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全球领主游戏:百倍人口 > 正文 第7章 收拢关中,封侯拜相
    清点战利品,永远是战后最令人期待的事情之一。

    甚至于,可以把“之一”两个字去掉。

    这一战,最大的收获不在于剿灭董卓手下的七万多大军,而是杀死了董卓本人。

    董卓一死,整个关中,便再无可以反抗秦霄的势力。

    当然,在收拢整个关中之前,秦霄还需要先将这一战的收获清点出来,分门别类整理清楚,分清楚哪些是需要储存起来,哪些则可以立即投入使用,增强手下的实力。

    清点工作花费的时间不算短,秦霄专门召唤了一千名擅长计算、统计的文吏,花了好几天时间,才将这一战的收获整理完毕。

    当然,这也和正在统计到一半的时候,岳飞又带着一万多战俘和大量战利品返回有关。

    总之,花费了几天时间,终于将这一战的收获清点完毕。

    单单只是俘虏,就有五万五千余人,其中两万出头是西凉铁骑的骑兵,其余则是原本属于y不同部队的步卒,其中包括八千余名重装步兵、一万出头的步弓手,其余则是轻装步兵类的近战兵种。

    这五万多兵马,全部都是五阶到六阶之间,战斗力倒是颇为可观。

    虽然不受岳家军的特性加持,但却胜在来之即用,只需要丢进神秘基地里提升一下忠诚度而已。

    在收编了这批俘虏之后,秦霄手下的兵力,破天荒地达到了二十七万之多,其中还包含两万出头的重装骑兵。

    在当今的众多诸侯当中,单单只以兵力来计算的话,秦霄的实力已经算是非常的可观。

    不过,要争霸天下,这股兵力,依然显得有些不足。

    毕竟,打仗是会有损耗的。

    哪怕秦霄有神秘基地在,可以毫无忌惮地收编俘虏,但也没法保证,自己每一次战斗,收编的俘虏数量都会高于战损伤亡。

    除了战俘之外,最大的一笔战利品来源于战马。

    董卓麾下的西凉铁骑,配置非常的奢侈。

    一般的骑兵,多是一人一马。

    奢侈一点的,或许能配置一人双马。

    而董卓麾下的西凉铁骑,却是每一个人配了四匹战马进行轮换,就为了最大限度保持战马的体力,以求在战斗的时候能够发挥最强的冲击力。

    二十万战马,在战斗中虽然有所损耗,但秦霄依然“缴获”了超过十六万匹完好无损的战马。

    还有近三万匹马受到了比较严重的伤势,不适合再作为战马使用,但却可以用作牲畜,以节省人力。

    十六万上等的西凉战马,即便是按照一人双马的配置,也足以供应八万骑兵。

    也就是说,秦霄可以再练出六万骑兵,来补充这个缺口。

    全部练重装骑兵肯定不行,重装骑兵不光对战马要求高,对士兵,对装备的要求也同样很高,会极大地提高成本。

    秦霄和岳飞商议之后,决定将重装骑兵的规模保持在三万人左右,多出来的五万“名额”,则是训练高机动性的轻装骑兵。

    可骑射、可近战,来去如风的轻装骑兵,虽然没有重装骑兵那么可怕的冲击力,但却胜在机动性强大,能够掌握战术层面上的主动权。

    此外,董卓的物资储备当中,还有许多备用的兵器、铠甲,品质不算特别上乘,但也能满足大多数四阶到六阶部队的需求。

    或许是觉得这一仗不会拖得太久的缘故,董卓携带的备用装备并不多,只能装备两万余人,不过品质倒是算得上不错,作为核心的武器都达到了蓝色品质,铠甲则是在白色到绿色品质之间,而且种类相当齐全。

