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您醒了?”陶勇听到这声音,立马回身,看到一名孩童已站到了车上。
“嗯。”陶林点了点头,并没有再说话。一旁的齐氏赶紧上前,把陶林抱了下来。
“代沛国相张涵拜见主公。”虽然早已听闻陶家主公异乎常人,但他确实并未想到此人竟如此幼小。但如今既然已经归降,拜其为主公也是自然之事。
沛国?陶林心中一惊。
自己明明记得此地为谯郡啊?沛国不是在谯郡以北吗?怎得此人此时便自称沛国相?代沛国相又是何意?
“哇?”这里不是谯郡吗?
陶林转头问向陶勇。
“主公指的是谯县?”
“哇。”不是,就是谯郡,沛国以南不是谯郡吗?
“涵在沛国以任官十余载,接任前沛国相陈珪也已有一年,但也确实没听说过谯郡这一说法。”张涵在一旁回答道,“沛国前称沛郡,也未有过谯郡之说。主公兴许是记岔了,将豫州治所谯县记成了谯郡。”
陶林看着此人,一时没有言语。
地图。
他将系统地图打开了:先前对地图的辨识便是按照地图所来。地图总不会欺骗他才是。
“系统更新,修正错误。”一行小字转瞬即逝。
接着地图也变了样子:谯郡消失不见,被沛国所吞并,沛国原本的治所也从小沛移到了相县。
这……
自己真是吃了没文化的亏。
但在下属面前自然不能丢了面子。
“嗯。”陶林合手点了点头,当时默许了张涵的说法,随后便牵着齐氏,要往里面去。
“主公请随我来。”张涵叫人先行,自己则陪着几人一同往堂上走。
“哇。”走在路上,陶林又想到了一事,便随口问道。
“相县是沛国的治所,沛王自然也在此地,只是沛王只想做个闲散雅士,如今已不问政务,大小事务全交沛国相处置。”张涵在一旁解释道,“涵也不过是这一两年才代任沛国相,前沛国相陈珪疲于政务战乱,已弃官而去。”
“说道陈汉瑜,大人可能不太熟悉,但徐州陈元龙,主公想必有所耳闻吧。”
陈元龙,也就是陈登。此人前些年被陶谦征辟委任农业之时,前段时间迎接刘备,他也是力主之人。
而在历史上,此人更是为曹操出谋划策不少,破吕布之事上贡献颇多。后来更是固守广陵,屡屡挫败孙权。可惜此人喜食生鱼,患了寄生虫,年仅三十九岁便早早病死。
不过先前陶林并未怎么注意这人,如今张涵提醒,他才想到了陈登。这人后来在吕布篡徐州的时候,趁着出使许都的机会暗地里为曹操出谋划策。虽然此人确实是个能人,但如果未来自己要和刘备争夺权力,那么将不得不注意着他。
陶林只是点了点头,并没有再说话。
张涵见陶林没有问下去,也没有再多嘴,只是一路上介绍些情况。
陶勇先前时不时插上一句,问些豫州曹军的部署。
待到入座之后,几人一边吃,一边讨论着这几天的变动。趁着这个时候,陶林正好问及了陶勇拿下此城的过程。
先前入城的时候,他便注意到城墙城中并没有什么破损,也不见多少劫掠的痕迹。虽然挂上了陶林的旗子,但似乎并未经过什么战斗。
关于这个问题,陶勇并没有直接回答,张涵也只是一脸讪讪。
过了许久,张涵才缓缓开口谈论起相关的话题。
“要说此时,当从数月前说起……”
此人从数月前曹操遣兵来沛国开始说起,一直讲到前段时间曹仁兵败才进入正题,中间言语多有闪躲。陶林听着此人说话,感觉就想要睡着一般,但毕竟自己身份在此,还是强撑着听了下去。
待到此人讲完之后,陶林大概整理出了夺取相城的过程。
孙元良带着先前的残兵逃到了城里,在张涵的要求下安排了城池防务,并领兵出战,结果初战不利,便逃回了城里。
后来陶勇带主力抵达了城下,孙元良见势不妙,利用先前安排防务时提前设好的漏洞,自己直接从城中逃了。张涵见城中无将,又刚吃了败仗,援兵不知何时能到,就干脆投降了。
除了相县本身的信息,陶林还从张涵这里得知了曹操最近的变动:陈宫吕布突然起事,曹操猝不及防,虽然从各地调集了兵马,但还是连吃败仗,此刻已然退到了兖州。而霸占泰山的黄邵又同时发难,和昌豨一同进攻曹操,如今曹操只剩下了东郡几个县、济阴郡和山阳郡在其直接控制下,诸如沛郡一类的地方,虽然名义上还归属曹操,但各地只有戍军几百,地方官员已是观望之态。
说完这些,张涵又主动提议,愿意为陶林提前寄信于周边各县,说服他们归顺陶林,归顺刘备。
“善。”既然他愿意主动书信劝降,陶林自己也没有理由拒绝。正好麾下兵马有限,而袁术正迅速北上,若是能先他们一步拿下附近几县也是好事一桩。
至于归顺刘备什么的,书信上怎得写倒是没有什么所谓。如今这世道,实际控制都是看谁的兵马在那里。就算自己先行拿下了这些城池,对刘皇叔称藩属,皇叔大抵也不会对自己做些什么。地方官员、军阀实际自治,名为藩属的做法,在这个时代也是屡见不鲜。
几人在席上又交谈了一段时间,大抵就是互相夸夸虚荣,然后就是告知地方的情况,和说明权力的交接分配。
待到陶林回去休息之时,他已大概了解了相县的情况。
属民万余,驻兵一千二百。听闻武库中还有枪戟上万,甲数千,弓弩数千。
初到此地的陶林听到这话心中便是猛地一喜:这些武备足够再武装起来五千人。尤其是重弩,即便是到了东汉末年,弓箭发展仍旧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面对靠谱的金属铠甲往往表现得软弱无力,如果这时能够获得三四石乃至七八石的重弩,则可以有效对抗其他势力的重甲兵。
既然有了弩,自然少不了考虑提升弩威力的改进。汉代虽然已经出现了蹶张弩,并有了十石重弩,但从七八石开始的重弩都并非常人能够拉得动的。但如果自己能够为汉弩加上后世西方的各种上弦工具,如滑轮、杠杆一类的,或许可以使七八石的重弩成为自己军中的普遍武器。
到那时,自己说不定可以单靠重弩便威慑四方,虽然兵力不多,但足以让周边诸侯行动之前再三慎重了。
“哇。”在陶勇告退时,陶林告诉他,自己明天就要去武库视察一番。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