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大宋皇太子日常 > 第133章 133
    考乡试的时候, 赵旸只去巡视监考一次,之后就再也没有去贡院。他倒是想多去监考几次,但是他的出现会影响到学子们考试, 他想了想觉得还是不要再去比较好。

    学子们见过赵旸第一次, 就想见他第二次, 但是等了几天, 没有见太子殿下再来监考,学子们就只能死心了。

    王胖胖早就猜到赵旸只会来贡院一次。由于考乡试不能提前交卷离开, 王胖胖就故意放慢了答卷的速度,不然他提前写完了,那就只能待在考房里睡觉了。

    乡试的第二场考试的考卷的难度又增加了,登时让所有学子头疼。不过, 对王胖胖来说, 这种程度的难度是他能接受的。

    考第二场的时候, 整个贡院里弥漫着沉闷阴郁的气氛。大多数的学子被第二场的考卷难倒了,不少人还生出了绝望的气息。

    别说学子们觉得难,就是监考的主考官们也觉得难。主考官们看到考卷的时候, 都在心里庆幸他们不用乡试,不然他们肯定考不中。

    乡试的第二场考试就难倒了一大半的学子, 等到第三场考试的时候,又难倒一半的学子。

    乡试的三场考试, 一次比一次难,让学子们的心情越来越绝望。

    由于第三场考试太难,不少学子在考试的时候都急哭了。

    急哭了还是小事,有的学子做不出来直接急晕了过去, 还有的学子病倒了。

    考乡试的时候不能外出, 只能待在自己的考房里。这四月的天气又冷, 再加上因为心情紧张,吃不好又睡不好,生病是很正常的事情。

    其实,以前的省试,就有不少学子在考试期间病倒。

    生病又加上答不出考卷,心急之下昏倒很正常。

    晕倒的学子会被带到别的房间,会有大夫给他们把脉治病。如果学子能坚持考试,会让他回到考房继续考试。如果学子病的不轻,无法再参加考试,那就只能送他出贡院了。

    王胖胖曾经听赵旸说过,考乡试期间很有可能会病倒,他觉得有些夸张了,没想到还真的有人昏倒。

    这三年来,赵旸一直要求王胖胖跟着他和曹许锻炼身子。每天早起晨跑,然后学武艺。

    王胖胖之前经常跟着王安石在外地跑,身子本来就不弱。如今又跟着赵旸他们经常锻炼,身体非常健康。

    他现在非常庆幸自己当初跟着殿下他们一起锻炼身子,不然他也有可能在考试过程中病倒。

    赵旸对王胖胖和曹许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他们文韬武略,还要他们身体强壮。有一个伟人说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没有好的身体,王胖胖和曹许怎么为赵旸排忧解难。

    听说考乡试的时候,有学子病倒或者晕倒,赵旸一点也不意外。现在的学子,或者以前的学子,绝大多数都文弱的很,用手无缚鸡之力来形容他们一点也不为过。

    虽然赵旸让考乡试的环境提高了很多,但是比起学堂里或者家里,肯定是非常艰苦的。娇贵柔弱的学子们大多数肯定吃不了考乡试的苦,病倒也不奇怪。

    前几年,赵旸就下旨让太学开办“体育课”锻炼学子的身子,并且是强制性的。比如说跑步,每天太学的学子们要在早上跑八百米,并且必须跑完,哪怕跑到最后一点都跑不动,爬也要爬完。跑步的成绩会算在月考的成绩里。

    太学每个月都有月考。考的好的学子可以去好的班级,考的不好的学子就要去差班。跑步会算在月考的成绩里。如果一个学子文化课考的了第一名,但是平时跑步成绩不及格,那么他总体的月考成绩就不再是第一,会变成第十,甚至第十名以下。

    太子殿下这么强硬地让跑步,太学的学子即使再不满,也只能硬着头皮跑步。刚开始跑步的时候,学子们都受不了,但是跑了一段时间后,学子们发现跑步没有那么难受,相反越跑越轻松。不止如此,他们还发现自己的身子变好了不少。等到这个时候,太学的学子们才理解赵旸的一番苦心。

