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大宋皇太子日常 > 第71章 071
    四年后。

    垂拱殿里, 宋仁宗和大臣们正在上朝。

    在左边的首位站着一位漂亮的少年,他站的有些累了,一直不断地在活动自己的双脚, 想让自己不要那么累。

    宋仁宗注意到下面儿子的小动作,轻轻地瞪他一眼。

    赵旸收到他爹爹警告的眼神, 毫不畏惧地送给他爹爹一个白眼。

    宋仁宗一看儿子这副模样, 就知道他不耐烦了。对他使了使眼神,让他耐心点。

    赵旸站的有些受不了了,直接蹲了下来。

    大臣们看到太子殿下这个动作, 就知道太子殿下不耐烦了, 不敢再啰嗦了,赶紧把事情上奏完。

    宋仁宗看一眼下面的大臣,问道“还有事情上奏吗”

    大臣们动作一致地摇了摇头“没有了。”

    宋仁宗站起身说道“下朝。”

    赵旸一听这话, 立马站起身来, 嘴里嘟囔着“总算下朝了。”再不下朝,就要午时。

    宋仁宗走下阶梯, 特意等了下儿子, 对赵旸伸了伸手。

    赵旸走上前去,一把抓住他爹爹手,轻轻地摇了摇,随即噘着嘴抱怨道“累死我了。”

    宋仁宗伸手轻轻敲了下儿子的小脑袋, 满脸无奈地说道“你看看你刚才成何体统。”虽然他嘴上这么说, 但是语气里充满宠溺。

    “我实在是累了。”赵旸很委屈地说道, “我再不蹲下来, 他们要说到午时。”说完, 他肚子发出一声抗议声, 咕噜咕噜地叫了起来, “我好饿啊。”

    一听儿子叫饿了,宋仁宗牵着儿子,加快了脚步。

    梁寅和元松早就准备好了点心。

    赵旸一回到福宁宫,就大口地吃心来。

    宋仁宗本来不饿的,见儿子吃的这么香,忽然觉得有些饿了,跟着儿子吃了几块点心。

    赵旸和宋仁宗刚吃完点心,范仲淹、欧阳修、韩琦他们几人就来了。

    他们几人来见宋仁宗是为了今年的秋闱考试。

    离秋闱考试没有几个月了。虽然该准备的都准备好了,但是还是要仔细核对。

    解试马上就要开始了,欧阳修他们自然要向宋仁宗汇报解试前的准备工作。

    赵旸坐在一旁听欧阳修他们汇报解试的事情。

    宋朝的科举考试沿袭了唐朝的科举制度,跟后世的明清科举考试不一样。

    明清的科举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而宋朝的科举考试分为解试、省试、殿试。

    宋朝的解试,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就是由地方州县长官主持地方考试。另一种形式就是开封府试、太学试、锁厅试等。

    历史上的解试一般在秋天举行,所以又叫秋试。但是,在这个时空,宋朝的解试被安排在了春天,这点有点像明清的院试。

    解试即将开始,朝廷和各个地方都非常重视。

    再者,今年的科举考试还是欧阳修负责主持。韩琦他们虽然他们不负责主持,但是他们也是考官。准确来说,他们负责监考。不过,他们不负责监考解试,但是他们要负责监考省试。

    省试又叫中央试,是尚书省的礼部主持。参加省试的人,自然都是解试的合格者。历史上是解试后的第二年春天进行考试,但是现在是在六月份考试。

    虽然现在离省试还有两三个月,但是还是要把所有事情的准备好,确保万无一失。

    至于文彦博和晏殊他们是今年科举考试的出题人。今年的解试和省试的考题都是他们出的。在解试和省试考试结束之前,他们都不能出门见人。

    赵旸不知道历史上的宋朝是什么样的,但是在这个时空的宋朝,科举考试的出题人是要被“软禁”起来的,这样就能防止科举考试的题目泄露。

    宋仁宗听完欧阳修他们的汇报,觉得没有什么问题。

    “官家,今年的殿试,您还得再出题目,您该想想了。”虽然离殿试还有好个月的时间,但是殿试的题目得提前拟好。其实,殿试的题目大部分都拟好了,但是最后几道题并没有定好。一般来说,殿试的最后几道题目都是皇帝定的。

    宋仁宗看向一旁的儿子,说道“旸旸,今年殿试的题目,你来出。”

    “我”赵旸手指了指自己,一脸吃惊地说道,“我来出”

