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比赛,我终于上了ai的领域。
自然还是以一个“最基层毛毛虫”的身份去探究与学习,看大佬们硕老们怎么编出完美的程的。
能跑出97%也真是可谓能人啊!能人。
所谓人工智能,自从它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八月的天气,也是格外地热。都立秋了还不消停。
似乎连空气都要被热化,连鸟儿也懒地叫,知了倒是叫的起劲。
我们朝着大赛的紫光中心出发,汽车如同一只慢吞吞的蜗牛,缓慢的在各种车辆往来的路上行驶。
热浪如同一把把利剑,一丝不苟地往我的衣袖里钻,害得我不一会儿就出了汗。
整装,改ppt,自然是一刻也不能落下的。
经过一个小时的修改和后场,就轮到了我们去比赛了。
一进这间屋子,屋子一点儿也不算大,外边闹哄哄的,里面却有鬼畜的安静。
场馆中间摆满了桌子,桌子上都铺着崭新的、绿色的桌布。
我们先找好位置站在旁边了。
大家都很小心翼翼做任何事,生怕扣分。一个笔记本端端正正摆放在桌面上,小小的ppt,那是我们反复斟酌而成的“智慧的结晶”。
我们的算法,它模拟了脑神经一般的系统,使用softmax回归算法,分类预测、探测总结信息可谓是非常方便。
做这个,可花了我们不少力气呢!
无论是查资料也好,还是做统计写代码也好,都耗费了无数心血。
准备时间一过,我们立即给专家老师们认真地讲解了起来。
专家老师都很专业,也很年轻,不像有时候看到的有着地中海的发型。
不过果不其然,ai的专家果然比物理组刁钻啊……
演示完毕,到了提问环节了。
专家老师们看着我们的ppt东瞅瞅西瞧瞧,左看看右看看,终于有个专家打破了神奇的寂静。
问了很多问题,我们也认真地回答了他们。
18分钟过去了,比赛答辩进行到了白热化阶段,也终于听出了专家老师对我们课题的肯定与支持。
其实,我觉得我们的构思非常巧妙,利用了softmax和神经网络的长处,同时又避免了它们的不足,也就说明了我们的观察仔细,大胆创新,让两件常见的物品重新组合,焕发出不寻常的生命力。
而且,这次ai的比赛,也告诉我们对待身边常见的事物,要留心观察,仔细钻研,大胆实践。
代码代表的不仅仅是成果,更是细心和无数次实验。
哪怕错一个,整个程序都不能再使用。
而且所谓科技强大,则国家强大,我们更是在ai方面落后于人,自然要更加努力,造福于人类啊!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