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行知道,这些奴隶都在各王公贵族手里。郑国虽然这么小,但有封地的侯爷和大臣可不少,就大梁这片土地,加起来有近二十个。
封地最大的是玄武候,有四十里,还有几个封地三十里的侯爷,其他侯爷的封地都没有超过二十里。
姬行带着两千骑兵,去了离大梁最近的一个诸侯封地。
此候叫安邦候,见到姬行带着两千骑兵过来,着实吓得不轻,忙出来迎接。
姬行也不客气,直接问道:“安邦候,大梁下发的征兵文书,你收到没有?”
“收到。”安邦候答道。
“奴隶们是否知晓?”姬行又问。
“知道,但皆不愿意报名。”安邦候答道。
“我不信,你把所有奴隶叫过来,我问下。”姬行不客气的说道。
“现皆在忙农活,一会也叫不过来啊。”安邦候推辞道。
“那我去田地里一个个的问。”姬行说完,直接带人去庄稼地了。
安邦候特别紧张的跟在后面。
姬行把正在忙的奴隶召集到一起,直接问道:“朝廷已颁布法令,凡参军者,全家恢复自由,并分给土地,你等皆不愿参军吗?”
但是没有人答话。
姬行想到:一定是安邦候在这里,大家都不敢说话。便道:“大家莫怕,有话只管说,我是公子行。若实在害怕,大家现就可报名,然后全家与我一起去大梁,并领取土地与钱粮。”
姬行接着转头对安邦候大声说道:“你给大家表个态,实话实说,否则我直接收了你封地。”
安邦后慑于姬行的威力,只好对大家说:“行公子所言不虚,尔等莫要顾虑。”
奴隶们见安邦候在姬行面前,表现得唯唯诺诺,开始大胆发言了:
“没人告知啊,有这等好事,我等抢着报名。”
“是啊,皆不知此事,我等世代为奴,从来不敢想这事。”
“我到是听亲人提过,但侯府管家说那是谣言。”
“对,我也问过侯府管家,但其说这事不可能,谁报名全家便没吃的。”
......
安邦候这时慌了,忙解释道:“行公子,这可不是我一人之意,我等奴隶主一起商量过。”
“商量结果是甚?”姬行大声问道。
“没有结果。”安邦候答道:“最后大家问玄武候,该如何应对?玄武候说:若有人带头,大家便跟着响应。因此我等皆不愿带头,并尽力封锁消息。”
姬行立刻说道:“你速将征兵法令通知下去,要让你封地每个人知晓,不许为难今天这些人,我现去把玄武候搞定。”
安邦候忙说:“不敢、不敢。”
姬行还是不放心,便留下几人直接在这里登记报名信息,免得安邦候背地弄鬼。
姬行又带着两千人去了玄武候封地。
玄武候见到姬行后,也感觉大事不妙,这定是要找自己麻烦。但还是小声问道:“行公子,你带这多人来,有何事啊?”
姬行毫不客气的说道:“征兵之事,是否你在背后搞鬼?”
“冤枉啊,我只是等人带头而已。”玄武候还在狡辩。
“好,我帮你带个头。从今日起,玄武候封地由我接管,等征兵之事完成后,再还你。你的一千士兵,我全带去,日后还你。”姬行态度很强硬,也不留一点情面。
玄武候一肚子火,但不服也不行。心里骂道:你他娘的是抢人。
姬行又道:“征兵之事,你虽未明着反对,但也没起好作用。俗话说杀鸡儆猴,我偏要杀猴儆鸡,还要杀最大的这只猴。”
姬行没有再和玄武候啰嗦,直接让人去把玄武候封地的奴隶都叫了过来,然后对大家宣布征兵政策。
这下报名的人非常踊跃,一直忙到快天黑,竟然有两千余人报名。
姬行便对大家说:“我以后每天派一百人来,你等有事便与其联系,忙完家中事情便去大梁报到。”
然后,姬行便带上玄武候的一千士兵,返回大梁,并高兴的说道:“还是来硬的好,一下子便从玄武候那里搞到三千人马。”
“你这纯粹是抢。”子诗和姬灵都不服。
姬行叹道:“哎,我本打算从明日起,让你两每天带两千人马,去挨家挨户的抢。既然你两不赞同我做法,那便算了。”
两人立刻陪笑道:“我们只是对这事作个评价,又没说不对,我两还是非常喜欢这种做法的。”
姬行便装模作样的说道:“哦,看来是我理解能力有问题。那从明日起,你两便去挨家挨户的抢。记住,不要打人,要对奴隶客气点,莫要当下人般骂来骂去的。”
第二天开始,子诗和姬灵每天高兴的带着两千士兵出门抢人了。
姬行也不闲着,想弄套健全的法律出来,不过都是照搬商鞅的,然后进行完善,并人性化,废除那些酷刑。
姬行懒得写,就找了些人,自己念,他们抄。
......
那些诸侯和王公贵族都没想到,姬行这么拉的下脸,直接抢人。但都敢怒不敢言,便去找郑康公讨说法。
郑康公回道:“早就下了令,但尔等非要欺上瞒下,给了公子行借口,兵也被带走。现还来讨什么说法,又不是没给尔等补偿。”
有人却道:“王上,公子行不尊礼制、目无长辈、不分尊卑。”
郑康公也装委屈:“孤也无策,新郑被太子占了,大梁是公子行做主,孤现是一空架子。”
这时,子彦也帮忙说道:“行公子对我等也是极不客气,骂我与王上老不死的,还让我等下地耕作。王上对太子之事还没想通,又遭行公子打击,心情也甚是不快,尔等便忍忍吧。”
这下大家都不再说话了,也知道两人是在做戏,太子谋反是真,这公子行却不像那么回事。
于是后面的征兵工作,也就进行的相当顺利了,有大量的人前来报名。
......
几天后,姬郑竟派了些人过来。
姬行认识领头之人,是自己朝堂谏言那天,下朝时与自己怼的大臣之一,叫王作,官不大,是个小司寇。
司寇为战国时期国家最高司法官,掌管刑狱、纠察等事,有大司寇、小司寇之分。秦汉以廷尉代之,后世以大司寇为刑部尚书别称,侍郎则称少司寇。。
王作直接对郑康公说道:“昨日大早,有人到新郑告状,说姬灵公主、子诗小姐与玄武侯府的人发生冲突。其中一人,于前晚突然死亡,根据初步判断,死亡原因是头部受到木棍重击而死。我等特来调查。”
众人心里大惊,怎么突然出了个命案?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