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大家都放下手中的牌子,王有才又对牌子的制作工艺做了一些介绍。
从制作步骤来说,分成了雕刻木制模具,浇铸铁印,木牌切割、打磨等表面处理,烧印烙木等工序。
对于不同的内容,处理的方式有所不同。
对于山东东路、登州府、黄县和街道名称等内容,因为每次都是重复使用,就做成了固定的铁印。而对于门牌号码,来来去去都是那么十个数目字,所以就用活字的方式来排列组合。
为了烙印方便,王有才还带领几个工匠设计了一个烙印用的铁范,每次露出相应的位置,这样每次都能印在同一个位置,不会偏离。
这些牌子的表面还都刷了一层桐油。桐油是一种透明的植物油,防水性极好,这样薄薄的刷上一层,可以让牌子多用好几年。
而且,在牌子的侧面,则是烙印了复杂的花纹。同样的,在牌子的正面的边角位置,也有复杂的图案。
赵振对此并不了解,问了一下身边的白秀才,知道这是祥纹。这次,王有才选择了一种复杂的祥纹设计,据说是脱胎于汉代的“四神纹”,也就是代表东南西北四方星辰,和春夏秋冬四季的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组成的祥纹。
具体来说就是东方青龙,代表春季;西方白虎,代表秋季;南方朱雀,代表夏季;北方玄武,代表冬季。
这种四神的祥纹据说有着趋吉避凶,保家宅平安的功能。
王有才选择这样的祥纹,一来让牌子好看,有着审美的旨趣,二来,可以让牌子更具防伪功能。这种祥纹的模具,如果不是大匠级别的制作,根本做不到如此精细。
而且,这样的设计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有利于将来的推广。
“诸位,在下与一些负责挂牌的保长聊过……他们提到有些人家非常抵触挂咱们的牌子,说是破坏了他家的风水……这样一来,虽然咱们可以强行挂牌,但是人家要是拿下来,也是防不胜防……”
赵振默默的点了点头,一个事情的推进,还真不是开玩笑,实际情况太复杂了。想到这里,赵振挠挠头,心中感慨道:能在这片土地上当上好官的,到全世界,那都是好官!
“……因此,在下专门去请教了崂山的道长,此人也颇通风水,让他为咱们玉泉的牌子画了这个祥纹,然后再让大师傅制作了烙印的模具……这样一来,咱们的牌子,那就是由全真教的高人开过光的吉祥物,这样的东西,你说,谁不争着挂到家里?”
众人拍手叫好。
赵振微微颔首,然后心中默默吐槽了一句,希望他们别宣传过头,到时候人家把牌子拿下来供奉起来,那可就好玩了……
大家又讨论了一会儿,只是关心是否能够大批量制作等等。王有才都一一作了解答。
赵振见大家都没什么问题,就对王有才道:“王先生,这牌子做得不错,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就把握住事情的脉络,还能兼顾未来的防伪、推行,可以说是思虑已然非常周全……”
王有才神色如常,起身拱手答谢。
赵振摆摆手:“我就提两点,第一,模具全部做好备案登记,并且按照机密等级进行管理,所有接触的人,全部要过相应级别政审……这个事情,你跟侯大人联系一下,做好相应的安排……”
众人听到家主如此说,不自觉的挺直了腰背。机密级别,是第二级的密级,已经跟很多关键技术等量齐观了。
众人想了一下,又感觉非常合理。这些模具,可以说是保密和防伪的关键,如果被人偷了出来,伪造一些门牌,将来也是一个隐患。
见大家已然明白,赵振也不多说,继续道:“第二,门牌号码的这一列,用细细的方框,将其框起来,分隔开,避免混淆……”
王有才毕竟是从业务一线来的,只是略一思衬,已然明白其中的关节。
这个年代,还没有阿拉伯数字,中文字的一二三,都是横划,当这些数字碰到一起,又是竖排,容易发生辨别上的混淆。而加上几个细细的方框,就可以很好将其区别开来,不容易混淆。
这个事情,赵振在穿越过来以后,可以说是感触颇多。中文字当真是世界文化中的一大瑰宝,但是,这个年代的中文,不但容易混淆,而且不做标点。那些文人士大夫们,对于这些弊端,自然不甚了解,而真正接触实际工作的吏、胥、幕、随这些底层的办事人员,为了自己方便,往往放任这些漏洞。
就像“一合酥”和“一人一口酥”这种事情,大家都当成笑谈,完全没有意识到信息的模糊,对于信息传递的危害。
对于赵振,这个后世铁血军营里培养出来的军人,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绝对不能含糊不清的。
是以,赵振马上就指出这个地方可能的混淆。如果不是因为担心自己被当成邪崇被抓起来烧死,赵振肯定第一时间就会推行横排书写、阿拉伯数字、简体中文和英文字母的!
看到王有才已经完全清楚,赵振也不再过多解释,又总结了两句,就宣布散会。
看到制牌有了如此进展,赵振临走还专门跟王有才聊了两句,勉励他再接再厉,把事情做好。
而且,临走的时候,他还宣布,这次的制牌方案很成功,让白秀才专门安排一笔奖金,并且做出通报奖励。
奖金不多,也就是十两银子,而通报奖励,则是每月发往各部门、各单位的公文,公开表彰。
这是一件极有荣誉感的事情,听到这个安排,王有才自然是非常高兴,表示自己会继续努力云云。
散会后,有人恭喜王有才,并且告诉他,这个通报奖励,可不只是荣誉那么简单。
王有才有点不解:“这通报,就是对咱工作的嘉许,难道还有什么隐情不成?”
那人嘿嘿一笑:“您还别说,还真是有啊!”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