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大国乡是耶鲁哥的扶贫笔记 > 第32章 王阳明开悟
    墙内,凉爽、幽静,甚至犹如走进了萧条与败落的世界;墙外,蓬勃的生命与暄嚣的人来人往,纷杂的脚步淹灭了历史的回音,每时每刻都在宣示着现代文明的存在感。

    墙内墙外鲜明对比,好似两个世界。一个冷,一个热;一个渺茫空濛,一个现实丰富,

    欧阳向前正带着阚雪在参观龙兴讲寺。刚走进龙兴讲寺,一种截然不同于现代文明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个龙兴讲寺有多少年了?给人一种古朴的感觉。”阚雪问道,说出自己的第一感觉。

    “大概1300多年了,唐太宗李世民亲手敕建的。”欧阳向前据实回答。

    “不会吧,怎么可能?我有点不信。不要欺负我不懂中国文化,虽然我在M国待了那么多年,但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还是有所涉猎的。你知道的,我喜欢做教育公益,教育与文化是不可分的。”

    “并没有骗你。我说的是事实。为何带你来看看龙兴讲寺,一是,这里是我们村的文化代表。如果认真研究和挖掘下去,它会在我们传统文化序列中大放异彩的;二是,听听你的意见建议,看怎么综合开发利用。”

    “这个没问题。我们看完后,再细细聊,不急。”

    欧阳向前和阚雪走过“头山门”,脚下那些长方形的石块自地上升腾起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三十八级台阶,拾级而上,一步一步走进历史,一步一步发出脆响,就像历史的回音被自己踩在脚下,但又捕捉不到历史的轨迹。

    爬完三十八级石阶进入“过殿”,接着还是同样的石阶,只是石块小了些,形状从长方形变成了正方形,而且,比先前走过的石阶少了十级,共二十八级。

    阚雪特意数了数,这可能是作为一个心细的女人特有的习惯吧。

    二十八级石阶后,一牌楼映入眼帘,抬头便见其上书有“龙兴讲寺”几个浮雕大字,右上角落有“唐·李世民敕建”的字样,两处字体都是苍劲有力、古朴厚重的。

    “真是敕建的?”阚雪看到那几个字的时候,先前的不相信已经开始动摇了,她对这个龙兴讲寺的兴趣越来越高了。

    敕建,就是遵照皇帝的命令修建,与现在的总统令主席令差不多的意思。大唐帝国是公元618年建国的,但没过十年,在公元628年,唐太宗李世民发布“皇帝令”,敕建龙兴讲寺。

    “再往前,应该就是龙兴讲寺的主体了吧?”阚雪问道。

    “是的。龙兴讲寺的主体建筑就在前面。继续走吧。”

    走过天王殿,便是一块草坪。往前走不多远,就见“旙盖云丛”的字样跃然眼前。

    这便是韦陀殿,当地人也称之为“二山门”。

    走到这里,阚雪回过头来问道:“向前,你说,当年那位文治武功叱咤风云的大唐明主,为何会敕建这样一个寺庙?而且,在如此偏僻的小山村里,当时李世民都才刚刚站稳脚跟吧,这么偏远地方的事,他也有时间管?”

    “既然你都说了,他是明主。明主就要有明主的范,这里虽然偏远,但还是他的率土之滨嘛!至于缘由,有些传言说,这是缘自少林1十三金棍救秦王,我想这估计是杜撰的。如果真是出于感恩,那也就太小看李世民了。”

    “那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你就别绕弯子了,直接说重点。想急死本姑娘!”

    “从历史上来说,这一带被称之为南蛮之地,也叫五溪蛮,中央政权很难管理:公元16年,五溪首领田强起兵抗击王莽;公元47年,五溪这地方一个向姓首领起事,折了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两位大将:武威将军刘尚、伏波将军马援。当然,他们战死的原因很多不是因为战役,而且死在了南方丛林的瘴气,这里面有很多原因。

    公元151年,土著人詹山举事,桓帝刘志派窦应明征剿……

    如此的事情,很多很多。

    总得来说,中央政权管理这一片是,屡剿屡犯,屡败屡战。

    历代王朝对五溪蛮政治上的失败,使唐太宗李世民深深觉得应该推行文治,以文化之。像这里的很多地名就体现了这个特色,比如说,溆化,新化等这样的地名中为何都含有化字,就是出于这个目的体现。

    历史证明,李世民所采用的策略是成功的。

    慢慢地,这一片也就彻底归顺中央政权了。”

    “确实有些手段,高明啊,很高明!不愧为一代明君!向前,那个旙盖云丛是什么意思?”

