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天朝第一人 > 第十九章 金榜风云
    开榜之日,贡院之前人山人海,整整一天,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人在人群中欢呼雀跃,十年寒窗,十年寒窗?在场的走无数人都是十年寒窗苦读圣贤书。

    可是,那为数不多兴高采烈的几人,皆是绫罗绸缎。这些人,何来的寒窗?

    有些榜上有名的人,却根本不曾来观望金榜。

    因为,他们心里十分清楚,自己注定榜上有名,他们甚至清楚自己会是何等排名,位列几等,将来又会在哪里上任为官。

    龙成武在会客厅中端坐,“这些老狐狸,我果然把他们逼急了吗?”

    “哈哈哈,正合我意,正合我意。”

    龙成武曾坦然相告,若非状元之才,叶晓、温国仁、温太安数不清的读书人,就连末榜都不可能上。有时是北方士子,他们只会放出为数不多的几个名额,以示公平。

    “死局!”司马煜光将一枚黑子放入棋盘。

    案上放着厚厚的一摞资料,皆是今日金榜题名的士子。

    每个人的身份,甚至宗亲九族都这等明明白白。

    其中宗亲在朝为官者,或是富甲一方的大族。

    当然也有平民出身,不过再看?皆是与一些朝臣同乡共师。

    众人只叹是太狠了,这一次,满朝集团没有给天下士子任何出人头地的机会。

    北方士子,以安定郡为界,无一人上榜。

    如何没有北方士子上榜?

    满朝重臣出江南啊。

    难道说,江南出奸臣?当然不是,江南铁骨铮铮的读书人何曾少过,铁面无私的清流曾几何时又怎么没有?

    但是,那些人会为了如今皇帝的皇位而当人江山社稷而不顾吗?从光启继位起,那些栋梁就慢慢的被抽走了,他要放进来的都是些蛇蝎虎狼。

    替他摆平刘寄所遗留的一切后患,发展出足以抗衡刘寄的庞大势力。

    如今他想要国之栋梁,想要天下清明,却再也不是他若能够掌控的了。

    那日,光启亲自巡视考场,正是用针扎了他们的屁股。

    这一扎,所有人都跳起来了。

    就连最大的划分左右两派都联合起来,试中无法舞弊,阅卷就不能徇私吗?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无论是监考机构,还是阅卷全都是他们自己人。颠倒黑白,偷天换日又会是什么难事呢?

    龙成武似乎已经感觉到了那无刀刃的战争即将爆发。

    这些天,大理寺已经给了他名单。看来上边的那些人已经做出了取舍,一百多人的名单密密麻麻。

    小至地方官吏,大至朝中三品官员。

    那些乱七八糟的官员,龙成武不认识,他只是注意其中牵扯较重的官员。左侍中刘远忠、工部郎中李成军、库部郎中宋撤、原州、泾州、陇州十多个州的刺史别驾……

    司马煜光道:“将此次上榜的贡士一半人赋予实权,才能够补全这个缺。要知道。”

    叶晓感叹:“天下总共多少官员,就这么一查,上百人就要免了官职,甚至砍头流放。”

    司马煜光冷冷的一笑:“哼,这还多吗?叶晓,你可知道这些只是牵扯人数的对半不足啊。”

    厅上众人议论纷纷,龙成武道:“关于咱们的北方军的军饷就这么多人吧,大家都能够接受。”

    “大将军,这可是连一半的人都没有正法啊。我们就这么放了他们?”赵旭吹胡子瞪眼,一副不甘心的样子。然后又对着司马煜光说道:“先生,你说说看,想你们这样说的,前脚咱们拔了他们的爪牙,这脚还没抬我们就得看着他们把自己的人又安插进去。反正我不痛快。”

    司马煜光是个十足的美男子,却有些病态,头发披在身后甚至略显阴柔。

    “当然不会便宜了他们,就让他们先等上一会儿吧。这网啊,是越缠越紧。我们要的可不仅仅是铲除了那些刁难了我们的贪官污吏,这一刀下去不知道能割掉多少毒瘤呢?”

    所以,叶晓虽说早就知道了自己不会榜上有名的结局,可心里还是不舒服。这个世界上,真的就没有公平可言吗?

    龙成武叹了口气:“其实,一旦我们成功,会有一个非常大的缺口。这个缺口只能在三年之后才能够弥补。”

    司马煜光没好气的道:“长痛不如短痛,而且长痛更有可能断送这个庞大的帝国。”

    一旦解绝了军饷贪污巨案,紧接着就会出现大量的职位空缺,其中的人事调动将会十分庞大。无数人将会因此获得晋升的机会,这些人调动的调动,升官的升官,候补的任职,依旧会留出数不清的空缺,要知道即使是状元也只能先任职七品实权的官。

    如果是这样这一批进士只要上榜几乎人人都能直任实权官员。

    这样天上掉馅饼,而且是成片成片掉的事儿真的是几百年都不会有一次。

    可是,这馅饼谁吃得了?按照光启,龙成武,刘寄的看法,这些馅饼没人能吃。

    这一届的所有榜上人士都不会在朝为官,因为,没有一人是清白之身。

    或许,其中有大能力的人不在少数,或许他们配得上榜上的名次,可是也正是那些直接让他们上了榜的人导致他们仕途无望。

    怎么个无望法呢?最终的结局将是终身不得参加科举,终身不得录用为官。

    这所谓的捷径和后盾最终却成了了却他们前程的起因。

    叶晓感叹,“如此一来,就不怕空缺职位太多,够不人数太少,最终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吗?能者多职,一人多职我觉得不是不可以,而是不是人人都可以啊。”

    司马煜光也是叹了口气:“后果的确严重,可是也别无他法,只要过了这三年,以后的天朝将会是一片朗朗乾坤。”

    温太安同样是心有不甘,他可是辽东神童,六岁就已经熟读四书五经,八岁开始阅览金石黄老各类杂学,触类旁通简直让人心生妒意。

    温太安道:“难道就不能再考一次,选拔可用的人才吗?”

    众人都只叹温太安年幼,涉世未深。

    温国仁语重心长道:“太安啊,可不是人人都像咱们家,衣食无忧啊。”

    “这金榜一出,多少人已经收起了包袱走在了回乡路上。科举大案,仅仅是要立案的风波就不知道要争上多久,从立案到结案怎么可能没个一年半载。寻常人家,三年省吃俭用才承担得起一个人赶考的盘缠,有些地方贫困,甚至是左领右舍的借钱,一个村子里的人供着一个读书人,身上的盘缠都是反复算计,就算一个月能成,恐怕一些人都快没了回家的盘缠,甚至活活饿死了。现在你觉得,除了家境殷实的人还有几人经得起重考。”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