    至于粮草、钱财等等,董卓安置在郿坞的“小金库”一大半都已经被秦霄提前给抄掉了,剩下的大多数都囤积在函谷关,并没有携带多少。

    有了之前的“巨富”入账,这次的这点缴获,秦霄就不怎么看得上眼了,只是看了一眼最后的统计数字,就让岳飞将缴获的钱粮拿出来犒赏大军。

    除了这些之外,另一笔大额的“收入”,就是军功奖励了。

    按照游戏系统的规则,无论是击杀还是俘虏,都算完整的军功。

    不过“劝降”,或者敌人主动投降,则不算军功。

    算上之前攻打长安的战斗,前前后后加起来,秦霄击败、收编了十七万大军,但其中被算作军功的,只有十二万。

    林林总总加起来,总计有六十万出头的军功,平均每个“人头”价值5点军功。

    当然,一些武将、统帅,价值要远远超过普通士兵,比如说董卓一个人就贡献了三千多军功。

    如果去掉这些将领,单单只计算普通士兵,平均下来,每个人头的军功价值大约在3点多一点。

    不过,这个副本的军功价值倒是不算太高,按照银两来折算的话,1点军功大约是5两银子,还要低于河西之战和火影副本的军功价值。

    秦霄也不知道这不同副本的军功价值是如何换算的。

    虽然这个副本的军功价值低了一些,但考虑到三国世界的战斗规模和频率,其实若是一路打下去,最终的收益也不会太低。

    甚至可以说,收益可能相当的惊人。

    只要总收益足够高,一点军功的价值低一点,倒也不算什么事。

    反正看的是总收益,又不是单价。

    六十万出头的军功,折算成银两,也有三百余万,算得上一笔不错的收益了。

    死亡级副本,在副本结算之前进行军功兑换,价格是15倍。

    秦霄考虑了一番,决定暂时不使用军功。

    在副本世界内,秦霄花费的大头,主要是各种铜铁材料,用以打造装备,补充全军。

    不过,在缴获了董卓的“小金库”之后,秦霄手头有了大量的资金,可以从世族、商贩手中采购物资,倒是暂时不缺。

    哪怕后面没有任何进项,至少在军队规模扩张到五十万之前,是不需要动用军功兑换来补充各项物资的。

    即便以后有了缺口,再随时兑换就是了。

    反正军功放在那里也不会丢失,没有必要立即兑换出来。

    秦霄还打算多攒一攒,看能不能兑换一些能较大幅度提升整体实力的东西。

    这些只是“直接”的收获。

    间接的收获也有不少。

    首先,没有了董卓的威胁,秦霄便可以放开手脚,将整个关中之地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

    其次,以吕布、华雄为首,在函谷关的数十万大军,失去了关中的支持,相当于被关外的各路诸侯联军,以及关内的秦霄所包围。

    虽然靠着函谷关天险,他们的安全暂时无忧,但物资、粮草,总有消耗完的一天。

    这种忧虑,必然会导致大军的士气逐渐衰落,而且是几乎不可逆转的。

    如果再闹出什么争权夺利的纠纷来,这支部队几乎可以说不战自溃。

    无论秦霄是想要击败他们,还是将之收服,都要容易许多。

    一旦夺回函谷关,秦霄就可以从容地将精力放在身后的凉州。

    这两件事,都是董卓死后,秦霄才能放手去做的,也是比较紧迫的事情。

    反复考虑之后,秦霄决定,先收拢关中之地,将整个关中纳入掌控,成为实际上的“诸侯”。

    这件事,要分为两步。

    其一,收拢关中士族,不说让他们全心全意效忠,至少也要得到名义上的支持,和一定的“人才扶持”。

    其二,和汉献帝刘协“商议”,获取一个较高的权位。

    不过,秦霄在想一个问题。

    自己在这个世界所得到的“册封”,是否能够得到系统的认可,获得对应的“官职特性”

    如果可以的话,那么光凭汉献帝刘协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这一点,秦霄自然要尽可能谋求更高的职位。

    什么大将军,什么丞相之类的封号,尽管往自己头上套。

    不光要给自己加封,还得给手下也加封足够高的官职。

    当然,如果不能得到系统的认可,那就无所谓了,甚至还要尽可能低调,弄个一郡太守,勉强算得上是个诸侯,能应付过去就行,以免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官职册封比较好说。

