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宋行天下 > 第八章 陈桥兵变 下
    赵匡胤一改平时的严谨,与众将士开怀畅饮。席间赵匡胤起身说道:“自追随太祖之日起,南征北战,好不畅快。我本来以为自己再也没有领兵打仗的机会,将会死于病榻之上,但上天又给我一次机会。今天我做主庆贺一番,但今日之后,直到凯旋而归才可再次饮酒,违令者斩。”

    众人明知道老赵在和他们演戏,但也不敢说破还得积极配合,一杯接着一杯,很快赵匡胤便不胜酒力沉沉睡在按上。赵德昭立刻吩咐将酒全部撤下,并歉意的道:“明日将有大事发生,众位将士饮酒误事,等到明日大功告成,我亲自摆酒设宴为大家赔罪。”看着有些将官只低头吃肉,似乎宣泄着心中的不满,赵德昭继续说道:“各位将军都是正值壮年,如今陛下年仅七岁,朝廷文臣当政,又怎么诸位的用武之地。不过就是把我们当成救火员那里有危险,让我去哪里罢了。”

    眼看众人目光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赵德昭继续说道:“我阿爷一直有志向统一天下,奈何朝中总有鼠辈颠倒黑白,使他束手束脚。前一段时间在家中忧郁成疾,所以才有今日的畅快大醉。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说罢也不去管众人,吩咐亲兵将赵匡胤扶到寝帐。当亲兵都退出后,赵匡胤缓缓的睁开双眼,用一种赞赏的目光看着赵德昭,说道:“你刚才那几句说得不错,说到了阿爷的心里,世宗若是再活十年我又何必背负着这个乱臣贼子的名声呢。”

    这时,侍卫在账外禀报道,“赵书记求见。”赵德昭立刻吩咐道:“让他进来吧。”赵普带着一个包裹快步走了进来,面露喜色的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赵德昭接过赵普手中的包裹打开一道缝隙,一见是龙袍又赶紧将包扎紧。赵普在一旁说道:“今日德昭在在众将士面前侃侃而谈,风流潇洒,怎会被一件死物吓到。”

    赵德昭不管他的调侃,忧心的说道:“我听闻当年太祖,斩黄旗加身荣登帝位。虽然仓促了些,但也合理一些。如今我们准备好了龙袍,这不是让天下人知道我们早有反意,与我们的计划有些不相符。”

    赵普面露惭愧的道:“是普想的不够周到了。”赵匡胤也点头道:“那就换成黄旗。”赵普与赵德昭两人共同出帐离开。今夜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起初一些将官还有些心不甘情不愿的,但是经过反复的思考,开始期待起来,谁都不肯睡去怕,错过了拥立的机会。

    第二日清晨,赵匡胤刚刚起身走出营帐,赵德昭和赵普立刻将黄旗披在他的身上,周围的将士立刻跪倒在地,口称万岁。赵匡胤刚露出愠色,一个激灵的将士便上前大声道:“皇帝陛下,我等拥立您,全军上下都已知晓,我等没有退路,您也没有退路了。”

    赵匡胤装出一副被逼迫的样子说道:“你们这些贪享富贵之人,拥立我为天子,能听从我的命令我就当,要是不能听从我的命令,你们还是找别人吧。”众将士纷纷跪地口称:“唯命是从。”而后又高呼万岁,声震四野,几里外也能听得清楚。

    赵匡胤立即当众吩咐道:“回帝京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幼主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劫掠,不得扰民,服从命令有赏,违反命令者诛其全族。”众将士齐声应“诺”,大军立刻开拔,返回汴梁。

    得知兵变成功,大军顺利返回的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立刻打开城门接应。与此同时赵匡胤派手下大将潘美进宫通知各位大臣,此时京中正在进行朝会。得到这个消息后,宰相范质走到王溥的身边,紧握王溥的手说道:“仓促遣将,是我们的罪啊。”手不知不觉间已经在王溥的手上抠出血来。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一听到赵匡胤谋反的消息,也没心情朝会,也顾不让埋怨自己不听儿子的劝告,立刻带人返回家中准备调动禁军进行抵抗。

    当其匆匆返回家中,王彦升已经带人尾随攻入,见人便杀。全府上下,鸡犬不留。确认韩通和其直系亲属全都死绝,带着手下匆匆离去。

    很快叛军便控制整个汴梁城,包括皇宫内外,赵匡胤立即吩咐,留下部分人驻守各个要害之地,部分人负责当街巡视,其他人全部回营。

    赵匡胤带人将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挟持到点检司官衙,赵匡胤见到范质立刻痛哭的将自己被逼拥立成天子的事,还没等范质回答,亲兵侍卫罗彦环举刀对着范质威胁道:“我们不认可小皇帝,我们只拥立点检做天子。”赵匡胤立刻叱骂道:“休得胡言。”罗彦环立刻将刀收起,恭敬的退到一边。

    范质为人耿直,愤怒的喝问道:“先帝世宗恩宠太尉,待您如亲子一般,他现在尸骨未寒,您怎么能这样做呢?”赵德昭一看这老头太不给面子了,一见面就打脸,也知道此人杀不得,只好将自己酝酿许久的眼泪全部贡献出来,悲伤的道:“我阿爷也是被逼无奈,若不是我阿爷极力维持,整个开封怕是已经毁于战火之中了。”

