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最先攻击的是鸟的皮肤细胞,包括原本是帮助动物抵御疾病的免疫系统细胞。
满载病毒的免疫细胞潜入淋巴结,释放出病毒“乘客”,让更多的免疫细胞遭受感染。
这些免疫细胞从淋巴结扩散到血液和脾脏、肾脏等器官。
从蚊子叮咬,到病毒在一只鸟的体内繁衍至数十亿,只需要短短几天时间。
尽管扩增力惊人,但西尼罗河病毒单靠自己并不能从感染的鸟体内出逃。
它们需要另一个载体的帮助来完成接下来的旅程——科学家称之为“媒介”。这时候就轮到蚊子登场了。
蚊子从受到感染的鸟体内吸血,病毒随血液进入蚊子体内。接着病毒入侵蚊子的中肠细胞,再入侵它的唾液腺,随时准备注射到新的鸟体内。
像西尼罗河病毒这种需要中间媒介的虫媒病毒,都需要有一种特殊的左右逢源的能力来完成它们的生命周期——蚊子和鸟类是亲缘关系很远的生物,体温、免疫系统机制和解剖结构都截然不同,西尼罗河病毒需要在两种不同的环境中都能旺盛生长,才能完成它的生命周期。
虫媒病毒也给医生和公共卫生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
这类病毒不需要人和人密切接触,就能在人群里传播。蚊子如同给病毒插上了翅膀。
对西尼罗河病毒基因的研究表明,它最初是从非洲演化出来的。
鸟类从非洲向东半球的其他区域迁徙,也将病毒传播到新的鸟类物种身上,顺便还感染了人类:东欧地区开始爆发流行性脑炎。
在1996年罗马尼亚的疫情大流行中,9万人感染了西尼罗河病毒,17人死亡。
这些新的传染病先后在欧洲和西方世界流行,可能是因为这里的人群从来没有接触过病毒。
而在非洲,人们在年轻时就感染过西尼罗河病毒,这给予了他们日后抵御病毒的免疫力。仅凭一只被感染的鸟,是不可能引发全国性疫情的。
病毒需要一个新的媒介来广泛传播。
西尼罗河病毒的“好运”得来全不费功夫,它们能在美国62种蚊子体内存活,美洲大陆上生活的鸟也恰好给它们提供了栖息地。
科学家在150种鸟类体内都发现了西尼罗河病毒。知更鸟、冠蓝鸦和家朱雀等少数几种鸟甚至还是特别好的宿主,病毒在其体内可以大量繁衍。
从鸟到蚊子再到鸟,西尼罗河病毒在短短4年内就在整个美国传播开来。
感染鸟类的同时,病毒也在数百万人身上“登陆”,其中只有约25%的感染者会出现发热的症状。
科学家估计,1999年至2013年,超过78万人感染了西尼罗河病毒,其中16196人发展成脑炎,1549例死亡。
西尼罗河病毒抵达美国之后,就进入了一个稳定的生命循环,而这个循环的节奏是由鸟类和蚊子的生命史来把控的。
春天雏鸟降生,这些无助的小生命面对携带病毒的蚊子束手无策。
整个夏天,感染病毒的鸟类数量持续攀升。新的蚊子通过吸这些鸟类的血而感染病毒,然后再去咬人。
人们在一年中这几个相对温暖的月份往往更多待在户外,也就更容易遭到蚊子叮咬,从而感染西尼罗河病毒。
秋天气温下降,美国大部分地区的蚊子都死了,病毒也就不能继续扩散。
如今人们还无法确切知道病毒是如何在没有昆虫寄主的情况下生存下来的。有可能它们暂时待在南方的蚊子体内,维持较低的种群数量苟且过冬。
也有可能蚊子的卵感染了西尼罗河病毒,等来年春天卵孵化时,新的蚊子个体就已经武装好病毒,只等时机来到,再次进击。西尼罗河病毒已经成功地融入了美国的生态环境,可能很难把它们斩尽杀绝。
即使医生能研制出疫苗,让人类免于成为病毒的宿主,它们仍然能借助鸟类繁衍壮大。
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任何西尼罗河病毒疫苗获批,而且很可能永远都不会有。
这是因为虽然病毒感染了很多人,但只有其中一小部分会发展出脑炎,因脑炎而死亡的人数就更少了。
给美国人广泛接种疫苗的代价是极其昂贵的,远远超过救治那些感染者所需的费用。
如今,西尼罗河病毒的故事又由另一种病毒推出了新版。
2013年12月,一种名为基孔肯雅热病毒的新虫媒病毒在同处于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出现。
此前,这种病毒一直只出现在东半球,它会导致痛苦的、类似关节炎的症状。没人知道基孔肯雅热病毒是如何进入美洲的——或许是通过感染病毒的旅行者,也有可能是通过飞机带过来的蚊子传播来的。
有一条线索是科学家明确掌握的,那就是病毒的遗传物质。
基孔肯雅热的加勒比海病毒株和中国及菲律宾的病毒株在基因层面几乎完全一样。
不知道它们是怎么一下子跃过了半个地球的。
无论如何,病毒一跳跃到全新的地区,疫情立马就爆发了。来到美洲之后仅仅一年,基孔肯雅热病毒就感染了100多万人。
到2014年底,它已经扩散到加勒比海地区的众多岛屿,给这些地区的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目前基孔肯雅热病毒还没有在北美或南美扩散开来。
但这并不会让公共卫生专家放心:蚊子在整个大陆上繁衍生息,感染了病毒的蚊子能轻易把病毒传播给数百万人;另外,从加勒比海沿岸地区到美洲内陆地区的飞机和船只络绎不绝,病毒携带者会不断把病毒带到新的区域,让它们积累到能爆发新流行病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抵达美洲后,西尼罗河病毒和其他虫媒病毒的发展前景甚为“乐观”。
这是一片温暖潮湿的大陆。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让美国的平均温度不断爬升。
气候科学家预测,未来几十年,这里的气温将继续上升,一些地区也将变得更加湿润,同时迎来更多暴风雨等极端天气。
贝丝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的乔纳森?索伟罗和同事对2001年至2005年发生的1.6万例西尼罗河病毒感染进行了回顾,同时关注了每次疫情爆发时的天气情况。
他们发现,降雨量较大、湿度和温度较高时,疫情更容易爆发。温暖、多雨和闷热的天气让蚊子繁殖得更快,也使其繁殖季节加长。另一方面,这种天气还能加速蚊子体内病毒的生长。
看来,西尼罗河病毒已经在这片新大陆安家,而我们的“努力”也在让这个家变得更为舒适。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