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离殇 > 第四十六章
    几个朋友聚会。席间,有人感慨:“唉,我呀,希望儿子大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我这颗心就彻底放下了,只等着安享晚年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都纷纷憧憬起美好的未来。

    甲说:“儿子上了幼儿园,我就轻松了”。她是二胎妈妈。大宝今年考高中,二宝两岁多,还没上幼儿园。她和老公都要上班,婆婆又不给力,只能两人错开时间看孩子。每天急吼吼,时间安排几乎精确到几分几秒。二宝正是粘人的时候,黑葡萄般水灵的大眼睛,睫毛长长,像个洋娃娃,带着奶味的童音软软糯糯,萌萌的,实在惹人怜爱。大宝正值青春期,学业繁重,渴望从家中得到温暖和关怀,以缓解压力,无奈父母忙得焦头烂额,无暇顾及,于是常无缘无故发脾气。朋友周旋于家庭、工作、两个孩子之间,疲于应付,头上的白发肉眼可见地多了起来,且大有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乙说:“过了今年的高考,我就可以尽情享受生活了”。她只有一个孩子,今年赶上疫情,孩子的学习难免受到影响。做妈妈的整日忧心忡忡,担心女儿成绩下滑,担心考场发挥失常,担心不能考取理想的大学、学习心仪的专业……总之,各种担忧,加上每日要给孩子送饭、早晚要接送、陪读,忧虑加上辛劳,自己的身体也频频亮起红灯。乙只能咬牙硬撑着,每天板着手指头倒计时,盘算着离解脱还有多少日子。

    作为半个过来人,她看着因满怀憧憬而两眼发光的他们,心情很复杂:过了这一关,真的就可以真正解脱,从此一身轻松,尽情享受生活了吗?非也!

    记得女儿高考那年,她每日下了班,马不停蹄赶回家,摘菜、洗菜、做饭、装盒,一气呵成,再匆匆赶往学校。一路上心急如焚,就怕遇到红灯或堵车,耽误女儿吃饭。等女儿吃完,自己回家,凑合着吃几口,又到了上班时间,送儿子去上学,便匆忙奔去单位。晚上又要去接女儿,十点才放晚自修,儿子在车后座上已是双目饧涩,睡眼迷离了。

    高考结束,似乎可以松口气了,但是不能。各种盼:盼高考成绩发榜,盼网上录取结果,盼那张薄薄的承载了希望的通知书,蝴蝶般蹁跹而至。待孩子上了大学,又担心她不适应陌生的环境,不能和室友和睦相处,不能顺利完成学业……

    一环紧扣一环。女儿刚走,儿子的学习紧跟着提上日程,要好好培养他的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长路漫漫,又要踏上新的征程……

    等孩子们成家立业了,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了吧?她不禁想起了老母亲,七十多岁,体弱多病,每日吃药比吃饭要准时,但比吃药还要准时的,是日日夜夜无尽的担忧:担心大姐太过忙碌,不能好好吃饭;担心二姐的女儿,能不能考上好大学;担心她的失眠,叹她太瘦,是否吃胖了点儿;担心妹妹孩子多,压力大……

    记起有次上公开课,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当她总结道:“父母永远都在牵挂着孩子。小时候盼你健康,长大了盼你学习优秀,上班了盼你工作顺利,成家了盼你家庭幸福……什么时候才能不牵挂呢?恐怕也只有他们永远闭上眼睛的那一天吧”,学生们虽也动容,听课的老师们却是不约而同地湿了眼睛,泪水在眼中打转,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甚至潸然泪下,掩饰地低下头,悄悄拭去泪珠。想必,他从这段话里忆起了自己艰辛沧桑的大半生,一路走来,为人父母的万般滋味都藏在这闪烁的泪光中了!

    有人说,现在的大人都是曾经的小孩。然剑尚未佩好,出门已是江湖。还没来得及赏春天的花,夏天的雨就来了;还没来得及淋夏天的雨,秋天的叶就到了……这些曾经的小孩,还未做好准备,就已是为人父为人母。手足无措间,咬咬牙,一肩担起人世的风风雨雨,另一肩担起一个稚嫩生命的人生。

    从此,不再心高气傲,不再是离枝的叶、离花的瓣,在狂风中漫天飞舞,生命变得厚重而丰富。所谓“翻开书,满眼都是帝王将相;合上书,身边全是柴米油盐”,所有的心事都降落凡尘,从此接了地气,钻出芽,绽开花,结成果,果子的名字叫儿女。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在诗人眼中,孩子是上天赋予的礼物。但得到它,要付出许多代价,茨威格说:“命运给你的每一份礼物,都在暗中标明了价格”。问题是:这么辛苦付出是否值得?

