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李世民下诏废除分封世袭制开始已经过去了近一个月了,这一个月以来,李恪的军事基地里所有士兵都一直进行着加量的魔鬼式训练,如果说之前,士兵每天都训练一天知道疲惫,现在几乎每天都要训练到近乎快累瘫了。每天只有两件事——训练和睡觉。
不过虽然很累,但是还是很值得的。这次训练的效果非常好,整个军队的整体实力提高了不少,最明显的就是所有士兵的体能,普遍提升了近乎三成。仅仅只是一个月的时间,有这么大的成果,李恪还是非常满意的。当然,这不仅是士兵们的努力,也离不开军事基地的条件,不论是伙食还是训练方式,都是李恪带来的科学方式,在无形之中,给士兵的训练加成了很多,这也是一个月能有如此喜人的训练成功的原因。
好在,李恪明白,这样的训练只适合偶尔的突击加强训练,偶尔来一次短时间还行,如果长时间这样,士兵铁定撑不住,反倒容易把身体练出毛病了,物极必反的道理,李恪还是清楚的,所以,李恪打算,接下来一直到出征前,除了特殊战斗小队,其余所有士兵慢慢变回原先的训练节奏,算是暂时放松一段时间。至于这个新分出来的特殊战斗小队,李恪自有安排……
长安,太极宫
今日朝堂已经如同往日那般热闹,一大帮重臣争论不休,这也是这一时期早朝的特色——君明臣贤。没有后来王朝的“文字狱”压迫,每个大臣都敢于发言,不用担心说错一个字就出事,都是为了大唐的辉煌努力着。
“众爱卿!”看着一众大臣还在争论刚刚到事情,李世民看不下去了,这么吵下去肯定没办法解决,干脆出声打断。
“此事不要再提,容后再议,朕自有打算。”
“昨日,恪儿上书,他忧虑边疆贼寇四起,扰朕大唐安定,劫掠百姓,危害大唐。恪儿欲领兵前去叛定边贼,众爱卿以为何?”前几天李恪就已经写好了请兵的信送来长安给李世民,年初的时候李世民就知晓李恪要练兵镇守边境,李世民没想到如今才几个月过去了,李恪就打算直接领兵去守卫边境。在李世民的印象里,一般军队训练成军至少也得要有个一两年,如果是精锐的话,那没有五年以上根本没有可能,虽然李世民有派出过一些精兵给李恪,但是李恪军队里除了这些精兵,更多的可都是一些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普通百姓而已,即使这些人底子再好,几个月的训练,能训练成什么样子?李世民不敢相信李恪竟然这么急着就要出兵了。当即李世民就有些生气,这李恪怎么这么急躁?急于求成吗?
不过李世民也不是一般人,不然不会将大唐跨入盛世的道路铺的明明白白。转念一想,李世民就明白了。这一个月前不正是他自己下诏废除分封世袭制吗?如今李恪卡在这个时间点上出兵意欲何为不就很明显了吗?李恪正是不想让那些看不起皇家后代的大臣们觉得老李家的后代就没有几个出色的后代,他要用这次出兵证明自己,证明老李家的人是如何的强大,不是你们这群大臣所能懂的。如果说你们担心我偏安一隅,或者说坐守一方引起分裂的话,那好。我练兵不在国内,我去边境镇守呢?你们还有话说吗?
李世民看懂了李恪的用意后,气瞬间就消了,旋即陷入了沉思。一方面,李世民高兴李恪能为了自己着想,能为老李家的荣誉着想;另一方面,则是担心李恪,因为李恪为了证明自己,如果将这训练一半的士兵真的拉出去打仗的话,那么万一有什么三长两短,不仅丢了老李家的面子,更重要的是李世民也心疼李恪这个孩子,说到底还是自家的儿子啊。可是如何不同意的话辜负李恪用心不说,也会让大臣们说闲话,说李世民太过宠溺儿子,不敢放儿子出去锻炼,即使明面上不敢说,背地里也不知道会被传成什么样子。这让李世民很是头疼。所以今天,李世民打算先将这件事提出来,让大臣们来决定好了。
在李世民提出李恪练兵想要去镇守边疆的时候,底下一帮大臣有些傻眼了。我靠,这李恪有什么猫病?这是演哪出啊?现在的皇子哪个不是养尊处优长大的?哪个还关心民间疾苦了?边境那种地方是一个皇子想去呆的吗?即便是现在朝堂上那些整天撕逼的大臣们年轻时候征战沙场,如今再让他们去打仗的话都不一定愿意,更何况是去镇守边疆呢,那些边境的贼寇简直就跟泥鳅一样滑不溜秋的,抓很难抓完,抓一个明天可能又冒头一个,抓的急了还跟你拼命,这些亡命之徒可从没有怕过什么。危险系数可比一些朝代更替的战争了,甚至犹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不过聪明的大臣也不少,李世民能想到的事情,他们一样能想得到,不过不用于李世民,他更关心大唐的稳定以及李恪出兵是否有什么用意,而且这次出兵是否有用。至于李恪的安危,关心者也有之,只是在少数罢了。
“恭喜陛下,三皇子忧国忧民,愿与陛下分忧,乃我大唐之幸事啊。”第一个站出来的不是那些嘴炮满天飞的文臣,而是老将程咬金。对于程咬金来说,李恪这样的想法很对这些老将的胃口。他眼里只有在沙场征战的男儿才是真正的男人,那些所谓的文人整天除了嘴炮,劳什子都不会,又有何用?
