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还是不甘于这个结果,虽然他耕种方面的知识不多,但是也还是有点印象的。
“诸位,这六月没有可以播种的粮食吗?”
“也是有的,虽然稻、麦还无法播种,但也可种些梁……”老里长捋须道。
赵振眼光一亮,梁就是高粱,也算是古代的一种高产作物。后世的高粱亩产轻松过千,还能有过万斤的高粱秆。算算现在,时间有点赶,不过,要是抓紧时间,应该还是能种上不少。
玉米、红薯、土豆斗还在遥远的美洲大陆,这个时代,高粱才是杠杠的高产作物,每亩收个三五石,那也是轻松的。这样算下来,如果种上三十万亩的高粱,入冬前即可收获。这样多了百万石高粱,这个冬天肯定饿不死人了。
这种高粱秆是甜的,是高粱饴糖的原材料。而且,还可以当作燃料和造纸原料。而高粱叶子,无论是阴干还是晒干,都可以作为饲料,这样一来,又可以大大减轻对其它谷物的需求,可以说是变相多出了好多粮食。
真是一物多用。
高粱在后世的种植面积总体来说,不高。因为吃起来,口感很差,营养价值也不高。种植的主要目,也不是为了当作主粮来吃,而是酿酒或者为了获取高粱的杆子。
不过,这会儿缺粮,高粱磨面、做馒头,或者跟其它主粮混着吃,减少一下其它粮食的消耗,意义也不小。
况且,高粱比较粗生粗养,没那么多讲究,种起来也是方便的。
赵振想到这里,一拱手:“那就有劳里长帮忙,安排耕种吧!”
大家又讨论了一下屯田的安排,各地乡民代表的推选和监察工作等等。
目前玉泉村的这一套运行下来,已经比较顺畅,故此基本照搬,也没有太多难度。
……
看看外面的天色还早,赵大哥盘算了一下时间,决定赶紧到玉泉村外面的墟市街那里,采买些杂货,就能早点赶回去。
他现在有一个腰牌,可以直接进出玉泉新城。腰牌上面写着:赵理人,邹家庄,乡民代表。
这表示,他现在是邹家庄的乡民代表。也代表着,每隔十天,就要到玉泉新城这里开会,汇报工作,听取工作安排。这是他的职责。
这次开会,他们邹家庄因为高粱的抢种工作抓的好,还获得了“先进生产集体”的奖状。不光是又这个奖状,户部还发了奖金50两。据说,他这个乡民代表,还会有加分,这个分将来可以贷款买房子。
玉泉新城的房子确实好啊。比自己起的房子大不说,还敞亮,干净。听新城这边的干部说,那都是用了水泥、混凝土这些盖起来,特别的结实耐用。
所以,这次他过来,专门找了建筑工程队的赵石头队长,聊了聊在邹家村起一个新村的事情。
这不光是房子好不好的问题,现在邹家庄还安排了两千户其它地方来的难民。这些人现在还住在简易竹棚里,要是这样过冬,那就太惨了。所以,还是要尽快想办法盖房子才行。
他本人就是泥瓦匠出身,两人越聊越开心,后来还在队长家里吃了饭。后来才知道,这赵石头就是家主赵振的爹。
这让他赵理人也是少少得意了一下,心道,这下子回庄,可就有得吹了。
对于起房子的事情,赵队长倒是很支持,但是他们现在人手也紧张。大家一商量,就说等农忙一过,让邹家庄安排一批泥瓦匠过来工程队,学习怎么用水泥起房子。
至于图纸这些,赵队长的意见,还是让户部那边找专门的人来设计。如果设计不好,回头房子住起来可不安全。
谈妥了这事,赵理人自是开心得很。这会儿到墟市街走一圈,打算买点东西回去。
现在邹家庄人,最喜欢的就是这玉泉造的煤油灯,看门口的药,铁器这些。酒和茶,虽然也不错,不过太贵了,他们这还是消费不起。
玉泉造的这些铁器,无论是犁头,还是柴刀,都比外面铁匠铺打造的要轻一些,还经用。
买齐了东西,这就要出发了。
临走前,赵理人还专门到新兵营那边,去看了看自己庄子的子弟。这些年轻人是经过了选拔的,身体素质,品行那都是好的。邹家庄一共是一千五的新兵,这一批有三百人。
现在的新兵训练,都是安排分批轮训,一次十五天。如果是抢种,抢手的时候,他们都会回家帮忙。
他们现在还不是正式的兵,叫做预备队。但是看着他们那身体,那精气神,真是跟之前大有不同。
听说这里的伙食,每天都是大鱼大肉,包子、饺子、面条、米饭,那都是管饱。赵理人不禁感慨,以前听说那些去服兵役的,个个都是面黄肌肉,哪里听说过这当兵当的比大老爷还滋润的。
其实,这么说也不对,这些孩子们,每天的训练,那也是辛苦无比。就算轮训结束,他们在家也要自己组织训练。如果下一次集训的时候,体能不达标,那是要受罚的。
好好勉励了子弟一番,赵理人这就踏上了归途。
现在从玉泉到邹家庄,时间比以前要节省一半。原因就是这脚下的路。玉泉工程队紧赶慢赶,用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就修了一条从玉泉到龙口的水泥路。
这水泥路,平整,硬实,不会走走就坑坑洼洼的,下雨不积水,晴天不扬尘。总之,有了这条路,走起来舒坦,省力。
“要是能直接修到邹家庄,那该多好啊!”赵理人看着这条神奇的道路,不禁感慨。
路上迎面过来两名骑马的兵士,是玉泉团练的着装。他知道,这是维持公路治安的巡检。除了这种一个时辰来往一次的巡检,还有上千人的养路工。
据说,过一段时间,这条路上还会点上路灯。那样,就算晚上赶路,也都不会黑灯瞎火了。
自从玉泉团练把邹家庄变成了屯田所,日子就一天天好了起来。
以往一个庄子这么多人,肯定是养不活的。现在不同了,多了好多工坊,工程队什么的,一下子养起了好些人。
就像这条路,现在已经养了上千人不止。
赵理人就这样赶着车走在路上,一切都很顺心,就是还有些担心,这好日子会不会什么时候就没有了……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