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应对部署还是出了问题。
围城和攻关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将近一天的夺关战让我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认识到了雁翎关面对敌人只有一个城门这个我却已经忘记了的事实。
魏羽对于军队的训练和控制是有相当水平的,是不是赵长歌训练成果的继承我不知道,但就这第三次攻打雁翎关来看,行军布阵是相当有章法。不过这不是我最为在意的,不得不承认,到目前为止,魏羽在战役的谋划和布置上是成功的,在不知不觉之中,我和我的士兵已经陷入了被动。
首先是准备的数量如此多,质量却又很高的投石车。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反复地制造了太多,赵国工匠建造投石车的技艺是越来越高了,如果说雁翎关潇湘楼里那几辆投石车只是机械性的复制品的话,现在关外的那么一长排的投石车是按照制造顺序不断提高和进化的。这里面最明显的一个指标不是投射的距离或者精度,而是投射的效率和速度。在城头上落石如雨的时候我依旧盯着赵军的投石车仔细看过,我也没有被铺面而来的石块迷惑了双眼,我盯着一个角落的几台认认真真地看了很久。
答案很明显,赵军现在的投石车的射速起码是雁翎关里投石车射速的一倍以上。可想而知,只要石块能够保持供应,在这么庞大的基数下,三五天的时间,把一座小山搬运到雁翎关的城墙头上都不是很夸张的事情。
相比之下,潇湘馆里那几个投石车投的那么点破砖烂瓦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这是我们事先万万没有想到的,不用说兵卒,就连我自己也在天真得想着被石坑里布炸药吓得魂飞魄散的赵军这次敢不敢轻易炸石都未尝可知,怎么会有如此规模的投石车阵。这开局第一步,魏羽就占住了上风头。
其次就是那几个掩人耳目的攻城车,蒙着兽皮和铁皮的攻城车是攻城战里的利器,任由谁都不敢轻视,一旦城门洞开,数量远在我们之上的赵军就会像潮水一般涌入雁翎关,那时候我们现有的自上而下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了,那时候就是刀剑并举的一对一,数量上得优势会让我们转瞬之间陷入敌军的人潮中,那时候的巷战几乎是毫无意义。
我们对那两辆攻城车太在意了,这是魏羽计算到的,因为计算到了,所以我们落入了他的圈套——那两辆攻城车的目的根本就不是破门,而是为了把门堵上!
我们手忙脚乱地躲避着飞石,又手忙脚乱地对付攻城的士兵,因为城门堵塞我们无法派军出关冲锋,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为那四辆楼车争取时间。在我们躲过了飞石,砍杀那些登城的士兵的时候,又失去了城内骑兵冲锋这个天敌,楼车如同小山般靠了上来,这已经是个无法更改的局面了。它让我们再也无法依靠这城墙的优势,当然这么说也不尽然全面,因为现在还有自上而下的优势,不过,这个优势现在已经属于赵军了。
简单地把战局思考了一下,我当机立断地叫来了孙诩先生,做了一个对于我来说非常艰难的决定:把我从大梁带来的桐油全部搬上城墙。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