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我的不科学大脑 > 第二十三章 初定实验计划!
    唐妈逗了好一会小猫,才逐渐失去了最初的兴趣,有搭没搭的聊了几句,便回到了自己房间。

    林行知倒是不着急忙活其他的事情,而是翻阅体检报告上的临床诊断。

    「肝功能、肾功能及白蛋白、球蛋白及其相互比例、电解质这四类均无问题,血糖和血脂的指标与正常范围差距大。」

    “这有点不太科学吧...”林行知有点儿懵逼。

    「临床表现为严重低血糖、低血脂,初步判断患者机体代谢紊乱。」

    「疑似甲状腺素不足、营养不良、长时间饥饿、胰岛素等降糖药过量。”」

    “因为我的血糖含量低,所以才判断成甲状腺素不足吗?可胆固醇降低跟甲状腺机能亢进相关,这不是前后矛盾吗?”林行知看着临床诊断,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翻开下一页,赫然还写着短短一句话;

    「并不排除肿瘤造成机体代谢紊乱,有存在胰岛细胞瘤,胰外肿瘤、甲状腺肿瘤的可能。」

    林行知:“......”

    这不就是一个开放性式诊断么?

    根据血生化指标,将可以排除的病症全部排除,无法排除判断的,就是有可能患上的?

    这一刻,林行知脑海中又一次浮现出罗大哥对临床部门的评价。

    说的好有道理......

    不过,在林行知看到血糖血脂的详细指标时,又觉得自己错怪了那些研究员。

    血糖:2.4mmol/L

    c肽:3.2ng/ml

    糖化血糖:5.1%

    胰岛素:127.1uU/ml

    胰高血糖素:347ng/l

    胆固醇:2.6mmol/L

    血酮体:10.2mmol/L

    ......

    这何止是代谢紊乱,完全可以怀疑是生化试剂出错了。

    血糖、胰岛素指标均不正常,可以判断成糖尿病,可C肽和糖化血糖的指标却又非常正常。

    所以,也就排除了糖尿病之类的代谢疾病,给出了营养不良、长时间饥饿、胰岛素等降糖药过量,这些正常的临床诊断。

    然而,林行知一天的能量摄入可是将近3400千卡,也不存在注射胰岛素和服用降糖药的可能。

    所以,也就有了肿瘤这种造成机体代谢紊乱的临床诊断。

    这么想来,临床诊断似乎也有那么一些依据。

    不过,林行知也做了除脑颅的全套CT,并没有明显的肿瘤影像。

    也没有出现,上述肿瘤的其他临床反应。

    “血酮体的指标也有一些不正常...”林行知看着各项血生化指标,陷入了沉思。

    一般情况下,人体血液内的酮体含量在0.18~1.1mmol/L。

    类似林行知这种大幅增高的情况,一般是因为人体糖代谢发生障碍,迫使肝脏组织加速分解脂肪,又因肝内生成酮体超过肝外组织氧化利用的限度,才造成血中酮体堆积。

    临床表现大多为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

    胰高血糖素,又称抗胰岛素,本质上是与胰岛素相对抗,起着增加血糖的作用。

    这类情况,大多数的临床表现也是糖尿病。

    不过,有了之前脑颅MRI的相关诊断,林行知得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推论。

    “莫非跟大脑异常结构的能量代谢量有关?”

    林行知的猜测,是有基本依据的。

    酮体,是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及丙酮三者的统称,而β-羟基丁酸盐和乙酰乙酸盐是除葡萄糖以外,大脑特定情况下的主要能量底物。

    婴儿出生阶段之所以需要补充母乳,也是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脂质,有利于髓鞘脂等脑脂的形成。

    “如果这样推断的话,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水平的增高,也跟大脑脱不了干系。”林行知思索道。

    或许,之前学校诊所给出的临床判断——饥饿性低血糖;

    并非是主要病症,而是一种临床反应。

    糖作为大脑主要的能量底物,而正常的糖代谢水平,无法满足异常结构大脑的负荷运转,所以出现了短暂的晕眩,自然而然也伴随着血糖水平过低的临床表现。

    酮体水平的增高,也正是因为糖代谢无法满足大脑能量需求,这才导致大脑启用酮体作为能量底物。

    那么,之前时常出现的肚子饿的感觉,也极有可能是大脑的一种防御机制!

    也就是说,大脑无法正确反馈内部情况,只能机械式的模拟肚子饿的神经传导流程。

    这种误导性的情况,其实有很多,就好比临床的幻肢痛症状。

    幻肢痛,就是某部分患者感受到被切断的肢体仍在,且在该处发生疼痛;

    这种情况不只是存在于进行截肢手术的患者当中,一些切除子宫、的女性也会拥有这种经历。

    也就是说,哪怕没有躯体感觉信号,大脑也是可以产生明确的主观自我模拟,不过不一定正确罢了。

    整个假设与推理过程,似乎符合逻辑。

    不过,假设永远是假设,给不了林行知一个肯定的回答。

    然而,这系列的假设让林行知发现了新的突破点,一个不错的实验计划在脑海中逐渐浮现。

    “可以尝试自检的方式,去证明这个假设!”

    实验计划过程不算繁琐。

    首先,改变自己的饮食结构体系,增加食物中脂肪和碳水的占比,降低蛋白质的摄入。

    同时,增加一项活动;

    ——高强度运动。

    既然,糖代谢无法满足大脑的负荷运转,那完全可以找一个跟酮体一样的“小三”。

    也就是乳酸!

    通过高强度的运动,可以增加血乳酸的合成速度!

    更重要的是,乳酸进入三羧酸循环供能的速率,远快于糖代谢。

    只要林行知的假设没有出错,那么血乳酸的增加,完全可以弥补血糖降低的症状,同时可以促进大脑良好的发育。

    定制好初步的计划,林行知也还需要采购一波实验用品。

    比如,高速冷冻离心机、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高压灭菌器...

    “这些实验设备也还不算太贵,不过还是先从最简单的血糖仪开始入手吧,主线赚钱任务得抓紧了。”

    林行知苦笑的摇了摇头,再简单的实验计划,也需要最基本的实验条件。

    PS:前文关于乳酸如何比葡萄糖更有效,做过简单的说明,这儿详细说一下;

    乳酸盐在通过由乳酸脱氢酶(LDH)催化的反应转化为丙酮酸盐后,可以在不需要能量的过程中,通过TCA循环和氧化磷酸化以摩尔为基础提供15-18个三磷酸腺苷。相比之下,糖酵解的第一个必要步骤需要使用一个三磷酸腺苷分子从葡萄糖中产生葡萄糖6-磷酸。

    在这点上,乳酸盐因此比葡萄糖更容易提供能量,并且在能量上更有利;特别是在高能量需求的条件下,当维持高的三磷酸腺苷水平至关重要时,例如在神经元激活期间。

    此外,乳酸盐可能有助于神经元的氧化还原电位,因为通过其转化为丙酮酸盐,它产生NADPH,因此以还原当量的形式提供能量,该能量可用于各种代谢反应,但也可用于在其转化为NADPH后清除ROS。

    更多的就不说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看一看相关书籍。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