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修真小说 > 藤树 > 第四章 那漫山遍野的烛火
    元宵节已过去数日,周五当天有晚托班,周六周末这两天也有一对一的工作,所以一直没能闲下来。今天节日的气息已消散殆尽,但是在我脑海中,关于元宵节的回忆却越来越强烈了。儿时在元宵节的种种趣事,这几天也是不断地浮现在脑海中,最终胁迫着我诉之笔端。

    在我老家,元宵节没有热闹的庙会,也没有舞动的狮子,就算汤圆,似乎也是没有的。至于有趣的猜灯谜游戏、“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烂漫故事,在小小的山村,更是没有过的。但是每每想起正月十五,想起元宵节,我的记忆总是飞舞在漫山遍野的烛火中。

    小学的时候,一般都是初八以后开学,但这个“开学”的概念却很模糊。那时候通信不发达,开学日期都是寒假拿成绩单时老师口头告知的,而很多学生偷懒不去拿成绩单,让同村的伙伴带一下,也是常见的。放假时学生们就已经如此“肆意妄为”,等过了一个热闹年,到了开学的时候,就更“嚣张”了,往往是拖个两三天再去报名。所以在那两三天里,一个班里的同学是很难都到齐的,老师也没有办法,那时候又没手机,一个一个去学生家里找更不实际——远着呢。没办法,还是托到了的同学带口信,叫某某某明天来报到,已经开学了。就这样,从原定报到时间到接下来的两三天,学校里都不授课,只是组织到了的学生打扫打扫卫生,补一补寒假作业,等到了中午,就又放假回家了。这三天,村里人俗称“搭闹台”,只是做些准备工作的意思。

    以前的年味是非常浓的,孩子们度过了一个热闹有趣的春节,心早就不知道飞哪里去了,然后开学再被“搭闹台”这么一耽误,等领了新书人坐在教室里,心却仍然在原野上奔跑。那时候心心念念的,就是接下来的元宵节啊!

    元宵节不放假,这确实是是一件令人悲伤的事情,不过春季放假早,等放学跑回家,元宵节才真正开始呢!

    傍晚的时候,家家户户烧起柴火,里外两口锅齐上阵,各种菜肴纷纷下锅,一道又一道喷香扑鼻的美味佳肴用白瓷盘子装好,然后依次端到大厅的四方桌上。大厅的四方桌面朝大门,门口虚掩,门里早已放好一只被烧的漆黑的铁锅,这铁锅是作为放冥币烧纸钱之用。从除夕到元宵,家家户户会多次在家祭祖,备一桌美食,点三炷香,烧一沓纸钱,放一串鞭炮。年前除夕祭祖是接已故的祖人回来过年,年后元宵祭祖再送走。这些关于新年的习俗我日后再表。

    家里祭祖结束,父亲会带着儿女提着纸钱,鞭炮,红蜡烛,香等物什再去山上祭祖,俗称“送亮儿”。已故的祖人被葬在不同的地方,也有的在不同的山上,一家人跋山涉水,等到了坟前,除一除杂草,父辈再给晚辈讲一讲祖人的事迹,也算是一种传承。然后再放鞭炮,点蜡烛、香,烧纸钱,磕头行礼。

    新修的坟都高大气派,在碑文里还能寻到子孙的名字——如果是按族谱取名字的话。而有的坟却十分破旧,碑文早已模糊不清了。沧海桑田,甚至有的坟早已寻不到踪迹了,只记得位置,便在那附近堆一个土堆,插上蜡烛和香。

    等跑完各个山头,夜幕早已降临,回家的路上回首望去,群山都被星星点点的烛火点缀着,像一位慈祥的长者,慈爱地注视着山下的小小村落。

    写到这里,没有丝毫的宣传迷信的意思,也没有一丝对淳朴山里人的看不起。只有对一种神圣的仪式的敬仰与对山里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礼赞。

    回到小孩子们这边来,孩子们从小在山里跑惯了,但是在山里祭祖依然兴致勃勃,是因为存在着小心思的,而这点小心思,全系在那一根根红蜡烛上。回到家望着那漫山遍野闪闪烁烁的烛火,听见风从耳边吹过,孩子们含着笑期待着明天。

    第二天,如果要上学,孩子们在学校里就会聚在一起,商量着放学后的计划,等一放学回到家,男孩子们就会像风一般跑到山上,去拔那坟前没烧完的蜡烛!这实在是胆大妄为,但是大人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不会怪罪。男孩子们分工明确,都是只拔自己家祖人坟前的蜡烛,所以也不畏惧,更没存亵渎之心。

    男孩子们将带回来的蜡烛收集到一起,然后在屋后用两块砖支起一个简易的灶台,再在上面放一个巴掌大的铁盖子,盖子浅浅的有一定的容积,当锅用。等这些办妥了,收集来的蜡烛就上场了。挑几根齐整的蜡烛放在“锅”下面烧,剩下的“歪瓜裂枣”放在锅里。那些残损的蜡烛在“锅”里渐渐融化,由硬变软,渐渐地变成了沸腾着的蜡油。蜡油沸腾了,噼里啪啦地在“锅”里跳舞,而“锅”下的烛火也越烧越旺,甚至会伸出长长的火舌绕过盖子的边沿,和蜡油比舞!

    此情此景,着实让人着迷,但更劲爆的还在后面呢!一个男孩子手持一瓢水,待火焰烧得最旺,蜡油跳得最高,他抿一口水含在口中,用力朝蜡油吐去——

    呼!

    一米多高的火焰拔地而起!如一条火龙腾空飞舞,惊心动魄!围观的人无不欢呼雀跃,似乎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火焰退去,大家兴致不减,擦干铁盖子,换上新的蜡烛,围聚在一起,一起期待着下一条火龙的出现。

    调皮一点的,不是从嘴里吐水达到火龙的效果,而是……

    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游戏,自我懂事起到小学毕业,每年元宵我都无比期待它的到来,我也渐渐从围观者变成了执行者。当我到了初中,元宵节在学校度过,儿时的玩伴也很难聚在一起了。村里的小朋友开始在电视和手机里寻找乐趣,而我们的这个游戏,就这样消失了。

    我不知道这个游戏是何时兴起的,也不知道是谁发明的,但是我却亲眼目睹了它的消亡。很多儿时的游戏不都是如此吗?打弹珠、滚铁环、转陀螺、弹弹弓……

    那时的天总是那么明朗,那时放学后的时间是那么长又那么短,那时喊我回家吃饭的声音响彻整个村庄。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