读书问题告一段落了,周彤返昆也开始提上日程了,但是周彤还没有带着孙菁孙昊回娘家一趟,看看自己的老母亲,孙菁孙昊的外婆。因此,周彤决定在返昆之前带着孙菁孙昊回到自己儿时的家中,去看望老母亲。
孙菁的外婆已经快70岁,一个人住在离着不远的天河镇的乡下老家,周彤的两个舅舅都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在家。这天,周彤背着准备的礼品,带着孙菁孙昊走路回娘家。其实两家的距离相隔不远,但是一路上都是泥巴小路,丘陵地带多小山坡,对于孙菁孙昊而言,这一路,简直就是翻山越岭。一路上孙菁和孙昊都在不断问:“妈妈,还有多久才能到?”周彤也总是说着“快了快了。”
终于快要到的时候,周彤在路口就指着不远处被一些树枝稍微遮挡住的房子说着:“看,对面那个房子就是外婆家了。”孙菁往妈妈指着的地方看去,那是一排只有一楼的房子,颜色也很旧的样子,看起来没有自己家里的房子那么大。当然,重点是孙菁和孙昊都比较高兴,更多的是因为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不用走路了。慢慢的逼近外婆家的房子了,这时候孙菁看到一个佝偻着背的老婆婆正站在门口,笑吟吟的说了好几次:“菁菁,昊昊,你们来了啊。”
周彤走在两个孩子的后面,听到老人在叫孙菁孙昊后,就叫了一声:“妈妈,”然后又对孙菁孙昊说:“叫外婆,这是外婆,这里是外婆家。”说着又笑起来了。
“外婆。”孙菁和孙昊一一叫道。接着就进到外婆屋里,孙菁发现外婆家有一把摇摇椅,便一下子枪着坐了上去,孙昊原本也是想坐的,但是速度慢了一点,没有抢赢,还是被孙菁一屁股坐上去了。两姐弟看到这个结果,也相视地大笑起来。小孩子就是这样,完全不知道他们的笑点在哪里,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小孩子的世界单纯有趣的原因吧。
外婆走出门,去接过周彤背着的背篓,又说着:“走这么远的路,肯定累到了吧。菁菁昊昊累不累?”
“没得好累。菁菁和昊昊以前没怎么走过路,现在正好锻炼锻炼。”周彤回答道。
“快进屋里喝口水。打了春了,天气也热了一点。”外婆又转而说道:“前几天下雨下得大,你们回来的时候淋雨没有?”
“没有淋雨,我们到家的那天没有下雨,前一天在下雨,下得很大,路都不好走。”
“没有淋雨还好。过年前你们就说了要回来,我就是不晓得你们哪天过来,就是等到你们的。再耍哈,就弄饭吃。”外婆慢慢的把周彤背来的东西归置了起来,又在和周彤拉着家常。“你们回来这么多天了,怎么今天才来?”
“一回来家里头就在坐席,坐完席又到处联系老师。要是没有老师收,又只能回昆明去读书了。”周彤显得很是无奈。
“那倒是哦,读书重要嘛。现在联系上没有嘛?”外婆急切地追问情况。
“妈,联系到了。去镇上读书,那边老师啊都要好一些。”
“那就好,那就好。”
另一边,孙菁和孙昊在摇摇椅上玩着,一个人坐在摇摇椅上,另一个帮忙摇一摇,然后再互换角色,相处得也是很愉快。仿佛在外婆家里,没有在爷爷奶奶那里的拘谨,两姐弟更加放松,释放天性了。
没一会,就快到中午了。外婆也开始张罗着午饭,周彤也在一边帮忙。外婆的背很驼,如果外婆能站直,应该是个身材比较高大的人吧。
吃完饭,下午的时候,外婆带着他们一同去后山坡捡柴,其实是捡那些在后山坡干了的笋壳。外婆因为年纪大了,因为病痛狗搂着背,她没有办法像爷爷奶奶那样可以去地里把干了的玉米梗搬回家,可以砍柴搬回家,只有像笋壳这般轻盈又容易点燃的东西是最好不过的。但是好在,虽然外婆佝偻着,但是精神状态很是不错,身材看上去比奶奶还要壮一点。
下午出门后,一路上也遇到到外婆家的邻居。想自己家里一样,农村的邻居和昆明城市里的邻居是一样的,多多少少都是沾亲带故。一路上不断和人家打着招呼,比如:“是周彤啊,回来看妈妈了啊!好多年都没有见到你了,一直忙,没有咋个回来过。”又比如:“哎呀,这是你家的两个小娃娃呀,都这么大,这么高了,有福气啊。”大概就是这样类似的话,不断有人这样说着,问着,而周彤和孙菁的外婆又不断的回应着这些热情的问话,当然,免不了的是一路上告诉着孙菁孙昊,关于这些人的称呼。这是大外婆,那也是大外婆,这个要叫大舅母,那个是三舅家的小孩……
来到竹林,孙菁发现和刚回到家,与小伙伴们一起去到的竹林差不多,竹子长得十分茂盛。外婆开始说明应该捡什么样的笋壳,有什么需要注意的:“看到干了的笋壳就用火钳加起来放在背篓里,不要用手去捡。你看这个笋壳上有毛毛的东西,这个弄到身上会很痒的。”
