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治已决,众臣在不好再多言语。
唐王也算是略微松下一口气。
但就在此时。
一位须发花白的老臣缓缓走出人群,站在大殿之上,道。
“陛下。”
“太子虽已受罚,但这储君之位尚无着落。”
“大唐不能一日无君,这储君之位更是不能或缺。”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经这位老臣提及,整个朝堂的老臣,相视一眼,皆是微微点头。
渐渐的朝堂上升起一片窃窃私语来。
唐王站立在朝堂上,那颗刚刚放下的心,再度被提了起来。
李承乾的悲剧刚刚退幕,唐王已然再也经不起折腾。
李承乾创下的祸事,怒气尚未消停,这头疼储君之位的事又再次被提了出来。
至于这储君之位,更是唐王不愿再此时提及的事情。
缓缓的坐在了龙椅上,唐王紧锁着眉头,凝视着殿中的大臣,脑海之中陷入沉思。
长孙皇后弥留之际,曾言,李泰心机重,城府深,不能坐上这君王之位。
至于李恪,虽是在朝中影响不小,又在民间有一些大儒的鼎力支持。
但毕竟是庶出的皇子,在正统上已然与民意不和。
而作为嫡出的李治,此时又太过年幼,且各项也并不突出。
一时间,就连唐王也犯难了。
殿下,又一老臣缓缓出列,道。
“陛下,储君之位,本事朝中谈论禁忌。”
“但太子的悲剧纵然不能再次重演。”
说罢,老臣对着龙座深深躬身,拱手道。
“陛下,此事不能再拖了!”
唐王也深知,此次储君之争,很大一部分原因便在于,没有明确的储君人选。
加之嫡长子李承乾的遭遇,已然不适合做这大唐储君,才让这些皇子们蠢蠢欲动起来。
说到底,李承乾的造反并不是完全在于他自身,还有一部分原因便在于其他皇子给与他的压力!
坐在龙座上的唐王,静静的看着殿下的一幕,脸色也渐渐凝重起来。
眼下,无论是立谁,都不会是一个圆满的答案!
再者,这两皇子虽有优势在,可是在很大程度上,缺点也过于明显。
正如长孙皇后所言,李泰此人心机太重,臣服太深。
这样的一个人坐上这储君之位,怕是很难做到宽容大度,不算是一个好的人选。
至于李恪,唐王总觉得此人藏得很深,难以让人捉摸。
想到这里,唐王大手一挥,道。
“罢了!此事他日再议!”
一声威严的呼喝声从龙座之上传来。
接着唐王一拂衣袖,在宫女的簇拥下,阔步走了出去。
唐昊看着那个气呼呼的背影,微微叹息一声。
世人看到的永远是君王一呼百应,号令群臣的场景。
却又有多少人能看见那个为国事而忧,为家事而愁的身影呢?
眼看着大殿上众人渐渐散去,唐昊也紧随其后。
一声尖细悠长的声音从身后低微响起。
“定北侯,留步。”
闻言,唐昊缓缓转过身来。
眼帘处,荣公公面现凝重,一脸心事重重的模样。
唐昊回道。
“公公,何事?”
荣公公凑上前一步,靠近唐昊耳畔,道。
“陛下召见你。”
说罢,荣公公补充一句,道。
“今日情形,你也瞧见了。”
“陛下脸色不好,你且慎言慎行。”
听罢,唐昊长长呼出一口气,微微点了点头。
两人一路向着太极宫而去。
一路上,唐昊脑海之中,飞速旋转。
如今西南之战,刚刚结束。
与吐蕃结交盟国,倒算是一件幸事。
在历史上,吐蕃和大唐十年来并无战事,也是由于公主入藏之举。
这般下来,唐王便可以腾出手来整治这北方之地。
但朝中却在这段时日,却发生异变。
李承乾的造反和历史上惊人的相似。
两者都是在尚未成型之际,便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回想起今日的朝堂,唐昊心中已然有了猜测。
唐王召见自己,多半乃是储君之位的定夺。
作为一个后世人,唐昊自然明白,继唐王之后,乃是李治执掌大唐。
也就是如今这个尚且无成年的少年将会开创下一个大唐盛世。
而如今这个孩子,却尚未崭露头角,走入众人眼帘。
思索间两人已然到了那宫殿门口。
荣公公躬身站在前面,看了看那殿中一眼,带着一抹小心翼翼,道。
“陛下,定北侯,老臣已带到了。”
大殿之中,一片沉寂。
片刻后,唐王的声音才缓缓传来。
“进。”
这声音之中,带着一抹说不出的悲凉和心酸,听上去更是带着一股沧桑之感。
荣公公扭过头来,瞅着唐昊微微点了点头。
唐昊这才缓缓入殿。
喜欢大唐之镇世武神请大家收藏:(m.biqigewx.com)大唐之镇世武神笔趣阁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