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皇帝也读书
宋太祖爱读史书,他甚至提出,要所有武将,全部大量读书,以学会治理国家的道理。宋太宗赵光义即皇帝位之后,更是锐意文字,手不释卷。命文臣李昉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包罗万象,里面汇集了各个学科的知识。
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于是更名为《太平御览》,皇帝看嘛,称为御览。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有些大臣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一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有的人借领导的身体大做文章,也是一种高级的马屁,如有的人见了领导就说,领导啊,你不能这么勤奋工作啊,伤了身体,哪有更好的人来领导我们,我们怎么办啊?虽然肉麻,但是管用。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意思是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误了,他也要抽空补上。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效仿,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用“半部论语治天下”。
成语“开卷有益”来源这个故事,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打开书本读书,总会有好处与收获。出自《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古代的社会风气,跟皇帝的喜好有很大的关系,“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春秋时期,楚灵王喜欢男人女人有纤细的腰身,所以朝中的一班大臣美女,惟恐自己腰肥体胖,失去宠信,因而不敢多吃,每天都是吃一顿饭用来节制自己的腰身。每天起床后,穿衣服的时候先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扶着墙壁站起来。等到第二年,满朝文武官员后宫佳丽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从读书来说,宋太宗的楷模作用发挥的还是非常好,至于他的人品与变态的需求,我们在第二卷中会详细说一说。
正是宋朝的皇帝都比较爱读书,知道读书人的难处,大力改革完善科举制度,让读书人考上就有官做,大幅提升文官的各种待遇,并定下不杀文人的组训,宋朝迎来了读书人最好的时代,在第三章中,我们会看到科举场上那些考生得意的样子。
读书是为了经世致用,尤其是做皇帝,不能因为读书而变成只沉浸在风花雪月中的文艺青年,用读书治理天下,而不是用读书逃避现实,对于一个帝王来说,太过文艺未必成为好皇帝,下面来看看一个文艺皇帝的悲惨路。
十行俱下——文艺青年未必是好皇帝
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分崩离析,天下成了武将的,今天不是你杀他,就是他杀你,读书人成了附庸品,也缺少展示的机会,在这个战乱年代,掌握权力的人太有学问,反而不是好事。
南朝有这样一个皇帝,天生记忆力非凡,四岁读书写字,能过目不忘,到了六岁的时候,就已经会写文章了。长大后,博览群书,读书的速度非常快,能够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出身好也就算了,还有个这么好的头脑。很快,他几乎读遍了诸子百家的书籍,闭着眼睛就能写出美妙的文章与诗词歌赋。可是文艺青年,未必是好皇帝,感叹“春花秋何时了”的李煜走的也是这个路线。
后来,皇帝的长子去世,好运又落到他头上,被立为皇太子,从此,深居东宫,沉迷吟诗作赋,治国的本领没学多少,文学倒是更加精进,不过写得都是些比较艳丽的诗词,格调不高,毕竟他的生活就很艳丽,只能写写情啊爱啊,女人啊什么的,曹雪芹如果没有经历家道中落,肯定跟前期的贾宝玉一样,怎么能写出名垂千古的《红楼梦》呢?
这个人就是梁简文帝萧纲,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三儿子,萧衍也曾是文艺青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后来萧衍被叛将侯景控制,软禁起来,活活饿死。萧纲做了两年傀儡皇帝,被侯景所杀。
诗词歌赋面对血腥暴力的时候,总是那么的脆弱与无奈。
这个故事就是成语“十行俱下”的来历,出自《南史?梁本纪下》:“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比如读书敏捷,记忆力强,也作“一目十行”。
到了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建立与完善,文人们由学霸变成了考霸,在考场上一展英姿,有的人考上,开开心心把家还,有的人考不上,会坚持不懈地考,直到考上为止。第三章,我们来聊聊考场上的那些辛酸与趣事。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