    范质也知道大事已去,一切已成定局,是该考虑如何保全世宗血脉了,于是说道:“事已至此,接下来的事就不能太仓促了,自古帝王有禅让之理,现在咱们就开始进行吧。”

    看着赵匡胤点头答应,范质继续说道:“太尉既然通过礼仪接受禅位,就应该侍奉太后如母,赡养少主如子,千万不可辜负了先帝的旧恩。”赵匡胤挥涕许诺道:“吾以及吾的后世子孙,必保柴氏一族的荣华富贵。”

    赵匡胤发挥了军人作风,雷厉风行的带领百官来到崇元殿举行禅位大典,就在这时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没有禅位诏书,立刻将翰林学士陶谷叫上前来让其准备立刻准备禅位诏书。

    陶谷一脸谄笑的从怀中取出诏书递上,在场人都很惊讶,这老小子怎么知道赵匡胤要造反,一伙的?当大家小心翼翼的看向赵匡胤时,发现他正一脸鄙夷的看向陶谷。众人反应过来,这陶谷怕是早就看出赵匡胤有反意了。站在前排的范质更是气得身体直哆嗦,心中把这个不忠不义之辈的祖十八辈都骂遍了。

    万事俱备,很快赵匡胤便穿上黄袍登基为帝,订国号宋,改元建龙。之后第一件事先封柴宗训为郑王,封其母为太后,移居到西京洛阳,所有的供应不变,并保证其祭祀,准许大宋官员拜祭。

    站在廷下的诸位大臣全部都心安了不少,新皇帝对待废帝都如此仁厚,对他们应该不会太苛刻。紧接着就听赵匡胤说道:“后周的所有官员,无论武将文臣一律留用。”所有官员都放下心底的大石头,心悦诚服的跪下口称万岁。

    颁布诏书昭告天下新朝的建立,地方官员一听说又换皇帝了,心中非常不安,纷纷向使者打听情况。一问之下,发现宰相没变,各自的上级官员都没变,各地方官立即接受诏书,立刻承认新朝。

    赵家正沉浸在升级为皇室喜悦中,赵府的大厅内,赵氏家族的男丁全部集齐。杜氏与赵匡胤都坐在首位,其余众人纷纷站立堂前。杜氏首先发话道:“吾儿素来便有大志向,是一个做大事的人,如今如愿以偿做了皇帝。但若想天下稳固就必然要多重用亲族,不知道吾儿接下来有何打算?”

    虽然贵为天子,但人伦大道必须遵从,赵匡胤恭敬的说道:“如今我登基为帝,匡义和匡美都要避讳就改名光义光美吧,我决定先让光义去军中历练历练,封其为殿前都虞侯领睦州防御使,光美年龄尚幼遥领严州刺史,先留在宫中侍奉在母亲左右,德昭暂时留在我身边学习几年,德芳过俩年再封不迟。今日杂事繁多,有什么事儿等明日我攒足精神再议吧。”

    当众人离开后,屋内只剩下赵德昭。赵匡胤声音略带嘶哑的问道:“昭儿这次的事儿,你也出了不少力,有什么要求阿爷都满足你。”赵德昭心里清楚不是人家说让你要,你就可以什么都要的。贵为皇子,金钱日后肯定是不缺的,要皇位估计会被打死,思来想去赵德昭决定打一招亲情牌。

    于是不急不缓的说道:“我母亲过世的太早,没能一同见证阿爷登基的荣耀。然贺氏一门,乃王子庆忌后人,文武双全的世家大族,必是阿爷的臂助。”赵德昭此举可谓是一举两得,嘱咐其父重视母亲可以为自己正名,毕竟此时嫡庶长幼尤为重要,又可以培养自己母系亲族的力量。

    赵匡胤仔细看了儿子一眼道:“这不算奖赏,再想一个。”赵德昭略微沉吟说道:“阿爷必有志一统天下,我一直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想建立一个情报衙门,专门搜集一些北汉、南唐、契丹、西夏的讯息,阿爷您觉得如何。”

    赵匡胤点了点头,说道:“你这个想法不错,行军打仗也需要斥候协助,明天吾安排人手专门给你拨一笔钱粮,军中的人才任你挑选,有什么困难随时找阿爷。”看着儿子不知不觉间已经长大,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情绪,也许是感慨时光流逝,也许是一种看子成龙的喜悦。

    赵匡胤感慨了一会儿继续说道:“这还不算,这是公事。说点你自己想要的,这么多年阿爷在外征战,从未送过你什么礼物。”

    赵德昭绞尽脑汁想了一会儿道:“我听闻潘将军家中女儿特别多,有一个叫潘凰的是个很有意思的人。”赵德昭知道赵匡胤是一个喜欢用联姻来拉近关系的人,直接来个先下手为强,省得安排一个自己既不喜欢,又没有什么帮助的。

    赵匡胤有些哭笑不得的道:“你才多大,就开始想女人了。呃,不对你这是堵你阿爷的路啊。你也难得求一回阿爷,过几日我在宫中宴请群臣,让他们携带家属,双方先见见面。”

    赵德昭立刻点头同意,他心里也没底,不知道对方长什么样,本就是打算把潘美拉上自己的战车,才出此下策。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