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忽悠混大唐 > 第398章:用心良苦
    第398章:用心良苦

    不冲突?

    杨妃蹙眉。

    她自然知道,宋祖鹤口中的读书,就是治天下。

    可是,商是贱业。

    就是百姓经商,也会被人诟病,更何况是皇子,一个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皇子,怎么可能不冲突呢。

    “此话怎讲?”

    就等你问呢!

    宋祖鹤心中暗喜。

    我是谁啊!

    宋祖鹤,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受过九年义务教育,三观奇正,根正苗红的优秀编辑。

    讲别的不行,理论,咱可是一套一套的。

    “于老师说过,一个国家要想富强,就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娘娘,经济建设您懂吗?”

    杨妃摇头:“好似有些明白!只是第一次听到,不是很清楚。”

    宋祖鹤心中暗笑。

    不明白就对了。

    你明白了,爷还混个屁啊!

    “不懂没事,我可以解释。”一昂头:“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的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

    简单地说,经济就是对物资的管理;是对人们生产、使用、处理、分配一切物资这一整体动态现象的总称.......包括着人类的生产、储备、交换、分配的各项活动......

    经济建设呢,就是建设经济,也就是创造经济。这么说,您明白了吗?”

    杨妃晃了晃脑袋:“更迷糊了。”

    宋祖鹤挠了几下腮帮子。

    只是水平差距太大,不好教啊!

    眼珠一转,若不然,举个例子?

    “比如,皇后娘娘织布!布是有价值的,这个您明白吗?”

    杨妃点头:“明白,能卖钱!”

    光知道钱,就不能高雅点!

    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好伐。

    不过,依她对世界的认知,能明白到这里,已经很不错了,就别苛求了。

    “对对对!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呢,皇后娘娘织布,就是在搞经济,相应的,种地也是,作坊也是,经商还是,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能创造价值,啊不,能挣钱的都是。而这个过程,就叫经济建设。比如盖个作坊,做几架织布机,种种地织织布。”

    “噢!”

    杨妃一脸恍然的点了点头:

    “就是怎么挣钱呗!”

    肤浅!

    宋祖鹤翻了个白眼,在心里腹诽了一句。

    “确切的说,是怎么让国家挣钱,怎么让大唐挣钱。”

    面色一沉,语气沉重了许多:

    “娘娘,你得明白,现在不是开国时,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了。

    那个年代,想要保住大唐,必须先军政治,一切都要为战争服务。可是现在呢!內患已平,突厥已灭,已经是和平年代了。

    在和平年代,不挣钱,干什么?

    陛下轻徭薄赋,与民休息,颁布均田令,奖励垦荒田,为的是什么?不就是发展经济,啊不,让大唐挣钱吗?

    晋王去做镜子开作坊,不也是给大唐挣钱吗?

    都是为了给大唐挣钱,怎么会冲突呢!”

    “这个!”

    杨妃听的迷迷糊糊。

    信息量太大,实在消化不了啊。

    “让本宫想想!”

    沉吟了好一会,才大体明白了宋祖鹤的意思。

    不过,明白是明白了些,就是无法认同。

    若是会挣钱就能治国,那商人岂不是能当官了。

    这不是扯嘛!

    “即便如此,也不能不读书,去开作坊呀!”

    宋祖鹤嘴巴一撇。

    就知道你得问,早给你准备好了。

    “于老师说过,读书人要到农村去,要接受百姓再教育。”

    杨妃被唬的闪了个趔趄。

    士农工商。

    士在最前。

    让士去农村接受再教育?

    这也太......说不过去了。

    口中急道:

    “这又是什么道理?”

    宋祖鹤挠了挠头:“意思嘛,跟要知道民间疾苦差不多。”

    “噢!”

    杨妃觉得自己明白了。

    “于老师的意思是,读书人要体察民情,对吗?”

    “不够深刻!”

    宋祖鹤挂着一脸的忧国忧民,尽量的用深沉的语气,缓缓的说道:

    “想知道民间疾苦,光体察是不够的,要体会!”

    “体会?”

    杨妃有点抓狂:

    “莫非,还要亲自动手。”

    “对!”

    宋祖鹤翘了翘大拇指:

    “就是这个意思。而且不是偶尔动手,是经常动手。要做到读书人参加劳作才行。不然的话,他们怎么能知道,粮食是怎么出来的,镜子是怎么出来的,布是怎么出来的。劝课农桑,劝课农桑。不知农桑,如何劝课。”

    杨妃抓头,好好的云鬓。愣是被抓出了好几个豁子:

    “可恪儿是去弄作坊卖东西,和农桑他也不沾边呀!”

    一瞅杨妃的模样,宋祖鹤就知道,这娘们已经被忽悠晕了,再加把劲,入股都说不定。

    头猛的往下一垂,摆出一副我很痛心的模样:

    “娘娘此言差矣,太差矣了!您可是公主出身,怎么就看不出其中的联系呢!”

    “有联系嘛?”

    杨妃彻底蒙圈了,把脑袋又抓了十数下,也没想到去作坊做镜子,和种地采桑有什么关系?

    “本宫怎么感觉不到呢?”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于老师曰:要想种好地,得先造农具。”

    这个懂!

    杨妃点头,语气却依旧疑惑的很。

    “可是,镜子不是农具啊?”

    “可那是作坊啊!理同道不同而已。”

    宋祖鹤揉了揉鼻子。

    “娘娘您想,晋王想读书,缺人教吗?不缺,满朝大臣,哪个不是经纶满腹啊!可做工呢?谁能教他?不管是做农具,还是做镜子,都是在熟悉作坊,是熟悉工!然后,他还得熟悉农熟悉商。

    娘娘您得明白,想做一个普通的读书人,读好书就行了。可想做一个有作为的读书人,就要明白各行各业的存活之道,这样才能让我大唐立于不败之地。”

    明白了!

    杨妃终于悟了。啊不,是晕了。

    用心良苦啊!

    只是,还是有一丝顾虑。

    “你说的这些,本宫倒是明白,可陛下?”

    “陛下也明白!”

    宋祖鹤一脸苦逼的点了点头。

    “我向您保证,没人比陛下更明白了。”

    杨妃一愣:“你怎么知道陛下明白这些?”

    宋祖鹤抬起头,万分委屈的瞅了瞅杨妃:“事实上,我和晋王都知道!无影公公也知道!”

    杨妃一愣,而后扭头朝李恪看去:“真的?”

    李恪斜着眼,缩着头,飞速的点了几下:“真的!要不然无踪公公怎么会去当监工啊!他可是百骑司的,我可指挥不动他。”<!---->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