“好,知道了,外婆。”孙菁回答道。
不知怎么了,今天的孙菁和孙昊对于干活都有很高的热情,很快就学着外婆和妈妈的样子,用火钳夹起合格的笋壳放进背篓里面。外婆看到两姐弟积极的样子,很是高兴,不断地夸着两姐弟:“真懂事啊。”很快,背篓就装得差不多满了,孙菁和孙昊都很得意的跑向外婆并说着:“外婆外婆,我们已经捡满了,你看,这个背篓已经被装满了。”外婆听到了后望了一望不远处的背篓,然后慢慢的走到背篓旁边,紧接着一脚踩进背篓里,原本还是满满的笋壳,一下子减半。孙菁和孙昊几乎同时发出了一声“哇”。
这时候妈妈周彤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笋壳是很轻的,不压一压,都是鼓起来的,一点都不实在。所以,你们还要好好努力。”说着,外婆也跟着笑了起来。没办法,孙菁和孙昊又开始投入“战斗”了。
终于背篓实实在在的快要满了,孙菁他们也开始准备回家了。吃完晚饭后,孙菁和孙昊早早入睡,结束了他们充实又辛苦的一天。
第二天正是外婆这边的天河镇上赶集的日子,一大早周彤便起床帮着母亲做事,吃了早饭后,一家出发去赶集。一路上,不断有人涌入通向镇上的这条大路上,但是那时候的这些路都一样,都是泥土堆砌而成。哪能想到十多年后的家乡,公路条条通到家门口,除了耕种的土地还有泥土的小路外,都是沥青砌成的道路,四通八达,十分方便。
到了镇上,孙菁和孙昊第一次感受到了与城市里商场中不同的,却又十分相似的叫卖方式。刚接到镇上的街口,就有一个老爷爷坐在那里,面前摆放着一个方形的铁盒子,他时不时的翻动这个铁盒子,让它受热均匀,一小会儿的功夫,那个老爷爷打开了铁盒的一面,香味扑鼻。这原来也是一个模具,调好的面糊放在在里面,被烤成了大小均匀的三角形,这个东西在老家叫三角粑。三角粑的香味吸引了孙菁和孙昊,他们两盯着老爷爷面前的铁盒模具,盯着三角粑,把想吃的欲望写在了自己的脸上。外婆见状,马上拖着自己佝偻的身子走过去,仿佛很熟识的样子,给孙菁和孙昊一人买了一个三角粑。孙菁接过外婆手中的三角粑,大声的说了一声:“谢谢外婆!”孙昊也学着姐姐的样子向外婆道谢。继续他们赶集的路。到了街上,随处都是刚刚搭建卖场小摊,有卖衣服裤子的,有卖零食的,还有卖粮食种子农药的,各色各样,也算是应有尽有。
外婆告诉孙菁,不是每天到镇上都会有这么多东西卖的,只有在赶集的日子里,这里才是人来车往,热闹非凡。慢慢的,孙菁也知道家乡的赶集都是这个样子,自己家的白水镇也是如此。在孙菁的记忆中,这是孙菁的第一次赶集。
在外婆家,没有电视,没有什么小伙伴,除了刚开始两天的好奇和惊喜,后面两天孙菁和孙昊就开始感到无聊了,想要回到自己的家里。事实上,周彤也快要返昆了,再过了两天,周彤也不得不带着孙菁孙昊回家,离开自己的老母亲。
在出门前,外婆悄悄的递给孙菁和孙昊一人一个用红色纸片包裹起来的卡片大小的东西,接过手后周彤发现这里面是钱,连忙叫孙菁孙昊还给外婆,孙菁孙昊很听话的有机灵的放进外婆的衣服兜里。毕竟外婆年纪大了,又是佝偻着的,行动很是笨拙一些,她不紧不慢的有拿出来说:“这是给孙菁孙昊的红包钱,必须拿着。”说得很是严厉,还盯着周彤,仿佛是命令周彤让两个孩子拿着,另一边,外婆还是不断的把红包往两个孩子身上塞。尽管外婆什么身体和年纪的原因,动作显得些许笨拙,但是力气还是很大的,是孙菁和孙昊招架不住的。周彤没有发话,孙菁和孙昊还是不断的躲着外婆的招式,嘴里不停的说着:“外婆,我不要。”“外婆,你自己拿着去买好吃的。”等等这样的话。外婆见孩子不收,又盯着周彤说:“这是过年的压岁钱,今天还没有过十五,这个红包一定要拿着。”周彤见状,只得妥协,不能辜负老人家的一片心意,便说:“拿着嘛。”听到妈妈发话,孙菁孙昊才收下了红包,结束了着一个小小的“战斗”。
接着,外婆送周彤和两姐弟走到大路上,着一路不过百十来米,外婆一直叮嘱着孙菁和孙昊:“菁菁昊昊,爷爷奶奶在家里忙哦,你们两姊妹在家里要听话,不要惹奶奶生气哦。”临别时又说:“周末都来外婆这里耍嘛。要来哦。”
“好的,晓得了。”孙菁这样回答着外婆。。
随着一声一声的“拜拜、走了”,离开了外婆家。
走了一小会,周彤叫孙菁看看外婆给了多少钱。孙菁拿出红包一打开,发现是一张崭新的一百。接着孙昊也打开了,同样的数字,同样的崭新。孙菁孙昊把钱都递给了周彤。周彤拿着钱,回过头望向母亲的房子的方向,瞬间眼睛便红了。那是2004年2月2日。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