    汉献帝刘协都在秦霄的控制之中,除了废掉汉室皇帝自己称帝之外,秦霄想要什么官职,几乎都可以要到手。

    无非是索取一些小官,不至于引起太大的反弹,想要当丞相、大将军等等,可能必须要采用一些激烈的手段,成为“下一个董卓”罢了。

    真正要花费一些心思的,反而是收拢关中士族这件事。

    关中之地,指“四关”之内。

    即东潼关、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

    按照后世的划分,大致就是sx中部。

    这片地方并不算大,京兆郡、冯翊郡、扶风郡,一共只有三郡之地。

    再加上东汉末年连年灾祸,全国的人口都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准。

    整个关中之地,除去长安,以及被董卓强行从y迁来的百姓之外,总人口不过六七十万上下,平均到每一个县,也就四五万人。

    如果只有这些人口,作为根基之地争霸天下,显然是差得太远。

    但,加上长安,以及被董卓强行迁入关中的百姓,就有将近两百万人口,勉勉强强也能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诸侯。

    最重要的是,关中平原土地肥沃,气候也适宜种植,属于非常优质的粮食产区。

    再加上其优越的地理优势,虽然地盘小了点,但作为起步发展,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盘踞在这里的豪门世族,比起中原世族来说,在这个年代的影响力要弱了不少。

    不过,秦、西汉时期,毕竟还是定都在关中,底蕴犹在,也有不少传承至今的高门大族。

    以弘农杨氏为首的关中门阀,虽然没有出过什么三国时期的顶级文臣武将,但却也在中坚阶层占据了大量的位置。

    在朝堂、各个诸侯手下,都有不少的族人。

    比如在董卓当政期间,与董卓针锋相对,死保皇帝的杨彪,就出自这一族。

    还有后来那个在曹植、曹丕夺嫡争斗中站错队被杀的杨修,也是弘农杨氏的族人。

    甚至于未来建立隋朝的隋文帝杨坚,同样出自这一家族。

    除了弘农杨氏之外,京兆韦氏、京兆杜氏、河东薛氏,也都是关中门阀中比较强大和出色的。

    这些世族,或许没有太过顶尖的人才,但却有着大量的“低阶英雄”,可以弥补秦霄手下大量文武官员的缺口。

    在得到了贾诩、李儒等人的效忠之后,秦霄手下最缺的,也不是顶尖人才,而是大量的中下层官员。

    而这一点,恰恰是关中士族所能给秦霄的。

    从长远来看,世族垄断,对国家的发展无疑是有很大的害处。

    汉、晋、隋、唐,一个个朝代的灭亡,都和门阀割据有极大的关系。

    但,秦霄现在还处于发展的初期。

    何况,如果不能完成一统天下的成就的话,这个副本世界以后会如何,也就和秦霄没有关系了。

    这种情况下,秦霄肯定不会去考虑太过遥远的未来。

    如果拉拢豪门、世族,能给自己带来巨大利益的话,秦霄就会毫不犹豫地这么去做。

    很显然,以弘农杨氏为首的关中士族,在现在确实能给秦霄带来巨大的利益。

    关于拉拢关中世族这件事上,秦霄的手下意见也并不统一。

    岳飞表示反对,贾诩和李儒则是大力支持。

    至于商鞅,谨慎地提出了世族垄断的危害性,但却也认为在现阶段拉拢世族是有必要性的。

    其实从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几人受到“时代”影响有多深。

    岳飞来自宋朝,深知世族垄断之害,因此对任何门阀、世族都没有任何好感。

    而贾诩、李儒两人,本身就是世族出身虽然不是大世族,自然而然地会为世族阶层谋取利益。

    这和他们对秦霄的忠诚并不冲突。

    唯一一个站在中立立场的商鞅,则是为数不多的,在“世族时代”,以“寒门出身”的顶尖天才。

    秦霄自己心里早就有了主意,之所以询问,也不过是做一个姿态。

    象征性地询问了手下的意见,清楚他们的立场之后,秦霄便派贾诩作为代表,前去和关中士族做接触,尝试说服他们接受秦霄的统治。

    有句古话,叫做“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

    当然,这个年代,还没有这个说法。

    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世家的传承,往往要比绝大多数王朝更为悠久。

    这其中,对土地、知识的垄断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在于,这些世家都深谙明哲保身之道,在乱世之时,往往会选择多面下注。