    “对,今年殿试的题目,你来出几道。”从今年年初开始,宋仁宗就要赵旸上朝旁听,让他参与政事。他想了想,决定让儿子参与今年的秋闱考试。

    赵旸愣了下后说道“好啊。”说完,他又补充道,“我得好好想想出什么题目。”

    欧阳修他们见宋仁宗让赵旸出今年的殿试题目,并没有反对,相反他们很期待。

    “太子殿下,您可以出几道策论的题目。”

    “策论啊。”赵旸眼珠子转了转,随后问道,“策论的题目非要在经史子集里出吗,我可以随便出吗”

    欧阳修说道“殿下,您可以随便出题目。”

    赵旸双眼亮晶晶地说道“那我随便出了。”

    “你不要乱出题目啊。”宋仁宗担心儿子乱来,语含警告道,“这可是科举考试。”

    “爹爹,你放心,我不会瞎出题目的。”赵旸又说道,“我要看看以前殿试的考题。”他得参考下以往殿试的考题,这样他才能知道该怎么出题。

    “臣待会就拿给您。”

    接下来,赵旸跟着宋仁宗一起看劄。看劄子的时候,父子俩经常一起讨论。

    如果劄子里有事,宋仁宗会告诉赵旸该怎么处理。赵旸也会说出他自己的想法。

    看了一会儿劄子,欧阳修就把以前的殿试考卷拿来给赵旸。

    赵旸认真地看了看,发现殿试的策论题目都是取自经史子集。他灵机一动,觉得可以时事和经史子集结合在一起出题目。不过,具体出什么样的考题,他得深思熟虑。

    宋仁宗见儿子一副若有所思地模样,好奇地问道“想到怎么出题呢”

    “有了点思绪。”赵旸笑眯眯地说道,“爹爹,我是务实主义者,所以我想把当下发生的事情和经史子集结合在一起出考题。”

    宋仁宗听到这话,饶有兴趣地说道“你这个想法很好,你想结合什么事情”

    “结合这几年朝廷发生的事情或者民间发生的大事。”赵旸一脸深意地说道,“学子们不能只读书,对朝廷和民间发生的事情充耳不闻。他们得时刻了解朝廷的大事,了解民情,这样等他们考中入仕后,才能更好地为朝廷效力,为老百姓做事。”

    宋仁宗觉得赵旸这个想法很好,赞同地点点头说“那你就这样出。”说完,他又说了一句,“朕期待你出的题目。”

    赵旸微微扬起下巴,一脸得意地说道“不会让你失望的。”说完,他站起身对宋仁宗说道,“我得回东宫了,不然范先生要等急了。”

    四年前,范仲淹回到汴京后,就教导赵旸经义。如今,他正在跟范仲淹学习尔雅。

    赵旸在回东宫之前,先去了一趟御书院找范仲淹。

    范仲淹正在等赵旸,见他来了,连忙拿着尔雅走了过去。

    在回东宫的路上,范仲淹考问了赵旸一番,让赵旸把前两日学到的内容背诵一遍,然后又解释一番。

    赵旸一字不差地全部背诵了出来,也准确地解释出它的含义。

    范仲淹听完后,满意地捋了捋胡子,毫不吝啬地夸奖赵旸学得好。

    赵旸的这几个先生,范仲淹最为疼爱宠溺他。包拯最为严厉。

    范仲淹之前在外地的时候,赵旸经常寄药材和补品给他,让他好好保养身子。四年前,他回到汴京后,赵旸对他的身子更为关心,每个月都让太医给他把脉。这几年来,范仲淹的身子在赵旸的监督下,养的很不错。

    为此,范仲淹自己和他的家人都非常感谢赵旸。

    赵旸见范仲淹的身子变好,心里也是非常高兴,同时也非常有成就感,因为他改变了范仲淹的命运,没有让范仲淹像历史上那样病逝在外地。

    到了东宫,范仲淹继续教导赵旸尔雅。上到午时才结束。

    “殿下,您还记得臣之前跟您说过的张载吗”

    “知道啊。”张载这位大佬,赵旸怎么可能不记得。“他要参加今年的科举考试”

    “这倒没有,他打算来汴京的太学读书学习。”四年前,范仲淹回到汴京后,也一直和张载保持联系。这四年,张载把他身边能读的书全部看了,连道家和佛家的书籍都没有放过。他写信告诉范仲淹,他现在没书可看了。范仲淹听到他这么说,就建议他来汴京。

