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找个大国抱大腿 > 第二三章:各有打算
    姬灵把子诗拉到一边,问道:“你想知姬不行回信内容不?”

    子诗却不冷不热的回道:“与我何干?”

    “那算了。唉!亏我还特意为你去看。”姬灵边叹气边转身走。

    子诗一把拉住她不放,并陪笑道:“姬灵姐,说来听听嘛。”

    “还跟我耍心眼。”姬灵笑道:“姬不行回信内容是:不敢娶。”

    子诗很是不解,立刻问道:“这是何意?”

    “我也无从知晓。”姬灵无奈的摇头。

    魏国公主接到姬行回信后,气道:“这小子是找理由,不想娶我。”

    旁边的魏王却心想:这小子有自知之明,知本王不会嫁。

    ......

    郑康公带着两万人马,小心翼翼的踏上了回国之路。

    走了不久,姬行建议道:“父王,不如你带一万骑兵先赶回新郑,我带一万步兵押后,以免行军日期太长,路上再生事故。”

    郑康公点头同意,然后带着子彦、公子必及一万骑兵先走了。

    ......

    三天后,新郑城外,韩军的粮草和几万援兵刚到。公仲明便接到韩王命令:撤兵,扬公子行而贬郑太子,离间两人关系。

    而且,使者也把屯留城的情况向公仲明详细说了一遍,包括韩王被擒之事。

    韩王也知道纸包不住火,此事迟早会被大家知道,不如先利用下。

    其实,公仲明也不想攻城,因为粮草被郑军的两千士兵打了个埋伏,用火油箭射烧,已毁一半。

    公仲明更没想到,公子行能这么快解决屯留之危,便准备进城与姬郑会面。

    城内,姬郑不知韩军具体情况,见城外又是曾兵又是运粮,认为韩军必是要死夺新郑,急忙招来大臣商议。

    众大臣都在不停的互相问:韩军几天前不是说要撤的吗?怎又突然增兵增粮了?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的时候,城门士兵来报,韩将军公仲明请求进城会见。

    姬郑不知公仲明这次会见又是为何?但还是立刻同意了。

    公仲明来后,却是非常傲慢的说道:“郑太子,你放了我方潜入士兵,我便退兵。”

    太子不是很放心:“若放了,你不退又如何?”

    公仲明强硬的说道:“我绝非来谈条件,只是公子行已救出郑王,并与我王议和。我王才通知撤军,不然我方粮草援军皆到,早已开始攻城。”

    姬郑闻言大惊,忙问:“公子行怎能解屯留之危?”

    公仲明立刻感慨道:“唉!若不是公子行,郑国早已灭。我对其也是佩服之至,五百人便解了南城门之危。然后又单枪匹马赶到屯留,劝走魏赵大军,还设局抓了我王,又立刻放之,最后用几句肺腑之言,打消了我王灭郑之心。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他在千里之外,竟让人伏击了我军粮草部队,烧毁粮草大半。”

    姬郑听后惊叹不已,这公子行怎突然起飞了?但又很关心的问道:“我父王现如何?”

    公仲明故意说道:“这可不知,据我王说,屯留之事皆由公子行做主。我王、魏王、赵王皆对其赞叹有加。”

    姬郑心道:不管韩军撤退是真是假,放了那潜伏入城的几百士兵,也不影响大局,便答应了公仲明。

    公仲明回去后,竟然当天就带韩军撤了。

    姬郑便单独找来季蔡,直接问道:“相国,虽郑国危机已解,但公子行却功劳盖世,我该如何与之相处?”

    季蔡很深沉的说道:“单公子行一人,不足为惧,恐王上与上将军皆被其征服,日后必会威胁到太子储君之位。”

    姬郑又很担心的问道:“公子行是庶出,连庶长子也不是,父王会改立其为太子吗?”

    “暂不会,但此事不可预测,若公子行后续一直是这般高光表现,便一切皆有可能。”季蔡考虑的比较长远。

    姬郑干脆直接问道:“我现该如何应对?”

    季蔡思考了会后说:“计策有二:一、静观其变,日后设法将公子行除之;二、在王上回新郑之前自立为王,逼其让位。”

    姬郑有点担心的问:“第一条计策效果太慢,且没有把握。若按第二条计策行事,父王带兵攻我,斗成两败俱伤,郑国便不能保,这王位争来何用?”

    季蔡又意味深长的说:“战争倒不一定会发生,只是赌谁舍不得郑国亡,先退让。”

    太子立刻明白了:“相国之意是:我与父王赌谁心狠,只要我不退让,父王便有可能退让,此事便可成。”

    季蔡这次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

    埋伏在郑韩边境的两千大梁士兵,见韩军撤后,也返回了大量城。不过这次偷袭韩军粮草,也伤亡了好几百人。

    郑康公现已带着一万骑兵走了一半路程。

    姬行才带着一万军队走出韩国边境,进入赵国竟内。

    姬行突然对子诗、姬灵、子庆三人说:“我已决定不回新郑,姬灵定会与我同行,不知子庆、子诗意下如何?”

    子庆、子诗很是不解,这郑国危机已解,怎又不回去了?便问:“为何?”

    姬行说道:“来屯留之前我已想好:若不能救父王,大家皆会没命,定回不了新郑;若能救,定是奇功一件,我之影响力会超过太子,必遭其打压、甚至暗算,所以也不能回新郑。”

    三人都觉得有些道理,但认为太子也不至于非置姬行于死地。

    姬灵却狠狠的说道:“太子怎敢?”

    姬行又道:“根据历史发展规律以及事情发展趋势,父王多半也回不了新郑。”

    三人一脸懵逼,这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理由?

    子诗便问:“行公子能否说得清楚些?”

    姬行便直接说道:“我连救新郑与父王,这功劳定会让太子夜不能寝,而我又表现得咄咄逼人,太子必会坐如针毡。太子也知:父王今后必重用我,会危及其储君之位,然解决此问题的最好办法,便是阻止父王回国或自立为王。”

    姬灵很是不信:“太子怎敢对父王无礼?”

    姬行提醒道:“为了王位,父子、兄弟、叔侄相残之事,大家也听过不少。我不是挑拨父王与太子的关系,但诸事多想想总不坏。其实这也是我之过,若我未表现得如此突出,太子定不会急于一时。”

    三人仔细想想,又觉得有几分在理,为了王权相残之事,也是屡屡发生,确实听说过不少。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