    其实,为人父母的人都是这样,粗茶淡饭不要紧,咬牙坚持也无所谓。有一个小小的自己的翻版,像一枚硬币,同样的模板,却新鲜得闪晃了人的眼。又如一棵娇小稚嫩的小苗在爱的雨露滋润中茁壮成长,在明媚的阳光下郁郁葱葱,直至葳蕤蓊郁,成为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真令人满心欢喜。值不值得的质疑,早已抛诸脑后!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生的,没有理由,只因他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是另一个全新的自己,重新活了一遍。生命不息,爱亦不止。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爱绵绵无绝期!

    上午,办公室的门被缓缓推开,进来一对父子。原来是同事带着小儿子来慰问大女儿的老师们,他带来些水果,大家嘻嘻哈哈地吃着,说着些可有可无的闲话,犹如一粒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泛起层层涟漪,办公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

    同事的小儿子还很小,虎头虎脑的,大大的眼睛忽闪忽闪的,小小的嘴巴里,不时冒出软软糯糯的一口奶音,萌萌的,可爱得很。他蹲在地上,开心地玩着水盆里的一只瓶子,装进去,又倒出来,袖子弄得湿漉漉的,仍然玩得不亦乐乎。

    同事很关心大女儿的学习,话题自然围绕着学习展开。可说着说着就绕远了,提到女儿有时候出现叛逆的苗头,容易发脾气,语气间颇有点儿无奈。大家都安慰说:很正常,孩子到了叛逆期,学习状态还挺好的,不用担心,等大了自然就好了……

    她看着这对父子,听着做父亲的叹气声,不由自主想到了自己的女儿和儿子。

    自家情况跟他很像:女儿已经是大二的学生,儿子正在上小学,姐弟俩之间隔了近十岁。

    当年,女儿上初中时,也有段叛逆期,时间还比较长。她和老公心急如焚,难免絮絮叨叨,关系一度僵化到极点。家里也成为战场,炮声连连、战火不断。再加上儿子的出生、工作的忙碌,日子过得鸡飞狗跳、一地鸡毛。

    有时候自己安慰自己:“她是叛逆期,长大了自然就好了……”后来,女儿上了高中,鞭长莫及,对她的学习不再那么关注了。没想到,矛盾竟然少了很多,家里的气氛也和睦了,女儿有时候也会难得地跟父母吐露一下心声,一家人父慈子孝,其乐融融。很是过了一段平静祥和的时光。

    再后来,女儿上了大学,她发现,一切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最初到学校的不适应,各种想家,恨不得天天视频聊天,到逐渐适应学校的一切,交到了新的朋友,有了新的学习和生活模式,联系开始变得越来越少。反而是她好久没消息,很担心,一问,她在那边过得开开心心的,一切安好。

    今年的疫情,使以前匆匆忙忙的假期延长到半年之久,一些如在冰层下隐藏的东西,随着时间之流的冲刷,开始沉渣泛起,逐渐浮出水面。

    她发现:自己和女儿已经形成了两个世界,两个圈子,难有交集,彼此无法进入,无法融合,颇有“我心向山,君心向水”之感。

    工作之余,网课之后,她喜欢读书,享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惬意。女儿喜欢玩手机,一副“我心与世两相忘,时事虽闻如不闻”的样子。有时候,她会专门进女儿的房间,想跟她谈谈心。却发现,女儿自己一个人玩得很嗨,要么看小说,要么听音乐,要么玩游戏,自己活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仿佛一个人就是一座城池,她想进去,城门紧闭,既无小窗可勉强进入,也无城梯可供攀爬,竟然固若金汤,一时束手无策。

    某天,趁着吃饭时机,大家交谈一番。关系一向不好的姐弟俩竟然相谈甚欢,观点趋同,令人大跌眼镜。女儿嘴里不时冒出的“B站”、“洗白”等词,她闻所未闻,不知所云。她喜欢的唐诗宋词,女儿亦不喜。

    《奥赛罗》里有句台词:“世人所知道的我,并不是真实的我。”那么眼前的女儿,又是不是真实的女儿呢?一时竟有些迷惑了。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