    比如派出族人子弟同时加入不同诸侯麾下,无论诸侯之间谁胜谁负,这些世家总是不会亏本的。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琅琊诸葛氏。

    诸葛亮在蜀国刘备手下,诸葛瑾在吴国孙权手下,还有一名叫做诸葛诞的族人,在魏国曹操手下做到了征东大将军的高位。

    理论上来说,无论三国之间谁笑到最后,诸葛家都会成为赢家。

    不过可惜的是,尽管诸葛诞选择了“胜利者”一边,但在司马氏篡位的事情上站错了队,带兵讨伐司马昭,结果兵败被杀,导致诸葛家在曹魏的投注打了水漂。

    虽然诸葛家最后的结局令人唏嘘,但从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这个时代的豪门世族的行事作风。

    只要是看上去有诸侯之相,就会派出族人相助。

    至少也会有所表示,卖个好。

    一旦对方将来得势,便能借助这一层关系迅速成为“自己人”。

    其实,秦霄本来是想派李儒去的。

    对于贾诩,秦霄多多少少还是有点不放心。

    但李儒和许多世族之间的关系非常僵硬,在董卓麾下的时候,他曾一度主张杀死杨彪,要不是王允暗中出手保下他,杨彪早就被董卓给砍了。

    而杨彪,正是这一代弘农杨氏的代表性人物。

    就这关系,秦霄怎么可能敢让李儒去当说客

    想来想去,还是贾诩更合适。

    贾诩带着秦霄命人准备好的礼物,去逐家拜访关中士族的事暂且不提。

    秦霄这边,也在为官位的事情做试探。

    其实到了现在,以王允为首的保皇派,已经能够看出秦霄的野心。

    只是,和董卓相比起来,秦霄在面子上会对汉室皇帝做出表面的尊重。

    借口也是现成的。

    皇帝年幼,不能亲自理政,就由秦霄代劳。

    虽然明眼人都知道这借口是假的,但毕竟没有直接撕破脸,谁也不敢说秦霄到底是想要做霍光,还是下一个董卓。

    这样一来,保皇派的反弹,也就不至于那么激烈,非要闹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对于绝大多数忠于汉室的人来说,朝中再出一个把持朝政的权臣霍光,其实是可以接受的。

    霍光虽然大权在握,甚至行过废立之举,但并没有取汉室而代之。

    他在政期间,也算实现了汉朝的中兴,让大汉的气数至少延长了百年。

    对于忠于汉室的人来说,只要在皇位上坐着的人姓刘,那么究竟是谁掌权,其实并没有那么值得在意。

    反正汉朝历史上出过的权臣也不是一个两个,大家都习惯了这种事。

    只要不要像董卓那样丝毫不把皇权放在眼中,秽乱后宫,随意毒杀太后、皇帝,对皇室做出表面上的尊重,许多人就能够勉强接受。

    也正是借助这一点,长安朝堂中的局势,达成了一种诡异的平衡。

    为了避免麻烦,秦霄通常很少参与朝政,都是让商鞅代劳。

    主要是想到要向一个小屁孩行大礼,秦霄就很难接受。

    但,既然要做出一个无心取代汉室的姿态出来,秦霄又必须要对汉献帝保持必要的尊重,哪怕是表面上的尊重。

    干脆,秦霄就不去上朝。

    反正,以现在的局势,朝堂上的政令也出不了长安。

    就算秦霄什么都不做,外面的诸侯联军也没几个人会听刘协的话。

    十八路诸侯,表面上都打着匡扶汉室的名义讨伐董卓,但实际上,有什么小算盘,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

