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我,刘辩,雄主 > 正文 第六十九章:昏君
    天才本站地址

    莫非这昏君

    刘辩心底泛起几丝好奇,拱手请教道“儿臣不明白,请父皇教导。”

    灵帝思忖了一下,忽然起身说道“今日天色尚可,我儿跟朕到外头走走吧。”

    刘辩一猜就知道灵帝肯定是私下想跟他说什么,拱手应命“是。”

    于是乎,灵帝带着刘辩走出了玉堂殿,也没走远,就往兰台、嘉德殿的方向走,一路上也不见灵帝开口,这让刘辩颇摸不着头脑。

    不是要私下与他聊聊什么

    不多时,灵帝便带着刘辩来到了嘉德殿旁的一片小园子,那是一片颇小的园子,但即便小,园中亦有一大片池子,还有楼台水榭。

    灵帝带着刘辩走入临湖的亭中,回头吩咐张让道“阿父,你与众人退后百步。”

    张让下意识地有点不安,毕竟灵帝令他避退这种事,君臣相处的这十几二十年来甚为罕见,所幸今日在灵帝身边的是史侯刘辩,张让自忖这位储君没有理由会趁机害他。

    “老臣遵命。”他拱了拱手,躬身而退,其余一干小宦官,亦纷纷退后百步。

    见刘辩似有些惊讶地看着张让离开的背影,灵帝好似颇有深意地说道“怎么我儿以为朕使唤不动张常侍”

    26ks

    你这话很有针对性啊。

    刘辩心中惊讶,顺着灵帝的话茬故意装傻试探道“儿臣确实曾听说一些对张常侍不利的言论,说他巧言蒙蔽父皇,今日看来,似乎并不是这么回事”

    “呵。”

    灵帝哼笑一声,在亭中坐下,旋即示意刘辩也坐。

    待刘辩谢过后坐于石凳上,灵帝方看着满池的湖水问道“你既听说了于张常侍不利的言论,想必进宫前后,也曾听说过一些对朕不利的传言,说来听听。”

    一上来就问这

    刘辩心中一凛,饶是他心性成熟,此刻也不知该如何回答。

    说不曾听过

    还是如实回答

    “儿臣不敢。”刘辩拱手道。

    “说吧,朕不会怪罪于你。”灵帝很平静地说道。

    偷瞥着灵帝思忖片刻,刘辩猜测灵帝多半是想对他透露一些真相,决定如实回答“既如此恕儿臣冒犯。儿臣进宫前后,确实听闻过一些对父皇不利的传言,说父皇宠信宦官、卖官鬻爵,还有其他一些什么的”

    “宠信宦官,卖官鬻爵。”灵帝轻声念叨着,忽得嗤笑一声“是朝野的士人说的吧”

    其实刘辩也不知这些谣言最初传自何人,诚实说道“这儿臣却不知。”

    “呵。”灵帝又笑了一声,旋即问刘辩道“自朕登基以来,不知有多少朝臣劝谏朕做一个明君,我儿可知,可谓明君”

    刘辩觉得灵帝这话说得有点没水平“儿臣知道,是贤明的君主。”

    灵帝瞥了一眼刘辩,又问道“那么,何为贤明呢”

    这就有点宽泛了,刘辩想了想说道“赏罚分明、能辨忠逆、从谏如流之类的”

    “哈哈哈。”灵帝哈哈大笑几声,旋即正色对刘辩道“不,我儿记住了,臣子口中的明君,是指不反对他们,且唯他们委以重任的君主”

    “”

    刘辩忽然意识到他猜错了,灵帝方才那话其实问得相当有水平,只是他一开始没领悟而已。

    这昏君有东西啊

    他脸上露出几许惊奇。

    然而灵帝却会错了意,误以为眼前这个儿子无法接受,心下一笑我儿虽聪慧,但还是年幼。

    不过他也不在意,毕竟在他看来刘辩还太小,一时无法接受也不奇怪,毕竟他这番心得,也是在他十几二十年做皇帝的生涯中逐步摸索出来的。

    他问刘辩道“知道梁冀么”

    “知道。”刘辩点点头道“跋扈将军。”

    父子二人口中的梁冀,即顺帝时期的外戚,汉顺帝死后,其妹梁氏升为太后、临朝听政,由梁冀把持朝政,先后立冲帝、质帝、桓帝三位汉室天子。

    其中,汉冲帝初立时尚只有三岁,不幸病故于玉堂殿。

    汉质帝被拥立为帝时才九岁,因不满梁冀嚣张跋扈,称其为跋扈将军,旋即就被梁冀毒死。

    最后扶立的桓帝,终在一干后宫宦官的帮助下,将梁冀诛杀,收回了皇权。

    顺便提及一句,自那以后,汉室就防着皇后的娘家势力过大,以免再重蹈梁冀之祸,这也是刘辩明确表示日后要立蔡琰为后,但却没有人以嫌蔡琰出身家族太小为理由来劝阻的原因。

    “对,跋扈将军,既然你知道,朕便不多说了。”

    在听到刘辩的话后,灵帝点点头,继续说道“朕并非桓帝所出,当时是窦太后选的朕。朕最初那会儿也很不解,为何先帝那般宠信宦官呢直到朕知道梁冀之祸。”

    说着,他脸上露出几许嘲笑,冷笑道“梁冀把持朝政二十余年,朝中三公九卿无人胆敢违抗,更别说协助先帝铲除这妄臣,最后桓帝王还是与宦官联手,才将梁冀与其党羽铲除辩儿,你说,若你是桓帝,你信宦官,还是信朝臣”

