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
这话说的真是没有错,自从雪停了之后,只有过一个天朗气清的艳阳天,一转脸温度又降了下来。
这种冷和之前下雪时候不同,下雪时冷是因为狂风会很快的带走人身体的体温。现在这种冷则是空气温度很低,哪怕用厚厚的兽皮裹起来,坐在那里一会不动还是会感觉到冷。
于是木柴的需求一直没有减少。
好在天气虽冷,但是阳光还是足够的,并不像前几天那样影响村子里面的劳动。
说是化雪,但是村子里面的雪一直没有化掉,趁着晚上的时候就变成了冰碴子,走在上边硬梆梆的咯吱作响。好在地面也被冻的结实,不用担心有泥泞。
但是河水反而奇迹般的没有结冰,只是有大小不一的冰块飘在水面上,很可能是上游的某个部位结冰了。
打渔已经彻底的停下来了,鱼儿们应该都躲藏在温暖的河底,陶村的网不够长,一网下去也网不上几条鱼来,于是朱文干脆的让她们停了下来。
反正经过了计算,村子的食物储备是足以轻松的撑过这个冬天的。
现在朱文把大部分的重心都转移到了冶炼青铜上了。
冶金作坊应该是所有工坊里面受灾最小的一个。
堆得老高的孔雀石和锡矿石风再大也吹不走,现在只需要把上面的积雪清理掉就可以。冶金的炉子也很是厚重不怕风吹的,只是需要从雪地里刨出来就行了。
朱文还发明了一种大范围的化雪方法,那就是撒热水。
其实最好的方法是撒盐,但是这么珍贵的食盐朱文是不舍得撒到雪地里的,于是只能退而求其次的撒热水了。
现在通往林场的道路已经算是勉强打通了,随着几十个奴隶们拼命的砍树,现在的陶村已经不再缺少木头了。
烧水是由一些女隶负责的,光头的女人挺着已经有点规模的肚子带领着她们做。水也不用烧开,烧到了稍微有点烫手的程度就可以了。
把烫手的水倒进陶罐里,然后拿着碗撒出去,热水接触到雪地,很快的就把雪花溶掉了,留在原地一个个的冰坨子。
这就是撒热水的缺陷了,被融化的雪水会很快的再被冻伤,变成一个个冰壳留下原地。走上去很容易滑到。
不过这样也足够了,只要不用踩着及腰深的积雪前进就行。
这还是在村子边上才能使用的法子,像是之前开路到林场,离得太远了也不能使用这个办法。
“快,快点上火。把柴火都堆成一圈,先烧一会,把里面的水汽都烧起来。”
刚从雪地下扒出来的炉子不能马上使用,要先用不猛烈的小火围着烧一会,把里面的水汽都烧出来,不然一开炉很可能会引起爆炸。
这都是经验之谈,之前陶村烧陶的时候就碰上了一块炉子没有晾干就匆匆的开炉。
结果烧的时候火太猛,里面的水汽来不及挥发就被锁在炉子里,然后烧着烧着就“砰”的一声炸开了,还伤到了两个负责吹气的奴隶。
这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啊,奴隶的血也是血。
烧了有好一会,朱文终于叫停了。原始社会就是这点不好,没有任何的检测手段,全是凭借经验。
有可能五分钟就已经完事了,但是因为不清楚世纪的情况,足足烧一个小时的事情太常见了。最开始的锡矿石就是这样的,因为看不见炉子里面的情况,不得不让它们在里面使劲的烧,时间和木柴都浪费在了无用的等待上了。
这次也是一样,因为不清楚实际的受潮情况,只能是尽量的多少一会了。
“好了,去把矿石搬过来,开始往里面放木炭。”
朱文在旁边指挥着,“大头,你检查一下看看我们上次做得模具有没有问题。”
今天的朱文不准备接着冶炼青铜斧头了,他准备开发一种新的产品——那就是青铜铲子。
没办法,铲雪需要啊。
铲子的模具他已经在昨天烧好了,也没打算做多,五把青铜铲子足以。
不一会大头从陶作坊那里跑了过来,还带着两个的奴隶,加上他自己,三个人拿了五个模具过来。
还是老样子开炉,这都是已经做过很多遍的事情了,不会出什么问题。
随着炉火的燃烧,不一会周围的温度就上来了,离得近的几个奴隶都开始把怀敞开了。
这也是朱文坚持要尽早的推动烧陶和冶金作坊的开工,因为他知道,在这里做工一点都不会感觉到冷。
相反还要经常喝冷水来降降温呢。
很快,第一炉里面金属已经完全融化成了液体,大头在一个奴隶的帮助下小心的把炙热的青铜液端了出来,周围的温度顿时的又往上生了一截。
随着“呲啦”一声,滚烫的熔液倒进了模具里面,然后飞快的冷却。
然后就是去模和淬火过程,也没有出什么乱子,接着一把金光闪闪的铲子就放在了朱文的面前。
当然了,只是铲子头而已,后面还要安装木柄才能使用,朱文可没有奢侈到用青铜打造一个整体的铲子。
“朱文,这,这是什么东西?”大头显然对这个新的产品很好奇。
之前的青铜斧子他很容易就理解了,因为村子里以前也用石斧。但是现在这个长片状的东西他就搞不懂是干什么的了,村子里也从来没有过类似的东西。
“这个东西叫做铲子,现在用来铲雪,以后用来铲土。这东西以后会经常用到的,你也要赶快的学会它的做法。”
大头摸了摸脑袋,还是有点似懂非懂。
朱文也没在意,之前没有过铲土的经历,自然也没有铲子的需求,毕竟原始人们谁也不会和脚下的土地较劲。
但是朱文自己知道他很快的就会开始推动大面积种植土豆了,铲子以后也会了斧头一样,成为一种必须品。
当然了,那都是开春以后的事情了,现在铲子只是用来铲雪那是大材小用了。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