    反正现在势力最大的袁绍、袁术等几家,肯定不是什么汉室忠臣。

    反而是未来篡汉的曹操,这时候恐怕还是忠于汉室的心思更多一点,在未来争霸天下的过程中才一点点变质。

    所谓的“朝议”,更多的是一群心怀不甘的人聚在一起,假装议论天下大政,沉浸于汉室辉煌的美梦之中罢了。

    不过,作为这个时代最有合法性的政权代表,哪怕政令不出门,来自于汉室的册封等等,名义上还是受到全天下的认可的。

    这一日,秦霄便让李儒上表,请封郭汜为游击将军,又请封张济为护军。

    游击将军这个官职位列四品,说大不大,但以郭汜的身份、能力,以及功劳,是绝对配不上这个官职的。

    护军则为六品,差不多和张济的身份地位能够匹配。

    秦霄的目的是试探,看看在不同情况下,汉室的册封,能否得到系统面板的认可。

    如果无视地位、功劳等等,任意册封都能得到认可,那自然是最好的情况。

    郭汜、张济,都是秦霄的手下,所有人都对此心知肚明。

    一番象征性地讨论之后,“汉献帝”下旨,对两人做出册封。

    当然,真正的决议自然不可能是汉献帝本人做出来的,而是王允等保皇派,和李儒之间互相妥协出来的结果。

    得到册封之后,两人分别多出了一个“官职特性”。

    游击将军20点统帅值和15点体质值,护军则加10点统帅值和8点体质,算是不大不小的增强。

    看到这一变化,秦霄立即做出判断,只要是汉皇室的册封,至少在这个世界内,都会得到“系统认证”,获得相应的特性加成。

    官职特性一共有三项,分别是文臣、武职、爵位。

    同类型之间的官职特性不能叠加,取最高值,但不同类型却是可以共存的。

    秦霄当即让李儒、商鞅上表,为自己和麾下的嫡系请封。

    秦霄自己,请封太尉、大将军、列候,同时领雍州牧。

    太尉文官特性,智力、政治属性50因未开启此属性,已失效,治下行政效率100,更容易获得人才效忠。

    大将军武官特性,体质、统帅属性50因已开启统御属性,改为体质、统御50,直属军队阶位1最高提升至六阶,更容易获得人才效忠。

    秦侯列候爵位特性,全属性50,治下行政效率100,直属军队攻击、防御15,更容易获得人才效忠。

    “秦侯”是指封于秦地,也就是雍州的大部分区域,级别则是汉朝最高的“列候”一级。

    至于雍州牧,只是为了“名义上”控制雍州之地而索取的兼职,地位在太尉、大将军之下,特性直接被覆盖掉了。

    这也是汉朝体系下,“正常情况下”最大的文武官职和爵位了。

    当然,还有“不正常情况”,比如曹操的丞相、魏公,又比如董卓的太师,都是正常情况下不会加封的。

    前一任太尉是董卓,大将军何进也被杀死。

    原本在数年之后,袁绍会请封大将军,不过秦霄直接提前截胡了。

    仅仅封了几个官职,走了一道手续,属性直接出现一轮暴涨。

    唯一有些可惜的是,这些官职特性,只在三国世界有效,一旦离开三国世界就会失去作用。

    只有主世界的爵位、官职,才是在所有世界都通用的加成,但也是最难获得的。

    但,暴涨一大截的属性,依然能让秦霄在这个世界的征战过程中,获得不小的助力。

    除了秦霄自己之外,秦霄以“铲除董卓、拥立陛下”的名义,给自己的所有嫡系手下,都讨要来了不同程度的加封。

    除了司徒、司空的位置已经被占了之外,商鞅、李儒、贾诩三人,都获得了九卿级别的加封。

    岳飞、芙蕾尔等“武人”,分别获得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之职。

    这些核心英雄的爵位,也都在比“列候”低两级的“大庶长”级别。

    至于其它手下,也各自都有不同程度的封赏,但凡稍微重要一点的人,至少都混了个四品以上的官职,以及十级以上的爵位。注汉代爵位最高20级

    一波封赏下来,不但秦霄自己的属性大幅度提升,麾下的英雄,属性同样出现巨额飙升。

    不得不说,这样的大规模封赏,多多少少有些得罪人。

    司徒王允这段时间就没怎么给秦霄好脸色。

    如果秦霄只请封自己,或者少册封一些人,都不至于这样。

    但一下子加封数百人,还都算得上“高官厚禄”,这让王允不禁怀疑,支持秦霄上位,究竟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秦霄的野心,看上去可不比董卓要小多少。

