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我,刘辩,雄主 > 正文 第二十八章:御前殿议
    次日,刘辩独自一人在房殿的东偏殿练字。

    以往他练字的时候,蔡琰都会在旁抚琴,她的琴艺连鸿学博士师宜官也称赞有加。

    今日见师宜官迟迟不来,她好奇问道“今日师博士为何延误莫不是碰到了什么事”

    刘辩正随手在纸上练字,闻言随口说道“今日我派赵淳向师博士告假了。”

    “为何”

    蔡琰不禁有些错愕。

    毕竟据她所知所见,刘辩以往在学业方面还是颇为投入的,从一开始读书练字一个时辰,到后来上午读书练字、下午到崇德殿向卢植学习批阅奏章,从未有一日间断,今日突然告假,蔡琰难免有点着急。

    毕竟比她年幼五岁的这位小夫君,可是他大汉国日后的君主,虽然并非是她的初衷,但既然她已来到他身边,那就像父亲蔡邕所叮嘱的,有责任规劝这位未来的君主,这即是为了汉朝,亦是为了天下。

    见蔡琰一脸担忧,甚至带着几许责怪,刘辩失笑道“文姬莫要误会,我并非是要偷懒,只不过,我今日有要事要做。”

    “要事”蔡琰有些怀疑地看向刘辩,起身移步至刘辩身旁,  却瞥见刘辩在纸上龙飞凤舞能写着诸如凉州、傅燮、韩遂、袁绍、袁术等字样,字迹不算好看当然这不是重点,  重点在于,  这位史侯为何要写这些

    就在她想要开口询问之际,  忽然赵淳匆匆而来,在向刘辩行礼时瞥看蔡琰,  欲言又止。

    “无妨,说吧。”刘辩抬手道。

    “是”赵淳点点头,旋即正色说道“如史侯所料,  陛下于崇德殿召集群臣,召集了二十几余人,卢尚书以及大国舅、二国舅都在其中,  还有董重”

    “骠骑将军董重”

    随手将笔放回原位,刘辩皱着眉头绕过蔡琰,来到殿中。

    他口中所说的董重,  正是历史上董太后之侄,  国舅董宠之子,  最后被何进派兵包围府邸逼死的那位。

    在刘辩的记忆中,这位董骠骑要等灵帝过世,  以及历史上的刘辩登基之后,才会登上庙堂。

    当时董太后因儿子灵帝驾崩而感到惶恐,  请教张让,  于是历史上在董、何两枝之间左右横跳的张让便建议董太后拜侄子董重为骠骑将军,  分何进的兵权。

    至于效果,其实没什么效果,当时以国舅外戚身份独揽朝中大权的何进,  毫无顾虑地派兵围住董重的府邸,  逼得后者畏惧自杀。

    然而由于近一个多月刘辩每日出入崇德殿,又暗命张让推荐卢植为太子太师,  又拜卢植为师,  在宫内的威望迅速提升,  大部分的人都相信他最终会成为太子。

    于是乎,永乐宫那位老太太急了。

    可惜这次没有张让给她出主意了,  而是由永乐宫令孙璋扮演了历史上张让的角色,  称他刘辩成为太子的呼声高涨,不止是因为何皇后,  更是因为有何进、何苗兄弟的外助,  因此孙璋建议董太后拜侄子董重为骠骑将军,一方面分何进、何苗的兵权,  一方面可成为董侯刘协的外应。

    董太后听罢大为高兴,当即派孙璋将灵帝请到永乐宫。

    灵帝虽然是个昏君,但对母亲却十分尊敬,更别说大汉尊崇孝道,自然不会拒绝母亲的要求。

    于是董重被拜为骠骑将军,比历史上足足早了两年多,且提出此建议的人也由张让变成了孙璋。

    听说事后孙璋还得意地嘲讽张让,说“你等巴结史侯又如何谁能保证史侯定能成为太子”

    张让心中暗恨,事后与赵忠商议,因此赵淳才着重提到董重。

    顺便一提,这位董骠骑相当的年轻气盛,仗着背后有董太后撑腰,一上任就处处与何进作对,甚至于,还在何进联合朝中士人向灵帝奏请,请册立刘辩为太子时,这董重竟也敢势单力孤地跳出来搅局,恳请灵帝册立董侯刘协为太子。

    要知道,如今朝中士人但凡是有名气的,比如皇甫嵩、朱儁、张温、郑泰、袁隗,甚至是袁绍、袁术,都围绕在大将军何进身旁,甚至于,倘若不是刘辩介入的关系,连卢植也是何进那边的。

    董重孤家寡人一个,仅凭着董太后一人撑腰,竟敢与满朝臣子作对,  这岂不是年轻气盛

    这种人,  也就张让、赵忠等人会在意,刘辩根本不以为然,他真正觉得的忌惮,  乃是袁绍、袁术兄弟。

    袁绍不必多说,  导致雒阳宫变的罪魁祸首之一,此人目前担任司隶校尉,有权监察整个司隶河南,而何苗正是河南尹,正好受袁绍的监督。

    其弟袁术,目前官拜虎贲中郎将,执掌灵帝出行时的虎贲军,虽然说汉宫内不止有虎贲军一支禁军,但为了稳妥起见,刘辩还是希望找个机会将袁术调离,最好换上赵忠的兄长、城门校尉赵延。

