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是一个由大量组织器官组成的有机整体,假如将这些组织器官替换成电子元件是否能产生一个替代人类?有了这个假设,于是在这个世界上诞生了机器人。随着人类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一个新的假设再一次提出,假如将人体完全进行数据化,用数据信息取代人体每一个细胞组织器官,那能否诞生一个虚拟人类?
2117年灾厄毫无预兆的降临,沿海地区爆发可以分泌毒气的赤藻潮,内陆区域出现土壤晶化,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瞬间减少为原本土地的一半。海洋和陆地同时爆发的危机也带来了严重的资源危机,土地的减少直接影响到了农业生产,瞬间全球粮食的产量在当前人口数量面前便是入不敷出。而由于海洋赤藻潮的影响,人类与海洋有关的活动也全面停止,甚至沿海地区100公里内直接变成无人区。
人类为了继续生存下去,由联合国主导开始执行“虚拟人格计划”,这项研究的目的在于创造新的生命生存方式来应对目前爆发的危机。
虚拟人格计划主要目的是将人的意识和身体完全剥离。通过将人类的思维、记忆等大脑意识捕捉后转化为数据形式,然后在数据世界中演算出一个完全相同的身体,让人原本的意识来融入这具身体进行记录并构建虚拟人格。虚拟人格将在一个独立的模拟世界中进行测试,如果测试成功,人类将会脱离肉体的限制仅有大脑功能就可以存活下去,这样便直接减少了活人对于现实中资源的消耗。
全球各国都参与到了虚拟人格计划中,随后一场筛选在各国18-28岁最适人群中快速展开。为了完成虚拟人格的建立,需要将中枢神经延髓部分与数据采集终端相连。因为生物电信号和设备电信号的差异,生物信号转化为电子信号时会发生偏差,从而造成本体和虚拟人格间的数据发生错配。本体和虚拟人格间的偏差为同步率,同步率是评判测试者是否优秀的唯一指标。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