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我在三国当大佬 > 第三百二十八章 探访岳父
    “夫人丽质天成,温柔善良,说丑的纯粹没眼光。”惹得怀中佳人不满,林阳一阵汗颜,连忙笑着打圆场。

    “我是担心岳父人老眼不花,见你瘦了或气色不好,误以为嫁给我之后吃苦受罪,免不了揪着耳朵说教一通。”

    一只玉臂轻柔地勾住林阳脖子,蔡琰粉面斜依,淡笑道:“你也有怕的时候,很少见呢。”

    接着又道:“放心吧,我爹对你这个女婿很是满意,时常挂在嘴边称赞,连我这个亲生女儿都被比下去了。”

    纱帐外烛光恍惚,林阳趁其不备吻了一下,颇感得意道:“能得蔡学士认同,三生有幸!”

    “德行!那是你岳父,不向着你向着谁?”

    往被子里缩进半个身躯,仅露出一双白嫩如玉器的肩膀,蔡琰轻轻合上双眸,安然入睡。

    而林阳直坐到二更天,想着可能引发的后果,“科考”对这个时代是完全陌生的词汇,操办过程中会遇到强烈阻力,对寒门士子有利,公平竞争,本事见高低;但世家没了举荐人才的机会,是多么大的损失,不闹个天翻地覆,怎肯罢休。

    夜空月儿弯弯,房中蜡烛熄灭,林阳搂着身边娇妻睡熟。

    秋天落下霜华,干枯的草地上残存着水珠,稍时化为蒸汽,回到缥缈的云层里。

    朝阳初升,气候干燥清冷,林阳早早爬起来穿衣,简单整理仪容,站在面照了照,岳父是文坛星斗的体面人,当女婿的咋滴得像个样。

    吃过早饭,府中仆人提前准备好了出行的马车,驭手握着鞭子翘首以待,林阳挽着蔡琰坐上车,轮子转动,缓缓前行。

    除了打头的马车,后面还跟着一辆,是林阳让人精心挑选的礼品,送给老丈人的。

    伸手不打笑脸人,凭着翁婿之间的关系,又具备厚礼,蔡邕没有理由拒绝。

    倒是蔡琰认为不必如此,说她父亲安贫乐道,平素省吃俭用,给那么多钱花不完。

    “花不完慢慢花。”林阳洒脱一笑,目前资金上捉襟见肘,但怕惹人闲话,空着手看望老人家说不过去。

    要么不送,要送就送份大礼,让人没理由拒绝,拿出三核桃俩枣,当打发乞丐呢?

    街上行人逐渐增长,马车停在蔡府门口,早有下人从门缝里瞧见了,转身去通报了在品茶读书的蔡邕。

    “大人,姑爷和小姐回来了!”

    “这小子,可算想起老头子我了,快,快去买鲜鱼活鸡,把地窖里的酒起出来,中午要痛快喝几杯!”

    目光离开了书中的文字,蔡邕抚平衣袍褶皱,跑到院中相迎,翁婿之间见面机会少,蔡邕责备道:“你小子整天瞎忙,都忘了我这老头子吧。”

    林阳躬身赔礼道“岂敢怠慢岳父大人,实在是公事繁忙,无暇抽身拜访。”

    蔡邕家庭院种着两棵枣树,可能是文人偏爱清净淡雅,不喜欢人前显贵,谈不上气派阔绰。

    “哈哈哈,来了好,老头子我有个说话的人了!”

    蔡邕精神头尚好,又逢女婿到来,满脸喜意,天空海阔的说着没完。【~…爱奇文学www.iqiwx.com ~…免费阅读】

    担任着国子监祭酒,女婿是朝中大将军,不管是谁都要理敬三分,吃穿自然不愁,家里几个女婢仆人伺候,但不减内心孤苦。

    道理很简单,蔡邕是满腹经纶,熟读圣贤书的学士,和一帮基本目不识丁的下人聊天,算是鹤立鸡群,没有共同话题。

    小半日光景,府中仆人勤谨忙碌着,置办果品酒菜,熟鸡炖鱼摆了满满一桌子,翁婿间对坐饮酒,蔡琰进食多素少荤,举止优雅。

    “吃块肉,骨肉丰腴些才漂亮。”

    放下酒杯,林阳往妻子碗中夹了两片肉,落入蔡邕眼中,虽说有点做戏的成分,却让老人安心将女儿托付给他。

    “小子,老夫果真没看错人,你是个好丈夫。”蔡邕主动敬酒,笑容意味深长,目光宁静悠远,夫妻二人相敬如宾,幸福和谐,当长辈的有什么不放心的。

    “实不相瞒,小婿今日有一事相求!”

    趁着头脑清醒,林阳把创立“科考”的想法原原本本讲出,自家老丈人担任考官,就别藏着掖着了,竹筒倒豆子,一吐为快。

    蔡邕半晌不语,表面平静,心中波澜起伏,忽而放下筷子,神情激动道:“贤婿可是想把文人士子聚集起来考试,择优录取,安排空缺官职,让他们为朝廷效力?”

    “岳丈才思敏捷,正是此意!”林阳欣然微笑。

    纵使本朝未开先例,“科举应试”四个字在蔡邕眼中不难理解,好歹是文坛翘楚,博闻广见,很轻易理出头绪。

    “小子,老夫且问你,来京城参加科考的士子可凭出身贵贱,祖辈名望?”

    蔡邕语气严肃,话分两头,假如沿袭旧制,以身份子弟作为优先录取资格,那是换汤不换药,应试的用处微乎其微。

    “夫君请用!”

    蔡琰从旁斟满酒杯,林阳举起来喝了一口:“应试不论出身,有治国安邦才能的学子,寒门和士族子弟来者不拒,一

    视同仁,为国家选才,而不是为谁充实羽翼。”

    “此举……甚好!”

    说罢,蔡邕脸色泛红,荣光焕发,嘴唇颤抖着,起身作揖道:“大将军,老夫替天下万千学子向你致谢,科举开试,他们终于有了出头之日了。”

    不称“贤婿”,而称呼官职,是这位名誉加身的老学者,对晚辈的认同与敬佩。

    好汉不提当年挫,蔡邕满腹经纶,青春年少时怀着憧憬四处投奔,却屡屡碰壁,少有人赏识他的学士,后期虽入仕,但到了董卓当权时才真正平步青云,也是被朝中清流诟病的原因之一。

    如今掌权的是自家女婿,提出不论出身,但凭学识的选才之道,寒门学子得意跨过各大士族形成的障碍,拼得十年苦读,一朝发迹。

    人尽其才,学以致用,朝廷幸甚,家国幸甚,天下幸甚!

    蔡邕兴奋之余,老目浊泪湿衣衫,朦胧中仿佛看到了群贤毕集的盛大场面,此景更古未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