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唐铁肩王狄光嗣 > 第5章 大家好啊!都吃了吗?
    应该有人已经猜出,狄光嗣准备“发明”什么?

    没错,就是冰糖葫芦!

    冰糖葫芦,又叫糖葫芦,又称糖墩儿,还叫糖球。

    据传,冰糖葫芦始于南宋。

    南宋光宗年间,皇帝名赵惇,年号为“绍熙”。

    绍熙年间,宋光宗最宠爱的黄贵妃生病了,病得面黄肌瘦,不思饮食。

    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皆不见什么效果。

    皇帝见爱妃日见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后无奈只好张榜求医。

    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

    “只要用冰糖与红果(即山里红)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见好。”

    开始,包括皇帝在内,所有人都将信将疑,好在这种吃法还合贵妃口味,贵妃按此办法服后,果然如期病愈了!

    皇帝自然大喜,展开了愁眉。

    后来这种做法传到民间,伟大的人民群众又把它串起来卖,就成了冰糖葫芦。

    《燕京岁时记》中记载:

    冰糖葫芦,乃用竹签,贯以山里红、海棠果、葡萄、麻山药、核桃仁、豆沙等,蘸以冰糖,甜脆而凉。

    流行于茶楼、戏院、大街小巷等地,喜闻乐见,广为流传!

    冰糖葫芦可是好东西,具有开胃、养颜、增智、消除疲劳、清热等作用,但有一条,孕妇多吃山里红,会使子宫收缩,容易流产。

    狄光嗣隐约记得,做冰糖葫芦有四个步骤,一曰串山里红,二曰熬制糖稀,三曰滚动蘸糖,四曰冷却风干。

    秀儿取来山里红,狄光嗣也拿出从城北取回的白砂糖,开始按步骤制作冰糖葫芦。

    狄光嗣赶走了所有人,包括秀儿,以免做不出来露怯。

    狄光嗣撸撸袖子,准备开干。

    首先,第一步,挑选新鲜饱满、大小均匀的山楂,洗净去根去蒂,并将山楂拦腰切开,用小刀挖去果核,然后将两瓣合上,用竹签串起来。

    狄光嗣认为很简单,因为竹签是现成的,饶是如此他还是划破了手指。

    其次,第二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糖球好不好吃,全赖外面的一层“糖衣”。

    狄光嗣先是将糖与水按照2:1的量倒入锅中,又生猛火熬了20分钟左右。期间,他跑上跑下,不停搅拌,可以搅拌。

    大约一刻钟过后,水已经很少了,也沸腾的很厉害,且糖已经冒出了细小密集的泡沫,就像浅金黄色啤酒。

    狄光嗣知道时机已到,就用筷子蘸一下糖浆,试着能否微微拉出丝来,如果有丝,那就表示已经好了。

    狄光嗣知道,若时间过长,颜色就会变成棕色,能明显地拉出丝就表示糖已经焦了,便失去了原本的甜味。

    当然这一切操作,狄光嗣都很是注意背风,方才能使糖色透亮。

    狄光嗣还不放心,再三检查注意:熬的时候有没有注意火候,火候不到容易发粘,吃时会沾牙;而火候太大,不仅颜色重且吃起来发苦。

    至于熬好的糖稀,是否肉眼可见糖浆浓稠,稠了蘸不起来,稀了挂不住,泛淡黄色,用筷子挑起可见拉丝,将筷子放入冷水中,糖稀可迅速凝固,咬一下是硬的。

    糖稀有轻微拉丝时,就立刻关上火,将其浇在糖葫芦上即可。否则,糖稀就会变得又干又硬,无法继续制作。不能贪图方便把糖葫芦扔锅里,不然果子就酥了。

    再有,第三步,狄光嗣开始蘸糖了。

    他将锅子倾斜,以便让山楂全部都蘸到糖。

    狄光嗣一根接着一根,将串好的山楂贴着熬好的热糖泛起的泡沫上轻轻转动,使每一串都裹上薄薄的一层。

    他始终牢记,蘸糖环节看似简单,但很需要技巧。如果糖裹得太厚,吃下去一口咬不着果,是比较失败的。

    一定要蘸上薄薄而均匀的一层,才算成功。

    狄光嗣大冬天被火烤和水汽蒸,真是满头大汗啊!

    狄光嗣一鼓作气,一直做到最后一步,冷却风干。

    他将蘸好糖的山楂串放到在清水里浸泡过的砧板上冷却,很快就可以了。

    最后的最后,狄光嗣开始验货了!

    成功的冰糖葫芦,外面的裹糖会迅速冷却,咬起来是咯嘣脆,完全不粘牙。

    要的就是这种效果,狄光嗣忙活了大半日,从日中忙到黑夜,才堪堪忙活出了二十根。

    要问为什么这么少?

    不是狄光嗣偷吃了,实在是被他“糟蹋”了,你道狄光嗣真那么聪明,一学就会,第一次做糖球,就毫无差错!

    怎么可能?

    四个步骤,每个步骤,狄光嗣都失败了好几次,只有第四步稍微好一点,狄光嗣熬好的糖稀是一锅接着一锅被倒掉,蘸糖时,不是厚,就是薄,边上也放了一大摞······

    总之,狄光嗣废了老大心力,才做出令自己满意的二十根冰糖葫芦。

    狄母听闻狄光嗣一个人闷在厨房,整整一个下午,很是担心,想要入内看看,却被秀儿和孙佳遥一同给拦住了。

    狄母执拗不过,只得再等等。等到天黑,狄光嗣终于开门了。

    天黑了!他也黑了!

    狄光嗣整张脸被熏得漆黑,身上也到处都是糖渍,东一滩西一滩的,两只手上也糊满了糖稀。

    狄光嗣双手举着托盘,盘上该作者一块白纱布,白纱布底下是他大半日的劳动成果。光从白布外形上看,近似三角形,下面宽,上面越来越窄,简直就是个等腰梯形。

    狄光嗣刚踏出门口一步,就感觉很多双目光向自己投射而来,再仔细一看,吓了他一跳。

    妈呀!怎么都在?

    狄仁杰,狄母,秀儿,孙佳遥,洪亮,马荣等,甚至黑齿常之也在,且众人看他的眼神,都像关爱傻子一样!

    怎么回事?

    狄光嗣清清嗓子,毕竟半天没怎么说话了。

    “大家好啊!都吃了吗?”

    狄光嗣也不知怎么的,鬼使神差就冒出了这么一句,他刚问完,众人看他的眼神愈发不善起来。

    “你还好意思问!你占着厨房大半天,刚刚才开门!吃饭?让我们喝西北风啊?”

    狄仁杰忙了一天,回到狄宅就已经饥肠辘辘了,走到客厅一看,狄母等人都大眼瞪小眼坐着呢!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