    这几年的太学的学子们,不仅文化课出众,身体也非常出色。

    除了让学子们跑步,赵旸还让他们学习武艺和射箭。当然,武艺和射箭是自愿的,可以说是选修课,学子们可以选择学习,也可以选择不学习,太学不强制学。

    有一半的学子还是选择学习了武艺和射箭。剩下一半人觉得他们每天跑步锻炼身子就够了,没必要再浪费时间去学习武艺或者射箭。

    除了跑步,还有一项体育运动是必须学的,那就是蹴鞠。

    蹴鞠在宋朝本来就很有名,有不少学子私底下会踢。不过,赵旸弄出来的蹴鞠是不一样的。

    宋朝的蹴鞠比较偏表演性质的,踢得非常“花里胡哨”。赵旸弄出来的蹴鞠,其实就是后世的足球比赛。

    他把后世的足球比赛规则搬了过来,让太学的学子们学习。不止是太学的学子,就连军营里的将士们也要学习。

    足球是个齐心协力的运动,让学子们和将士们踢足球,不仅能锻炼他们的身子,也能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

    在赵旸大力的提倡下,改良后的蹴鞠比赛已经成为大宋最热门的比赛。

    在太学里,每个季度都会举办蹴鞠比赛,获胜的队伍会获得丰厚的奖励。在军营里,每个月也会举办蹴鞠比赛,获胜的队伍也会获得丰厚的奖励。当然不止这些,在蹴鞠比赛中表现非常精彩的士兵还会升职。

    现如今,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朝廷都会举办蹴鞠比赛。对参加者没有任何限制,只要你想参加蹴鞠比赛,就能去报名参加。当然比赛肯定才去淘汰制。

    赵旸带着曹许和王胖胖都参加过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举办的蹴鞠比赛,而且还获得了冠军。

    以前的蹴鞠比赛只是闹着玩的,但是现在的蹴鞠比赛得到了朝廷的认可,获胜的队伍还有奖励,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踢蹴鞠。

    现在在汴京城,经常能看到小孩子们或者大人们练习踢蹴鞠。

    见蹴鞠比赛这么受欢迎,赵旸曾经想过搞职业的蹴鞠俱乐部,开办职业比赛,但是想了想还是算了。

    创办职业俱乐部和职业比赛太过资本,不太适合目前的情况。

    再说,每年的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比赛是公认的专门比赛,没必要再搞职业比赛。

    他提倡踢蹴鞠,只是为了强健大宋子民的身子,并不是为了搞钱。

    不过,对于民间搞得私人性质的比赛,赵旸是不会管的。也不能说一点不管,只要按照规矩举办比赛,不闹出人命就行。

    这几年来,汴京城里有不少私人性质的蹴鞠比赛,不过都是小打小闹,不像后世搞得职业联赛那么夸张。

    蹴鞠比赛,除了男子踢,还有女子踢。

    女子蹴鞠比赛是武将世家的姑娘们弄出来的,曹皇后非常支持,这就让女子蹴鞠比赛办的有模有样。

    除了女子蹴鞠比赛,还有女子学堂。

    前几年,高滔滔就开办了女子学堂,跟太阳学堂一样免费招收贫苦人家的女子。一开始,她家里人是反对的,但是曹皇后支持,她的女子学堂这才办了下来。

    这几年来,高滔滔举办的女子学堂也办的非常不错。女子学堂除了教女孩子读书认字,还教她们独立自强。对了,还教她们一些生存的技能,比如说女红、算术、医术等。

    高滔滔她们希望女孩子除了要会读书认字,自强独立,也要有本事养活自己。这样以后遇到困难,靠自己也能活下来。

    折筠每个月都会去女子学堂教女孩子们读书识字。她还带宫里的教习婆婆去教礼仪规矩。当然,她提前经过赵旸和曹皇后的同意。

    虽说女孩子要学会读书和独立,但是也要学规矩和礼仪,毕竟从古至今,规矩和礼仪是不能少的。不过,教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一些规矩和礼仪。宫里的规矩和礼仪,自然是不能随便外教的。

    折筠自从去了女子学堂后,她就知道她以后要做什么。等她日后当了皇后,要为天下的女子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她希望有朝一日,大宋能正式地建立女子学校,让天下的女子都能堂堂正正地去学堂读书,学习各种知识。

