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列子和庄周就住在了君和卫鞅房间的对面,卫鞅现在除了呆在房间喝酒睡觉,去秦王宫和秦王商讨国事外,也终于有了一个新的去处,那就是去隔壁的列子串门喝酒论事。
事实上按照卫鞅的说法,他的乐趣可不止这么点,只可惜在洛君幽幽然的目光下,只好断了去风流倜傥,潇潇洒洒的想法。
列子作为当代道家唯一可以称“子”的大师,君眼里那点疑难在他面前自然算不上问题,君并不是愚笨之人,列子只是微微点拨两句,洛君以前的那些疑惑顿时迎刃而解,整个人茅塞顿开。
洛君讨要了列子携带的几本书籍,细细研读起来,偶尔不懂来到列子的住处,列子似乎和卫鞅合上了,十有八九进去两人不是在一起喝酒,就是在大吵大闹,到真是物以类聚,人与群分,洛君也应该想到能和卫鞅成为至交好友的列子,想必也不是什么正常人。
一个艳阳高照的下午,洛君再次因为一个问题来到了列子的房门前,扑鼻而来就是浓郁的酒气,推开门列子和卫鞅两人喝的伶仃大醉,就像一滩烂泥一样趴在地上,洛君的目光也仅仅只是在他们身上停留了一秒,然后默不作声的把门关上。
抱着手上的书椟,洛君从他们房间中走出来的时,却看到了一个瘦小的少年正在看着自己。
“你好,庄周。”
不管是从礼貌还是从和列子的关系考虑,洛君都有必要和庄周问好,庄周同样回礼,然后看到了洛君手上的木椟,眼眸中异光一闪,问道。
“你是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头子吗?我觉得我可以帮上你的忙。”
“是吗?”
洛君有些惊疑不定,毕竟庄周那副稚嫩的外表实在太有欺骗力了,道家不同于其他学家,想要融汇贯通所要付出的努力和心血远在之上,道家成名人物那一个不是白发苍苍的老者,眼前这个少年却也不过十二之龄。
不过想在庄周和列子那似师非师的关系,洛君微微思索了一下,还是决定将手中的书椟交给他,并指出了自己所疑惑的地方。
“这个……”
看到洛君点出来的问题,庄周有些讶然,洛君忙问道。
“是太难了吗?”
“这倒不是。”
庄周摇了摇头,然后神色复杂的说。
“这是我和老头子理念上一个分歧点,记得当时就是因为我的这句话,才让他终了收我为徒的想法。”
庄周轻描淡写的说着,洛君并非愚笨之人,想起列子和庄周那特殊的关系,或许说亦师亦友才是他们两人真正的相处之道?
“你想要听我的想法,还是那个老头子的想法?”
庄周向洛君问道,洛君咧嘴一笑,气定神闲的回答道。
“不如你两个都和我说了算了吧。”
“你真的是和那老头子一样不要脸啊,或许我当初就不应该阻止他收你为徒。”
挎着一张脸的庄周忍不住吐槽道,洛君不置可否,庄周想了一下,找到了一个折中的方法,说道。
“不如这样吧,你先且听我的解释,如果你觉得不必再听的话那我就不再赘诉老头子的观点如何?”
洛君点头算是赞成庄周的建议,只见露出了奸计得逞的笑容,指着书椟上的“大道废,有仁义。”①言道。
“道与德是自然的本性,仁义则是人的有意识的行为,我将其归结为‘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
故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因此道德和仁义的对立是自然与人为的对立。”
“所以你的意思是说正是仁义的出现破坏了世间的大道吗?”
洛君抓住了庄周中的关键点,直问道,庄周却摇了摇头。
“道德是自然的‘全’,而所谓仁义总是偏执的一方,偏执的一方就必然会走向另一端,这样吧,我举一个我从前的故事吧!”
庄周端坐在原位,娓娓道来。
“我从前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那些伐木的人却说:“没有什么用处。”
当时我就感慨了一句,“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
我走出山来,跟着老头子留宿在他朋友家中。老头子的朋友很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老头子和我。
这时候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
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
第二天,老头子或许是出于考验我的目的,向我发问道。“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庄周你又将怎样对待呢?”
我当时就笑了,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所以这样不能免于拘束与劳累。假如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乐也就不是这样。”
说完,庄周又笑着看着洛君。
“现在你懂我的意思了吗?”
“你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抛弃所有的成见,放弃一切的理想与抱负吗?”
洛君有些无法肯定的说道,庄周却是点头后摇头道。
“你的看法和我不一样,我持着另一种想法,‘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一切以顺和作为度量,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不被外物所役使。”
洛君无言,低头再拜起身,庄周微微一笑,反问道。
“那么现在你还想听听其他的解释吗?”
“不必了。”
洛君笑着说道。
“我期待你扛起‘子’的名号那一天。”
两人同时哈哈大笑,促膝长谈,相交甚欢,还在隔壁呼呼大睡的卫鞅和列子定然没有想到,就在他们宿醉的这一段时间里,时代点亮了两颗耀眼的启明星,照在了繁华的战国学术界上。
………………………………………………………………………………………………………………
之所以不选择在作家的话中交代这事是因为为了防止一些外站或是盗版网站看到此书的人看不到这一条说明,其他求票事宜会在作家的话中书写,谢谢大家体谅谢谢。
注①:大道非,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文中选前一句)语出《老子.道经》一八章,这一段自古以来都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具体如下。
观点一:社会的公正被废弃了,才有所谓“仁义”存在;出现了聪明智慧,才产生了虚伪。
观点二:有失必有得也是自然界的对立法则:废弃了自然法则的研究,就会有仁义的产生;一旦弘扬了人类的智能,虚伪狡诈也会随之产生。
注②:文中关于树木和公鸡的故事改编于庄子的寓言故事《山木》,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