“陛下,卢国公所言甚是在理,臣附议。”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第一个站出来挺程咬金的不是武将里的一员,反而是“老喷子”魏征。
魏征此言一出,文臣那边几乎就炸锅了,没想到魏征竟然会支持程咬金,要知道,不少的文官都觉得,作为一个皇子就应该有皇子的样子,知书达理,在家里读遍圣贤书不是很好吗?为什么一定要去打仗呢?最后把皇子搞得像山野民夫一样野蛮,这对于皇子实在不合适,即使不是储君,但皇子也应该有皇子的样子。所以不少文官内心是极为反对李恪的要求的。
不过还没等文官吵起来,武将反应过来的时候,长孙无忌又站了出来。
“陛下,众位大臣,请听下官一言。众所周知,陛下青年之时也是一路征战沙场,陛下更是体恤士兵,与士卒同食同住,这让大唐百姓们更加爱戴陛下,也不曾见陛下有何失礼。所以即使三皇子在军中亦可同当年陛下那般锻炼,也不失为一个好法子,至少我相信三皇子不会受士卒影响,反而能影响士卒冲锋陷阵,为保卫我大唐的百姓杀尽贼寇。此外,众位身为大唐臣子,且当知晓,边疆确实贼寇众多,出入则劫掠百姓,令边疆民不聊生,若是长此以往,那将置我大唐的国威与何地?所以微臣附议。”
……
长孙无忌此言一出,一众大臣都很默契的闭上的嘴巴,即使那些喜欢争论的文官也不例外,所有人都陷入的沉思。
“何不派一沙场老将去镇守?身为皇子而守边实在不太合适啊。”安静了许久,终于有一个人打破了平静,提出了一个想法。
“话虽如此,可是如今老将多年征战,个个年迈,你有何颜面再让功臣受沙场之苦?”魏征难得关心一下武将,站出来解释道,不过多少也有一些讽刺武将都年老体衰的意味,这也是文武大臣争斗多年的老把戏了。
“魏玄成,你休要胡说,俺老程大半辈子活在沙场上,还能吃不了沙场的苦不成?沙场对于俺老程而言可比家里舒坦多了,哼!”听到魏征的话,武将们也不傻,马上听出了其中的意味,暴脾气程咬金第一个受不了,立刻站出来怼了回去。
“卢国公休要气恼!我所言也是为了老将们考虑,如今大唐的大将大多都已年老,大唐内安定,已经没有战事,这也导致年轻一辈多年没有出色的将领了,这对于国家而言极为不利,国不可一日无将啊!”魏征看着程咬金发脾气,赶紧站出来解释道,他喷李世民没事,因为李世民还要顾着君主的礼仪,不能做出格的事情,而且要善于听谏。而程咬金就不一样了,这可是个“滚刀肉”啊,回头一个不高兴,当场把你给揍了都有可能,更重要的是你还不能说什么。因为确实是自己讽刺了一句,嘴贱挨揍,可没人会帮忙的。。
“是啊!是啊!”一众文官也怕程咬金发怒,赶紧附和道。这跟平时讨论争吵不一样,这确实是魏征一时嘴贱,不是争论事情。
“哼!”程咬金没有再追究,不过他也明白,魏征说的其实也有道理的,唐朝这个时候能用的上的年轻将领确实少的几乎没有了。如果再不培养一些,万一有大是战事,总不能一大群老的站不稳的老将去前线带兵吧?那样岂不会被敌军笑话。所以既然魏征说的有理,程咬金也不是不讲理的人,没有再开口反驳什么。武将们也知道情况,都没有一个人反驳。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