    “那四个字是形容前来烧香拜佛、传经授道的人很多。你长期在国外,可能对这个了解不多,很正常。”

    “谁说的!我是故意考考你的。”阚雪一点不服输地说道,不过,内心里对欧阳向前的博学强识多了几分景仰,只是内心里没说出来而已。

    阚雪接着问道:“按照历史上所说的,唐朝很多人信奉的是道教而不是佛教,以道教为国教。如果要敕建的话,为何不选择道教呢?”

    “唐朝是一个很包容的封建王朝,要不然,也不会有四方朝贺的盛景。大唐帝国时期,宗教派系林立,很多外来宗教,比如景教、拜火教等等,这与大唐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有关。当时,还有外国人在长安为官呢,这在一般的封建王朝是很难做到的。

    还有,虽然当时唐朝皇族以道家老子后人自居,也把道教定为国教,由于奉行的是开放包容的政治经济政策,佛教自玄奘天竺取经之后,随着几代传播者的努力,佛教在中国找到了自己的土壤,迅速发展起来。再说,佛教对于封建统治没有冲突,还有利于教化民众,统治者也就顺势推广了。”

    “看来这龙兴讲寺还是有点历史的啊!”

    “那是当然。毕竟是唐朝的时候就有了,年纪大了,肯定是有故事的。”欧阳向前幽默地说道。

    “那你年纪也不小了。故事也应该很多吧。”阚雪揶揄道。

    两个人相视而笑。

    “其实,现在做文化旅游,独有的自然景色是其一,历史古迹也是其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眼球经济。但什么是眼球经济,靠什么来吸引眼球?很多人认为,就是打广告、作宣传。不可否认,这样能起到效果,但最核心的东西没抓住,就是讲故事。怎么把故事讲好,我认为是最核心的。”阚雪说道。

    “我也认为,现在做文化旅游,讲好故事是最核心的。硬件需要,软件跟需要,龙兴讲寺有一个讲字,但故事一直没讲好,甚至还没讲清楚。讲字的文章没做好,怎么发展旅游?雪儿,这龙兴讲寺跟王阳明也有一段故事呢。”

    “是嘛,那说道说道。”

    “当时这龙兴讲寺有一位很有名望的主持叫惠休,可能颇为精通佛法。人们也许不记得他了,可他有一位叫王阳明的朋友,大家都比较熟知。他们之所以能成为朋友,估计是在学问研究上比较谈得来,志同道合吧。公元1508年,王阳明贬为龙场驿丞,途经辰州时慕名造访龙兴讲寺,跟这位叫惠休的大师交流了一段时间。

    临走前,王阳明情绪还没有完全回转过来,一个京官到如此偏远的地方任职,换谁都一时间难以想开,主持惠休安慰王阳明:你知道为什么龙兴讲寺的大门不在同一条轴线上吗?

    王阳明摇头表示不知。惠休说,这便是佛的精髓,倚山就势,顺其自然。

    阳明先生会意地点了点头,欣然去龙场赴任。

    现在,人们常说的王阳明龙场大悟,可能与他在这龙兴讲寺所悟也有不少联系。于是,阳明心学就此开始慢慢展现在世人面前。

    公元1510,王阳明去卢陵赴任知县,途经辰州时,再次来到龙兴讲寺,只是遗憾的是,那一次他没见到惠林大师,那位精通佛法的主持在一年前就仙逝了。

    访友不成,友人也已经不在人世,可能知音难求,失落之余,王阳明怅然写下:

    杖藜一过虎溪头,何处僧房问惠休。

    云起峰间沉阁影,林疏地底见江流。

    烟花日暖犹含雨,鸥鹭春闲自满洲。

    好景同游不同赏,篇诗还为故人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