    但,事已至此,王允却是没有什么办法来应对,只能在私底下无能狂怒一番,然后装作一副什么也没有发生的样子。

    只是,他私底下究竟打着什么小算盘,就没有人知道了。

    “主公,幸不辱命”

    贾诩风尘仆仆地返回长安,见到秦霄的第一件事,就是报喜“关中六大姓,以弘农杨氏为首,已经同意一定程度上支持主公,这是各家献上的礼单,以及向主公效命的人才名单,主公请过目。”

    秦霄接过“礼单”扫了一眼,所谓的礼物倒是没什么,无非是一些钱粮物资,这是属于世家对各个诸侯的投资,每一个稍微有潜力的都会获得一份。

    既然是人手一份,那么价值自然不会高到哪去,属于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秦霄更重视的,是应各家要求,向自己效命的人才。

    打开名单,不出意外,大部分名字都很陌生。

    但也有几个熟悉的名字。

    杨修、杜畿、张既,在三国时期的名气其实都不算特别大,和那些顶尖的文臣武将比起来相差很远。

    但好歹也算在史书留名,能力自然是有的。

    和中原世族比起来,关中士族在这个年代的人才本来就相对匮乏一些,基本上没有出过什么顶尖的文臣武将。

    秦霄重视他们,更多的是因为关中士族能为秦霄大量的中低阶英雄,填补中下层官员的缺口。

    贾诩是先行一步返回,向秦霄汇报情况。

    属于关中士族各家的人才,还要在后面才会陆陆续续抵达。

    “辛苦你了。”

    秦霄走到柜子前,翻出任命文书、印信等物,交给贾诩“给你请封了一个太常卿,别嫌官小,先混着再说,日后再想办法给你加封。”

    太常卿属于九卿之一,掌宗庙礼仪。

    当然,秦霄不可能真让贾诩去管什么祭祖之类的琐事。

    要的只是这份官职的属性,以及地位。

    贾诩真正的实际工作,还是在秦霄身边,当一个出谋划策的军师。

    除此之外,也会和商鞅、李儒一起,分担一些地方政务上的问题。

    贾诩接过文书和印信,不由有些唏嘘。

    自己在董卓麾下这么久,只是混了个平津都尉,如今投于秦霄麾下,还没出多少力气,就已经官居九卿。

    这待遇的差别,可谓十分的明显。

    “臣,拜谢主公”

    贾诩很认真地给秦霄行了个礼,真心实意地道谢。

    没有几个人不喜欢升官发财的,贾诩也不能免俗。

    何况,比起升官发财来说,更重要的是,贾诩看到了秦霄对自己的重视。

    官位本身或许没那么重要,但重要的是官位背后所透露出的东西。

    九卿之位就那么几个,一个萝卜一个坑,要给自己谋求一个高位,就必须把别人赶下去。

    能坐上九卿的,哪一个不是一方重臣

    如此得罪人,只为了给自己谋一个高官,贾诩的心又不是石头做的,当然会感动无比。

    当然,如果贾诩知道,秦霄不惜得罪一方大佬,只为了给自己谋个高官,是为了“官职特性”,或许就会把心里的感动收回去几分。

    秦霄不清楚贾诩的心理活动,但多少也猜得到一些,摆了摆手,说道“感谢的话就收回肚子里,以后好好做事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了。来,给我说说这次出门的收获。”

    贾诩这次出行,不仅仅只是拉拢关中士族,还要在军队的协助下,获取关中三郡的控制权。

    为了让贾诩做好这件事,在他离开的时候,秦霄将郭汜、李傕、刘三刀和牛兴四人都派了出去,带上四万大军,给贾诩壮声势。

    有些地方上的“土皇帝”,若是没有大军压制,光凭一个名头,很难控制得住。

    所谓秀才遇上兵就是如此,即便贾诩再怎么能言善辩,如果敌人压根不讲道理,那也没有丝毫办法。

    “是”

    贾诩组织了一下语言,开口道“京兆、冯翊、扶风三郡,其中京兆自不必多说,在主公拿下长安之后,京兆已入主公掌握之中。臣此行,主要是收拢冯翊、扶风两郡。”