    不说翰林院里的书籍,就说太学藏书室里的书籍,还有太阳书局的书就能让张载看很长一段时间了。

    历史上的张载在这个时候好像没有来汴京,看来张载跟苏轼他们一样提前来到汴京。

    “这是好事啊。”这四年来,太学一直在改革,并且改革改的非常好。现在的太学,不单单只教学子们四书五经,而是全方面地教导学子,比如教算术、天文、地理等。“等他到了,先生你要介绍他给我认识啊。”

    “殿下,您见他是他的荣幸。”

    赵旸笑着说“我喜欢有才华的人。”

    范仲淹又和赵旸说了一会儿话,就起身告辞了。

    赵旸带着曹许前往坤宁宫,和曹皇后一起用午膳。

    “嬢嬢,你在看什么”赵旸见曹皇后手里拿着画卷,以为她又得到了好画,好奇地走上前看了下,发现竟然是画像,而且是男人的画像。“嬢嬢,你怎么在看男人的画像”

    “你待会看看这些人里哪个比较好。”

    赵旸很快猜到“嬢嬢,你该不会是在给姐姐挑选夫婿吧”福康公主今年十五岁,再过几个月就要及笄了。这两三年来,曹皇后一直在给福康公主挑选夫婿。

    “我在给福康和滔滔挑夫婿。”高滔滔今年十三岁,再过两年就要及笄了,所以从今年开始要给她挑选夫婿。

    四年前,汝南郡王曾经为赵宗实向高家提亲,但是被高家拒绝了。没想到汝南郡王府不放弃,去年又向高家提亲。

    见汝南郡王府纠缠不放,高家决定今年给高滔滔定好亲事,让汝南郡王府死心。

    高夫人就请曹皇后帮忙安排婚事。等曹皇后挑选好人选后,届时再请宋仁宗赐婚。

    “姐姐的婚事都没有安排好,表姐的婚事就不用这么急了吧。”

    “先把滔滔的亲事定好,让汝南郡王府死心,不然汝南郡王府还会向高家提亲。”曹皇后说道,“我们先用膳,用完膳再说这事。”

    “用完膳,我帮你好好看看。”事关他姐姐和表姐的幸福,他得好好地把把关。

    “其实,福康的婚事不急,你爹爹说暂时不让福康出嫁,等到福康二十岁的时候,再让她嫁人。”

    “二十岁出嫁刚刚好,也让表姐二十岁嫁人。”

    “福康是公主,可以二十岁嫁人,但是滔滔不行。”曹皇后说道,“女子二十岁嫁人太晚了,会被人嫌弃的。”

    “谁敢嫌弃表姐啊。”

    “滔滔二十岁嫁人太晚了,那个时候你都成婚了。”七年后,赵旸就十七岁了,那个时候他应该成婚了。

    等他满十六岁,就要成婚。十七岁时,他已经成婚一年了。

    “滔滔最晚也只能十八岁嫁人,不能等到二十岁。”曹皇后认真道,“所以这两年得给滔滔定好亲事。”

    赵旸听到这话,不好再说什么。

    春玉他们已经摆好午膳。

    赵旸闻到饭菜香,就知道有几个菜是苗昭容做的。

    从两年前开始,苗昭容和福康公主就不在坤宁宫用膳。主要是因为福康公主大了,又有外男,说的是曹许,再在一起用膳就不太好。

    虽然不能一起用膳,但是苗昭容还是经常会做好吃送到坤宁宫。

    “这道狮子头是筠儿做的,你一定要尝尝。”曹皇后口中的筠儿是折筠。四年前,她和种家姑娘,杨家姑娘一起入宫学习。三个月后,她通过了曹皇后的考核,留在了宫中。这四年来,曹皇后亲自教导她,这让她越发的出色。

    折筠留在宫中后,就和福康公主成为了好朋友。这四年来,折筠一直跟福康公主住在一起。平日里,她们一起读书学习,两人形影不离。

    福康公主没有遗传到苗昭容的好厨艺,但是折筠却继承了她的好厨艺。别看折筠才十岁,但是一手厨艺完全不输给宫里的御厨。

    “她跟小娘娘学了做狮子头。”赵旸坐下来后,很给面子地夹起一个狮子头尝了起来。

    曹皇后忙问道“味道怎么样”

    “挺好吃的。”

    折筠不仅从苗昭容那里学到了好的厨艺,还跟苗昭容学了女红。

    苗昭容的女红也非常好,完全不输给宫里的绣娘。曹皇后的女红就一般般了,毕竟她从小学的是武艺和兵法。

    “筠儿得知后会非常高兴的。”这四年来,曹皇后亲自教导折筠,早就把她当做儿媳妇对待。

    因为有曹许在,折筠也不好在坤宁宫和赵旸他们一起用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