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鬼才王爷安天下 > 第二十四章 民生
    安宁。

    万千金黄落木如雨纷飞。

    赵烨、刘质、杜平、杨素、毛泉几人人围坐在银杏树下。

    周遭,一应侍从束手而立。

    赵烨一只手撑着身体,另一只手则在空中比划。刘质一脸气愤,杜平却笑意盈盈,杨素则戴了面巾,众人都看不清她是何表情。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所为民生,便是指百姓的生存和生活状态,民生问题关乎社稷存亡,政权兴衰……”赵烨侃侃而谈。

    “忠君、报国,此乃为民之根本。”刘质说。

    赵烨反问“天天在家给君王祈福便是良民?”

    “自当如此。”刘质坚持己见。

    “你那是愚民。”赵烨不在乎的说。

    “……”刘质刚要开口,刘莲儿轻轻踢了他后脚跟。

    赵烨顺了顺吼继续说“明日我等组织孩童前往安宁村,本意便是让孩童接触民生、了解民生、促进民生。”

    “我这边有一些问卷,希望众位做好统筹工作。”说完便吩咐杜平将手中的纸张给众人看。

    因为将要向普通民众询问,所以纸张之上都是白话。

    一问、原籍何处,为何搬迁。

    二问、身旁可有相互帮助之人,可有朝衙管事照应。

    三问、家中几人,可有困难。

    四问、现今,生活来源是什么。

    五问、现今,面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六问、现今,最想做什么。

    七问、现今比之以前,有何不同。

    八问、如有机会,是否愿意搬回原籍。

    九问、若有机会面见端王,会说些什么。

    十问、可愿不计酬劳为王府做事。

    这十个问题涉及居民的生存和生活,是赵烨目前最为想了解的民生问题。

    无论前朝战争或者现在的南北争议,受伤的都是百姓,只有从根本上了解百姓才能解放生产力。

    之前娘亲萧淑也曾说过,端王府不缺钱,一直不缺。可怎么花钱才是现在赵烨思考的问题。

    不过当务之急是先了解本地的居民状况,村中居民多少,年轻壮力有多少,家中孩童有几人。

    无论要做什么,都必须要有人。

    “学舍中的孩童,既然拿起了书本便不在是民,而是士了。”刘质说。

    “我何时说他们为仕子。”赵烨反问。

    刘质挠挠头,不再言语。

    “依烨哥儿所说,安宁学舍乃教导农务之所。”杨素发问。

    “嗯!还是姐姐了解的透彻。”赵烨说。

    杨素又问“可耕作务农之事何须进学,家中长辈均为务农之人,想必会教导自家儿郎的。”

    赵烨歪着头说“确实是姐姐说的这个理,可为何人人会种地,却有人种得更好。其中是否有和奥妙。”

    赵烨又说“张屠夫家的肉为何比李屠夫家的肉好卖,酒店大厨为何比家常妇人烹饪得更好。”

    看到众人点头,赵烨继续说“这便是我办学舍的初衷,博采众家之长,安定民生疲苦。”

    众人各有所思。

    就在赵烨侃侃而谈之际,有下人通报段慎和文鉴拜见。

    土地主和土财主来访,赵烨当然求之不得。

    “段哥,文哥。”赵烨忙不迭的拱手示意。

    “世子有礼,不知可有打搅众位议事。”段慎急急告罪。

    赵烨忙不迭的招手“来,来,请入座。”

    侍从取出三条小凳,置于众人之中,赵烨才看到一位未曾谋面的灰袍中年。

    “不知这位是。”赵烨拱手致意。

    灰袍男子急忙行礼“当不得世子垂询,小人杨昭,乃段家外府管事之一。”

    段慎大咧咧的坐下“杨兄和你端王府有微微牵连,要不烨世子猜一猜。”

    这个灰袍中年浓眉大眼,面貌朴实,仔细观察能发现右肩低于左肩,手指骨节粗大,应该是干苦力出生。而面色红润,穿着整洁,却像是富庶之人。再看其眼神,清澈透亮,笑容谦逊憨厚。应该是自小辛苦持家,现在稍有家底之人。

    饶是赵烨实际年龄已经四十多岁,也不能未卜先知,不过能跟着段慎和文鉴,应该有不凡之处。

    略带歉意的拱手“实在不知,敢为这个大叔……”

    “扑哧~”一旁的刘莲笑了出来。

    刘质拱拱手说“见过姐夫。”

    噢!感情这位灰袍中年是刘莲姐姐刘玲的夫君啊,赵烨拱手赔礼,以大哥相称。

    “段大哥,不知你们为何前来。”赵烨说。

    段慎拱手“今日确有要事,不过此事需要王爷当面才能商讨,事关修路。”

    修路筑桥,在古代乃是大事,并不是出资就能修建,官府备案、造册、规划……比之现代当然有所简洁,不过其中复杂程度依然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完的。

    最明显的,铺桥修路有名声传扬,试想您在当地的名声要是比父母官都响亮会成何光景。加之古代为官最重的就是名声,所以铺桥修路其实官方的阻碍比民间阻碍大得多。

    “段大哥可以给我说说吗?”赵烨觉得挺好奇的。

    “当然,这也是为何我等出现在安宁的缘由。”段慎束了束衣袖又开口“安宁自古便是云贵最大的盐产地,尚在庆朝未立之时,姜始皇开五尺道,沟通云贵及川蜀。自此,滇盐遍及云、贵、川之地,奈何商道年久失修,不堪重用。”

    “这是好事啊!”赵烨鼓着掌应同。

    “杨大哥便是府中负责盐商之事,路途之时很是熟悉,此次便是想着请他带我们走一遭盐商之路。”段慎回答。

    赵烨转而问向杨昭“杨大哥,不知本地食盐产量几何,产量可有富裕,如能外销可销往何处。”

    杨昭呆了一会,反应过来才说“年产不足万斤。盐货乃是管制之物,不可私售。”

    哦!赵烨叹了一口气。

    “段大哥,文大哥,你等可知民生之事。”赵烨眯眯笑的问段慎和文鉴。

    “此事倒是略懂。”段慎点头。

    “某自幼也多有接触”文鉴回答。

    那便好,我给你们说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之事。

    “自当洗耳恭听”段慎和文鉴双双回应。

    一旁,杨素笑眯了眼,刘莲抚了额头,杜平依旧一副傻傻的笑容,刘质眼则神一亮。

    毛泉上前拜了赵烨“我毛家可否也听听世子的‘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之理”。

    赵烨盯着毛泉发笑,直到毛泉心里发怵才说“你不是一直在听吗。”

    毛泉拱手应“是”。

    ……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