    “信宦官。”刘辩由衷地回答道。

    灵帝笑了笑不做褒贬,继续说道“桓帝继位时,年纪只有十五,朕继位之初,岁数更小,仅有十二岁,当时窦太后临朝,其父大将军窦武把持朝政,与太傅陈蕃、司徒胡广共录尚书事。其子窦机为侍中,侄子窦绍为步兵校尉,其他窦氏族人,亲朋宾客,无不出任要职听到这里,我儿想到了谁”

    “梁冀。”刘辩皱着眉头说道。

    灵帝不做评价,摇摇头继续说道“窦武可并非梁冀那种嚣张跋扈的蠢货,相反,窦武十分注重名声,时常将自己所得分给太学生,又命人用车载粮与饭菜,分发给贫民,又网罗儒生、士人,又扶立朕”

    “”

    刘辩越听越感觉违和,因为他感觉这窦武所为,竟与恭谦未篡时的王莽十分相似。

    而此时,灵帝目视着满池的湖水,神色复杂地说道“最初朕得知可继承桓帝之位时,心情振奋,可到了雒阳后才知道,朕的处境较之梁冀把持朝政时的桓帝不遑多让,区别仅在于梁冀嚣张跋扈,百官莫不敢违,而窦武则故作谦恭,擅自赦免了许多桓帝时被禁锢的党人,被天下士人奉为士人领袖,日日吹捧,他比梁冀要聪明,同时也吸取了梁冀身死的教训,于朕继位后不到半年,便联合太傅陈蕃试图铲除宦官陈蕃此人,品德如何,朕不去评价,但朕不喜他,桓帝也不喜,我儿可知为何”

    “为何”刘辩问道。

    灵帝也不直接回答,反问刘辩道“若日后有朝臣劝我儿,说蔡姬出身不好,不宜为皇后,我儿会这么做”

    刘辩顿时就明白了“父皇的意思是,陈太傅他”

    “唔。”灵帝点点头道“桓帝昔日想立田氏为后,正是陈蕃领着朝中士人百般阻扰,劝说桓帝立窦氏为后”说到这里,他顿了顿,补充了一句“朕并非对窦太后不满,相反,窦太后对朕不薄,朕至今仍心存感激,朕只是要你明白,当时窦武与陈蕃的关系,以及二人在朝中的地位与威望。”

    见刘辩点点头,灵帝继续说道“后来如何,我儿也知道了,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人先一步动手,诛杀了窦武其余党羽,抓捕了大量士人,对于这一切,当时尚年幼的朕事先一无所知,因此有时朕也曾想过,倘当时窦武、陈蕃等人得手,杀死了曹节、王甫等人,那又是一副怎样的景象我儿以为呢”

    刘辩犹豫了一下,保守地说道“或许会重蹈梁冀之祸。”

    灵帝轻笑一声,又问道“朕又会如何呢”

    刘辩偷眼瞥向灵帝,见他看着自己,遂说道“父皇怕怕是会成为傀儡天子,令不能出后宫。”

    在说这番话时,他也忽然意识到一件事,即灵帝为何要唤张让父、唤赵忠为母,多半就是因为窦武、陈蕃当时的行为有意无意地威胁到了他,使他为了拉拢后宫宦官自保,只能出此下策。

    否则,哪怕是一个十二岁的孩童,又怎么会随便唤两名宦官为父母呢

    这么一想,可见灵帝其实并不昏蠢,相反很聪明。

    可这么聪明的人,为何要做出让狗穿上官服这种荒唐的事呢

    或许是见眼下气氛不错,刘辩好奇地问道“儿臣听说父皇曾在宫内逗乐,因此前未曾见过驴,便亲操驴车在宫内游玩,引得官僚大夫竞相模仿,一时民间驴价陡涨”

    “哈哈。”灵帝哈哈大笑,旋即嘲讽道“朕又不是自幼养于深宫,朕年幼时住在河间,虽说自你祖过世后,家中生活清贫,可你觉得朕未见过驴”

    “那将狗穿上官服一事,亦有内情”刘辩好奇问道。

    “呵呵呵。”灵帝仿佛想到了什么有趣的事,闻言笑了起来,随即解释道“那时窦武已死,朕想追谥你祖为帝,册封你祖母为太后,然朝中士人却百般阻扰,朕亦无计,只能罢休,事后张常侍给朕出了这个主意,就是为了骂那些人可惜虽得一时畅快,却也无法真正顺朕心意。”

    刘辩恍然大悟,原来灵帝是故意借此事去骂那些人,怪不得会做这等荒唐事。

    的确,灵帝的生父解渎亭侯刘淑,确实只获得了孝仁皇的追谥,而无帝号。

    同样的,灵帝的生母、永乐宫的董太后,虽然朝野都称之为太后,但董太后真正的封号却只是慎园贵人、孝仁皇后,实际并不能称为太后太后是窦妙,即窦太后。

    而有意思的是,历史上的曹操的祖父曹腾,却被曹操的孙子曹叡追尊为高皇帝,享有帝号。

    曹腾作为一介宦官,都能得到帝号,为何灵帝的生父刘淑不能

    可见原因只有一个,即灵帝并未真正夺回皇权,无法做到一令既出、朝野臣服。

    就在刘辩暗忖之际,灵帝忽然问他道“依我儿看来,宦官是什么”

    “父皇这话问得颇为宽泛,容儿臣思忖一下”

    此时刘辩已知道灵帝的提问往往带有深意,沉思回答道“无根浮萍可供驱使之人”

    “无根浮萍”

    灵帝琢磨了一下,有些赞赏地点点头“想不到我儿能有这般见解。”

    说罢,他压低声音正色对刘辩说道“我儿记住了,宦官是爪牙,若自断爪牙,必被困囚于牢笼”

    “”

    刘辩张了张嘴,眼中闪过一丝异色。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