    昨日在得知凉州叛乱后,刘辩就在考虑这个问题,看看能否将何进、袁绍、袁术等人调去征讨凉州叛军,要是这件事能成,那么他就有充足的时间再做许多安排。

    “走,去崇德殿。”

    刘辩向一脸茫然的蔡琰交代了几句,当即带着赵淳前往崇德殿。

    当二人来到崇德殿外时,殿外一队值守的禁卫拦住了二人,为首一名军司马恭敬说道“陛下正在殿内于诸位大人商议紧急大事,请史侯留步。”

    赵淳不悦斥道“陛下允许史侯自由出入崇德殿,你小小司马,亦敢阻拦”

    听到这话,那名禁军司马脸上露出犹豫之色,毕竟刘辩这一个多月来每日出入崇德殿,他也并非不知。

    就在他犹豫之际,刘辩抬手拦住再要喝斥的赵淳,和颜悦色地说道“这位司马怎么称呼”

    司马有些不安地回道“卑职丁卫。”

    丁卫

    刘辩琢磨了一阵,觉得这名字有点陌生,多半是历史上并不出名的人物。

    旋即他和颜悦色地对丁卫说道“丁司马对吧我父皇在殿内与诸大臣商议的要紧事,其实我也知道,凉州叛乱嘛,昨日我在殿内,可是亲眼见到了汉阳太守傅燮的奏章。我今日前来,是听说曾经朝中有人劝父皇放弃凉州,是故前来窥探,我见丁司马忠于职守,必然是忠诚之士,想来也不愿见到我大汉被迫将凉州让于一群乱臣贼子割据,对吧”

    听到这话,丁卫脸上露出动摇之色。

    见此,刘辩趁热打铁道“这样,你放我过去,有什么罪过,我替你承担。”

    丁卫闻言又犹豫了一番,最终决定放刘辩靠近崇德殿。

    甚至于,他还低声对刘辩说道“若史侯想要阻止此事,应当尽快,方才殿内的争议之声,连我等都听地清楚。”

    刘辩点点头,带着刘辩快步走向崇德殿,因为有丁卫的挥手示意,值守于崇德殿廊下的禁军也没有阻止刘辩,任由刘辩在殿门口张望。

    而此时殿内就像丁卫所说的,正吵成一团。

    刘辩扒门听了片刻,才知道殿内正在争议是否要册封王国、韩遂、马腾等诸凉州叛军首领一事。

    或有人会问,王国、韩遂、马腾等人都造反了,还要册封

    因为代价太大

    凉州叛军可不是甲子年号称百万结果却在十个月内被剿灭的黄巾,后者是农民起义,而前者,叛军的哪些首领,似王国、韩遂、马腾,那可都是凉州的士人,经受过良好的教育,也读过兵法,可不是那么容易击败的。

    更别说前两年,皇甫嵩、张温连续失利,这让灵帝与朝廷愈发失望。

    还有就是花费的钱粮,皇甫嵩与张温两次起兵征讨,花钱无数,可把董太后与灵帝给心疼坏了,这对母子以往穷怕了,因此在灵帝登基后,不惜以卖官鬻爵来得钱,今皇甫嵩与张温连续讨贼失利,董太后与灵帝又岂会不心疼

    就算能赢,恐怕也是一桩心病,更何况是战败了呢

    于是乎,董太后生怕再有第三次,暗中命董重今日在朝议中提出放弃凉州。

    当然了,明着说肯定是不行的,因此董重便上奏册封王国、韩遂、马腾等人官职,变相招安,默许这些人割据凉州。

    这如何能朝中那些正直的大臣们接受

    因此卢植、杨彪、郑泰大加驳斥,连何进也趁机告董重卖国,双方吵地不可开交。

    片刻后,趁着殿内稍微安静些的空档,他示意赵淳在殿外大喊“史侯求见陛下”

    殿内刹那间安静下来,原本有些不耐烦的灵帝,亦惊疑地看向殿外。

    此时刘辩又在殿外喊道“父皇,儿臣有奏”

    灵帝若有所思,在张让请示他时微微点了点头。

    于是张让尖着嗓子喊道“陛下允史侯进殿”

    见此,刘辩迈过门槛,无数殿内足足二十余名朝中大臣惊讶、惊疑的目光,大步走到殿手向灵帝行礼“儿臣拜见父皇。”

    灵帝看了看左右两列群臣,又看了眼刘辩,微皱着眉头问道“皇儿有何事要奏”

    刘辩拱手道“儿臣奏的是凉州叛乱一事。父皇莫怪,儿臣昨日在殿内学习批阅奏章时,恰巧看到了汉阳太守傅燮的奏章,方才得知有人劝父皇招安王国、韩遂、马腾等叛逆,授于官职,儿臣特来劝阻,请父皇念及我汉室社稷来之不易,千万不可行招安之事”

    话音刚落,殿内便响起一个声音“史侯年纪尚小,不知国家大事,还请自矜,莫要搅乱殿议。”

    刘辩转头一瞧,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面孔。

    好在他身后跟着赵淳,后者低声说道“此人便是董重。”

    “哦。”

    刘辩恍然大悟,这才理解为何对方的语气那么冲。

    呵,冢中枯骨而已

    。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