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龙腾明末 > 第七十一章 助捐之法
    众大臣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发言。

    崇祯早有预料,眼睛瞟了一眼大太监王承恩。

    王承恩立刻走到众臣之前,手中捧出一轴圣旨。圣旨并不是我们电视剧看到的那样,为黄绸质地,明朝圣旨有规定,其实黄绸质地的圣旨在历史上根本没有出现过。颁发给五品以下官员的的圣旨,为纯白绫。颁发给五品(含正五品)以上官员的圣旨为彩绫,最少为两色,品级越高颜色越多,最多为七彩绫。宽度为一尺,长度最短两米,最长没有规定。而卷圣旨的轴,也是有明确规定: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五品以下为普通牛角轴。

    王承恩手中的这轴圣旨,就是牛角轴,纯白绫。

    只听王承恩开口大声朗读起来:“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大臣有奉公之典,藉内德以交修,朝廷有疏爵之恩视夫皆而并贵,懿范弥彰崇嘉永。今新科会元通州李洛,前南京户部尚书李三才曾孙,燃薪达旦,破卷通经,授以文职理宜然也。今,建奴扰我边务,流贼祸乱中原,而禁中疲敝。李洛分君父之忧,于国子监聚合贡生,慷慨解囊,助捐军费,朕心甚慰。兹特授尔为正六品散逸文勋承直郎,钦哉。”

    正六品散逸文勋承直郎!属于勋爵一类,没有具体职务,纯荣誉头衔。但是终究是皇上御封的,可谓是荣耀无比。

    李洛就站在下边观看试炮的官员之中,听到了这段圣旨,哪还敢在人群中在躲着,一旦被举报,那可是藐视圣旨的大罪。赶紧高声道:“臣谢恩!”

    众官员“哗啦”一下散开一条通路,李洛顺着通路快步走到御驾之前,双膝跪倒,向上磕头。

    那些被迫就要掏腰包的大臣们,一个个双眼似要冒火的盯着他。李洛是心中有苦自己知。还没考上进士呢,就成为了满朝文武的众矢之的。

    崇祯并不知道李洛也来了,这篇圣旨原本就是给众大臣听的。希望大臣们能够助捐军饷。看到李洛也在,崇祯颇为高兴,决定再好好夸讲几句李洛,给众臣们做个表率。

    “李爱卿免礼平身。”

    李洛爬起。

    “听闻爱情去年刚刚中了乡试头名解元,不久前又中头名会元,看来是要向连中三元努力了。朕之天下有如此俊才,实在是上天垂青,望你不负朕望,未来还需要你等莘莘学子为朕治理江山呢。”

    “臣年纪轻轻,未有寸功,就得到陛下赐爵,不胜惶恐,敢不鞠躬尽瘁!”

    崇祯对李洛的回答很满意,又道:“爱卿既有才情,不如今日献诗一首。”

    李洛也没有准备,但是皇帝既然下旨,自己也只能做了。想了一想,便把清朝著名爱国诗人龚自珍的一首诗,吟诵起来: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好!好一个不拘一格降人才!”崇祯非常高兴。这个李洛在自己刚刚出题的情况下,竟然不假思索,直接吟诵。比曹植的七步成诗还要快上一些,绝对是个人才啊!

    崇祯又是嘉勉了几句,一摆手,李洛赶紧退下。

    崇祯又道:“这助捐之事,众爱卿有什么疑问吗?”

    一名大臣走了出来,在御驾前跪倒,道:“陛下圣明,当令内阁拟出助捐相应条例,而后实行,才名正言顺。”

    内阁首辅温体仁也连忙上前,道:“陛下,张大人所言极是。不如就让东阁大学士薛国观来负责此事吧。”

    薛国观面部一阵抽动!他从来不是温体仁一党,好不容易入阁了,这个温体仁又把这个得罪人的事情压给了他。明显就是打算寻机会,把自己再一脚踢出内阁。但是又不好拒绝,只好站出来磕头领职。

    而后校场内又进行了一系列演武,众军士骑马的骑马,射箭的射箭,耍大刀,耍石锁,把大校场搞的跟清末天桥一样。崇祯看的是津津有味,而薛国观却是无心在此,只是紧缩眉头。

    回到自己府中,薛国观立即把自己的所有幕僚全部招来,开紧急会议。

    众幕僚你一言我一语,莫衷一是。更有一些原本有些矛盾的,更接机相互攻伐,薛国观更是满头黑线。

    “你们这些废物!”薛国观终于暴怒!“叫你们来,是给我出主意的,不是让你们互相挑毛病揭短的!”

    众幕僚都迅速闭上了嘴巴。

    安静了片刻,其中一名幕僚站起,小声说道:“大人,属下倒有一计,似乎可行。”

    薛国观双眼放光,赶忙问道:“但说无妨。”

    “这助捐之事,朝中众臣其实都不想捐的。所以,这件事不论落在谁的身上,都是吃力不讨好。”

    “废话!要是讨好,我还找你们来干吗!”薛国观显然没有什么耐心。

    “是!大人。属下的意思是,既然要助捐,就要有带头的。那个李洛品级太低,不能算的。官员里应该由上向下助捐,上级为下级做过表率。”

    “上级?我就是上级!你是要让我们内阁先拿钱?你是看我钱多是吧?好!我就把你的幕筹都捐了!还有你现在住的院子也捐了!”薛国观大怒。

    “不是这个意思!”这名幕僚也急了,赶忙解释:“朝廷有内臣外臣之分,外臣做得再大,也是外臣。要助捐,肯定是要内臣先捐。当今国丈嘉定侯周奎最是吝啬,让他助捐必定一毛不拔。但他又是周皇后的父亲,皇上又没办法处罚。只要周奎不捐,其他官员自然也就不用捐了。”

    “好主意!”薛国观大喜,这就散了会,回去写助捐的奏折。

    第二日,薛国观把写好的奏折先给首辅温体仁看了看,温体仁一边手捻须髯一边喊妙。于是便把薛国观的奏折上交给了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看吧,也是知道,必须先由皇族作出表率。于是就在二月二十一日中午举行家宴,召集所有皇亲国戚,鼓励大家助捐。

    而家宴上,崇祯刚刚一说助捐之事,所有皇亲的眼睛都转向了周奎。周奎今年正满四十岁,浑身的绫罗绸缎,一个堆满肉的大脑袋,不比一个猪头轻半两。他是皇后的父亲,是如今与皇帝最亲近的皇亲,要捐也自然是他先捐。

    周奎一脸痛苦之色,抱着那被肥油填满的大肚子,跪倒在地说道:“陛下,老臣生活一向清苦。如今更是穷的都快揭不开锅了。这助捐,我哪拿得出来啊!”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