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宁作为一名能经常出现在大宋皇帝面前的金枪班教师,无疑他的前途是光明的,甚至说是远大的。
在原著中对徐宁有着这样的语言描写。
“别的都不打紧,这副雁翎甲乃是祖宗留传四代之宝,不曾有失。花儿王太尉曾还我三万贯钱,我不曾舍得卖与他,恐怕久后军前阵后要用。生怕有些差池……”
可见身为大宋皇帝的御前保镖,徐宁虽然人在东京,却时常惦记着上阵杀敌之事,这就是徐宁初时对张恩辟的名号不为所动的原因。
可以说徐宁的目光自始至终只盯在了宋徽宗和大宋朝廷上,对所谓的江湖草莽他一点也不关心。
这也是原著中为什么汤隆、时迁、乐和骗他,一骗一个准的直接因素。
三人热烈的讨论一直持续了将近大半个时辰,最后终于顺着拥挤的人流来到了林娘子吩咐的那间酒店。
楚阁酒楼的酒保早在楼下恭候多时,因为林冲是他家的常客,所以人群中他一眼就望见了张恩辟一行人。
“林教头快快请进,酒菜早已备下多时了!”
说完不等林冲答话,酒保就招呼了店里的几个伙计,这几人纷纷上前牵住张恩辟等人的马匹,再殷勤的引着众人上楼。
临街的阁楼里,林冲招呼众人落座。
因为路上论了年齿,林冲三十四,年龄最大,自然做了上首;其次是徐宁二十八,坐了副座,张恩辟二十五,就敬陪客座。
三人坐定,早就备好的菜肴和筛好的酒水片刻间如走马灯一般就被摆在了酒桌上。
酒菜少时齐全,不大的阁楼雅间里,瞬间就充斥着精心烹制的菜品和上好的美酒所散发出来的诱人的香气。
但是此时的三人注意力全部都没在眼前的美食酒水上边。
因为此时从张恩辟的嘴里不断说出历史上一个又一个有名的战役或者战术。
从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深远追击而著名的柏举之战;到公元前354年以围魏救赵之计胜利的桂陵之战……
就连8万东晋军大败80万前秦军的淝水之战张恩辟也能从头说到尾,从战前前秦和东晋两国各自的政治和军事准备,到交战期间双方的尔虞我诈和排兵布阵。
张恩辟将之前多次观看的百家讲坛和杂志书籍中的叙述用自己的方式讲了出来,而作为世代从军,一直想要阵前搏个好功名的徐宁自然是听得全神贯注,如痴如醉。
就连胸无大
志的林冲同样也聚精会神,此时在徐宁和林冲的心中,都是对张恩辟惊为天人。
其实整个宋代,除了极少部分传承有序的将门子弟有相对系统的理论学习,就连世代在禁军厮混的林冲徐宁这种中下级军官,都对上阵打仗的专业知识所知甚少。
如果说张恩辟初始讲述的如何协调骑兵、步兵采取突袭或强猛的闪电战术致胜;如何合理调配长枪兵、弓箭手、刀盾兵遏制骑兵攻势……等战阵知识徐宁和林冲还有一些自己的见解的话。
那么随着张恩辟嘴里不断冒出的各种骑兵经典战术动作,例如如何将骑兵队伍网状拉开继而连续冲击;例如骑兵冲阵如何分波次搭配弓箭和白刃的衔接作战、再例如如何巧妙应用战场上的日照、光线、大风等自然天气……
这些看似简单,实则需要一定逻辑和数理基础的战争思维和战术理论,瞬间给徐宁和林冲开启了一扇崭新的知识大门。
“若不是今日有幸相见,又有几人能知?名满江湖的君子剑,腹中居然有这般韬略!”
“我徐宁往日里尽想着为国上阵,以为凭着这一身的本事能搏个封妻荫子。直到如今听了大官人的言语,方知战争之凶险奥妙!若无大官人此番点拨,若哪一天朝廷真让徐宁领兵上阵,徐宁身死事小,坏我大宋江山事大啊!”
相比于林冲单纯的赞叹,反倒是历来都作上阵领兵打算的徐宁态度大变。
在张恩辟这么长时间的讲解论述中,徐宁从初始时的频频点头,到后来的目瞪口呆。再到最后,他突然联想到自己有一天上阵领兵失误,贻误军机的场景,整个人不知不觉间就出了一身的冷汗!
“多谢大官人教我!徐宁自今日起,必定勤加学习,不敢再有轻妄之心,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徐宁今日方才开悟!”
讲的口干舌燥的张恩辟正准备喝口水酒润润喉咙,谁知徐宁突然神情激动地从座位上站起身来,离开酒席就向张恩辟致以大礼。
“这怎么使得!徐教师快快请起!”
张恩辟连忙起身避在一旁,副座上的林冲也起身帮忙劝导。
“我等都是义气相交,徐教师万不可如此这般,我等相谈甚久,连酒菜都不曾用过,快快坐下吃些东西吧。”
有了林冲和张恩辟的劝解,徐宁稍稍稳定了一下情绪,虽然在林冲的邀请下坐了下来开始动筷子,但从他的神情不难看出,今天的谈话对他影响很大。
这一顿饭吃的是宾主尽欢,做东的林冲加深了三人
的友谊,做陪的徐宁有了新的收获,而做客的张恩辟则是初步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三人酒足饭饱后,夜色已经深了,整个东京城除了商业区此时都是漆黑一片。
恰好林娘子担心林冲喝醉,派了锦儿打着过来接林冲,三人这才下楼准备各自回去。
在楚阁一楼的临街走廊下,三人围成一团,互相抓着对方的手,或是搭着肩膀,各自嘴里都不停地说着话。
“大官人,徐宁有幸结交你这样的豪杰是徐宁的荣幸,以大官人腹中的机谋韬略,便是枢密院和边军中的纯吏老将也远远不及,恁地埋没真是可惜!”
“无奈徐宁一介武夫,人微言轻,不能济事,倘有良机,徐宁必冒死举荐!决不能让大宋失去大官人这般的栋梁!”
徐宁真心实意的话语当然没有打动早已下定决心的张恩辟。
张恩辟只是随口附和了几句,就让马汉从酒楼后院牵来马匹,随即扶着有些醉意的徐宁上了马,嘱咐马汉务必要小心送徐宁回府才能回来。
而后又跟有锦儿搀扶的林冲告别。
“林兄,恩辟此行东京,离家已有月余,家中烦事万千。我打算明日一早启程回乡,徐教师那边就有劳你代为转告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