    对于折筠这样的愿望,赵旸当然是支持的,不过就目前而言是不太可能的。要知道自古以来都没有哪个朝代设立女子学堂,再加上世人对女子要求太过苛刻,不允许女子抛头露面,怎么可能允许女子像男子一样去学堂读书。

    如果想要创立女子学堂,就等于对世俗的规矩发起挑战,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会被千夫所指的。赵旸告诉折筠,这件事情只能徐徐图之,先像高滔滔那样自己开办女子学堂。

    现在,别说正式建立女子学校,就是对现在的教育改革都会受到阻碍。这几年,赵旸一直在改革太学,看起来进行的很顺利。其实,一开始是遭受到反对的,但是他没有理会,强制性的改革,这才让太学的改革顺利进行。

    等日后,很多问题都解决了,再创办正式的女子学校也不迟。

    说到学校,赵旸最近想创建医学院,让更多的人学医。

    科技必须要进步,但是医术也要进步。医术不进步,科技再进步也没用。

    之前让太医们弄牛痘,目前还没有弄出来,赵旸觉得宋朝的医术还是有些落后了,必须促进医术的发展。

    几年前,赵旸曾经让晏殊他们修书,也让太医们修医书。几年下来,医书修的很不错,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刊印出版了。

    既然医书都修好了,那就该让更多人学医。医学院必须由朝廷建立,这样才会有更多人的学医。

    赵旸跟宋仁宗说了开创医学院一事。

    宋仁宗听了后,无奈笑道“旸旸,你真是想一出是一出啊。前几日,还想修改律法和赋税,现在又要开建医学院。”

    “爹爹,这并不冲突,医学院必须得建。”赵旸神色非常认真地说道,“医术必须进步,这样才能治疗更多的疾病。”医术不进步,病死的人只会越来越多,人的寿命也不会长。“修建律法和赋税一事得慢慢来,急不来,但是医学院可以提前建立了。”

    前几日,宋仁宗已经下旨让包拯和王安石负责修律法,让户部和审计院共同修改赋税。

    王安石和包拯一听要修改律法,两人都非常高兴,并且非常乐意修改。王安石还表示等他和包拯修好律法,他再去外地任职。

    包拯原本就精通大宋律法,而且他还了解宋朝以前的朝代的律法。王安石这三年一直在审理刑部的各种案件,对大宋律法也非常熟知,让他们两个主持修改大宋律法再合适不过。

    “我们可以张贴皇榜,招聘民间医术好的大夫来医学院教导。”虽说创建医学院是赵旸突然想到的,但是这两天他已经把一切相关事宜都想好了。

    “你写个具体章程给我。”宋仁宗虽然刚才说赵旸想一出是一出,但是他是赞成开建医学院的。

    “好。”赵旸想好了,医学院刚开始,由太医去教导。

    如果医学院的学生学的非常好,通过考核就能直接进入太医院。对于学医的人来说,进入太医院是梦寐以求的事情。有这个作为条件,他相信来医学院学医的人不会少。

    在乡试三场考试结束前,赵旸就把开建医学院的章程写好,并且交给了宋仁宗。

    在早朝上,宋仁宗和大臣们讨论了这件事情。

    一半以上的大臣觉得应该建立医学院,让越来越多的人学医。

    既然有一半以上的大臣支持,那么开设医学院这件事情就顺利通过。

    医学院先在汴京城开建,等成熟了,再推行到各个地方。

    乡试结束后,赵旸身为总考官和其他主考官们一起批改乡试的考卷。

    别看赵旸年纪小,但是他这十几年读的书并不少,而且他还读的非常好。论才华,他比朝中很多大臣要好。再者,今年的乡试考题有一半是他亲自出的,他来批改考卷没有任何问题。

    赵旸没有特意去找王胖胖的考卷修改。虽然考卷上的姓名是糊着的,但是通过笔迹,他能找到王胖胖的考卷,不过他没有去找。

    王胖胖的考卷是其他人批改的。一开始批改的时候,主考官并不知道是谁的考卷,只觉得这个学子答得非常好,尤其是策论写的特别好,让人看了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