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崛起在锦绣红楼 > 第二百七十九章 参加乡试 2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贾芸入眼帘,他心弦一颤,面颊顿时露出惊喜之色。

    这第一道四书题,贾芸有些熟悉,他记得曾经在海量书坊出版的文集淘过一篇不错的答题。

    这句出中庸,孔圣人说,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

    这出题中规中矩,非常难得!

    贾芸心中嘀咕,随后,他看了全部七道题目。

    头三道四书题,后四道是五经题。

    依科举重首场,重首题的惯例。

    头三道四书题最重,关系到是否录取?是否方为副榜。

    后四道五经题次之,关乎一众新晋举人的名次。

    就是士子常说的五魁首,就是五经魁首,名列前五的举人。

    贾芸看完题目,他闭目思索一番,开始磨墨。

    詹光作为一名老举人,他告诉贾芸,首场一共要些七篇文章,写完七篇文章大家都是精力不济。

    故第一篇文章时,精神最好,文章写得也最好。

    第二篇次之,第三篇再次。如此,审阅的考官一眼看去一篇比一篇差,心中自是不喜,如果碰到恰好这名考官心情不好,有被弃置的命运。

    故此,首场,有经验的考生都是先作第一篇,再作第三篇。最后作第二篇,这样,审阅考官看了文章,觉得第一篇最好,第二篇稍差,第三篇又是不错,自是觉得满意,如此可以中矣。

    同时,如果知晓座师对文章的爱好,对书法的见解,投其所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后面这些考场诀窍,官宦子弟考生人人知晓,至于前者,只有经验老道的人才懂得。

    贾芸聚精会神答了第一道四书题,最后,第三篇,到了中午十分,贾芸写了完第二道题。

    放下毛笔,贾芸自觉饥肠辘辘。

    早餐,他只吃了两个果脯,一个鸡蛋,还有一碗加糖的牛奶。

    如今,整个能量被消耗,贾芸自觉太阳穴位置有些麻疼。

    同时,憋了一肚子水。

    贾芸小脑袋深处小窗户,叫匝道上,坐在椅子上昏昏欲睡的监考兵丁。

    这名兵丁惊醒,他低声埋怨一声,来到贾芸号房打开门锁,递上牌子。

    贾芸亲眼见这名兵锁上门,他这才安心去小解。

    很快,贾芸见了传说的臭号。

    只见这名臭号里面的老兄愁眉苦脸书写答题,一副恨天恨低模样,同时,贾芸看到这老兄鼻孔塞两个棉花团。

    贾芸微微摇头,替这名老兄默哀一秒钟,他急忙进了茅厕。

    小解之后,贾芸去匝道水缸要了一瓢水,双手洗干净,随后,复归回到号房。

    后面四道五经题,贾芸并没有急着去做。

    他从食盒取出小铜锅,取出母亲做好的鸡汤,贾芸倒入铜锅,很快,鸡汤蒸汽滚滚,贾芸朝里面放了三个茶叶蛋,豆腐干,酱牛肉,以及葱末,香油等调料。

    “麻蛋!怎么这么香?惹得老子口水的流了下来。”

    蓦地,外面传来一声呼喊。

    贾芸听声音便知道是那名猴急的中年生员,他懒得理会这声音,取出筷子,对着小铜锅吃了起来。

    “这香味真是一绝。难道是一名庖厨子弟参加大比?”

    “不!是个小孺子,背了很多东西进来。想必他睡醒饿了!”那名中年生员朝别人解释道。

    “原来如此!小小孺子参加乡试,可笑!可笑啊!”

    随后,四周传来众人笑声,尤其是那名中年生员的笑声最为刺耳。

    贾芸对这些笑声充耳不闻,他不紧不慢的吃了饭,收拾一番,放入食盒之中。

    贾芸便躺在毛毯上面休息了。

    贾芸知道,他如今年幼,体力比不上这些成年人,他计算好时间,小憩片刻。

    当当当!

    传来敲梆子的声音,时间是末时,也就是下午一点钟。

    贾芸双眼睁开,他掀开毛毯,坐回椅子上开始在试卷誊写草稿答题。

    用了一个小时时间,贾芸把三篇四书答题工工整整抄录在试卷之上。

    随后,认真检查一番,见没有一丝遗漏,贾芸把答卷小心翼翼的返回封套之内。

    收敛一下心神,贾芸开始做下面的四道五经题。

    五经题,一道需要作三百字左右,到了黄昏时候,贾芸已经做完。

    此刻,屋内暗了下来,监考兵丁们开始发放蜡烛。

    贾芸接过之后,急忙点亮了。

    这支蜡烛是告诉考生们,只要蜡烛燃烧完,时间便到了。

    贾芸不敢怠慢,他开始认认真真的在试卷抄录草稿答题。

    小拇指长的蜡烛燃烧到尽头,贾芸也恰好写完了最后一个字。

    吹干墨汁,贾芸仔细扫了一遍,蓦地,心头一紧,他发现自己忘了书写名字。

    而且,中午的三道四书题也没有写。

    贾芸急忙从食盒拿出备用的蜡烛点亮,随后,他仔细朝试卷写上自己的名字。

    七道试卷拜城一排,贾芸怕墨汁弄脏了试卷,他拿起预备好的小扇子,开始扇来扇去的。

    刚扇了两下,蓦地,云板响起,时间到了。

    贾芸心中一凛,他手中的动作加快了。

    烛光阴晴不定,摇摇摆摆。

    “砰!”蓦地,号房打开,一众兵丁护拥着一名中年外帘官出现在贾芸面前。

    “交……!”后面书吏喊声停了下来,他一脸愕然瞪着贾芸。

    不仅是这名书吏,后面的兵丁与外帘官也一脸的诧异。

    毕竟,贾芸年龄太幼,众人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情况。

    贾芸熟视无睹,他手指触摸卷首名字,见墨汁已经干了。

    贾芸这才次第收起答卷,装入封袋之中,双手奉给眼前的外帘官。

    外帘官见眼前这小小孺子一副老成模样,他心中大奇,接过封袋之后,朝贾芸笑道:“小娃娃贵姓?今岁多大?”

    这外帘官一副川音,贾芸勉强能听懂,他急忙躬身施礼道:“小子十二岁矣!”

    “十二岁?咦!难道你就是今岁院试案首贾芸不成?”外帘官一脸愕然,双眼不住地打量贾芸。

    贾芸只好点点头,再次施礼。

    “哈哈!果然是一个小神童!闻名不如一见。小小年龄便敢参加秋闺大比,难得!难得啊!”说完,这名外帘官朝贾芸颔首点头,把贾芸的试卷装入木匣之中,在众人拥护下,去下一个号房了。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