    “细节方面不用说的太清楚。”秦霄打断了贾诩的话,道“说重点,结果怎么样”

    贾诩语气一滞,立即将长篇大论吞回肚子里,停顿片刻,才开口道“有主公调拨的大军压制,自然不会出任何意外,两郡之地已入主公麾下,目前由刘三刀、牛兴两位将军镇守,只等主公派人接管。”

    顿了顿,贾诩又说道“至于原本的太守、县令人等,臣以为,除个别出自关中士族的官员需以拉拢为主之外,其余人等最好全部换掉。”

    “换人”

    秦霄的手指在桌上轻轻敲打着。

    这个年代,朝廷对于地方的掌控力度普遍不强。

    官吏最多也就到县这一级。

    一个郡下辖通常有少则五六个,多则十几个县。

    一个县,起码就要县令、县丞、县尉各一人,郡城需要的官员人数就更多了。

    秦霄此前专门针对性地了解过,如果上至太守,下到县令,全部换成自己人,至少需要五十名左右的文武官员,这还不算最基层的小吏。

    当然,一般的县令、县丞、县尉,倒是不必派遣什么高阶英雄去。

    如果不是非常重要的大县,派个d级英雄当县令就足够了。

    至于县丞、县尉,完全可以用神秘基地的人才订制功能来解决。

    这样算的话,大致需要不到二十个英雄,不但冯翊、扶风两郡的人都可以换一遍,京兆下辖的几个县,也同样可以换成“自己人”。

    “这样。”秦霄考虑了片刻,开口道“你和李儒一起讨论讨论,制订一个名单,然后直接让他们去上任,我就不过问了。”

    几个县令的人选,属于小的不能再小的事,秦霄没必要过问每一个细节。

    如果什么事都要秦霄亲自过问,招揽这些属下的意义何在

    只需要把握一个大的方向,剩下的事情交给手下去做,才是正道。

    当然,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秦霄可以不必亲自处理,但至少也要有所了解。

    这其中的尺度如何把握,其实就是考验一个上位者能力的关键。

    随口抛开这个话题,秦霄走到墙壁前。

    墙上挂着一副地图,上边标注着东汉末年十三州的图形。

    这副地图远远没有后世的地图精密、细致,但一些比较重要的地形还是标注出来了。

    秦霄对着地图看了一会,忽然开口道“贾诩,我记得你是凉州人”

    贾诩心里一动,莫非主公有意攻略凉州

    心里虽然这么想着,但贾诩并未表现出来,只是低头应道“是,臣的老家在郡姑臧县。”

    “你觉得”

    秦霄看着地图上的凉州,皱眉道“我们应该先取函谷关,还是先取凉州”

    这两处地方都很重要。

    函谷关是关中之地的屏障,如果不能掌控在自己手中,秦霄多多少少会有一些难以安心。

    但,想要取得函谷关的控制权,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

    吕布、华雄和他们手下的数十万大军,虽然已经成了孤军,但却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失去战斗力。

    如果强攻的话,损失必然不会小到哪里去。

    在秦霄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拖。

    拖到函谷关内的粮草消耗得差不多了,再想办法劝降。

    秦霄不清楚华雄对董卓是否忠心耿耿,但吕布肯定是没多少忠诚度的。

    只要能给出一定的承诺,招降的可能性不说多大,但一定有这个可能。

    至于说砍了吕布,让刘三刀完成晋升任务

    秦霄觉得这不太现实。

    即便函谷关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以吕布的武力,也是天下大可去得。

    实在不行,他也可以投奔于某一路诸侯麾下,光是凭着一身武力,就必然能得到一个不错的身份待遇。

    如果吕布、华雄真的投向某一路诸侯,得到了关外粮草的支持,秦霄想要攻取函谷关,就只能强攻,压力就更大。

    哪怕只是为了和关外诸侯抢夺函谷关的控制权,秦霄也必须尽可能尝试劝降的策略。

    但,要想提高劝降的成功率,却一定不能着急。

    否则,哪怕对方本来有投降的念头,一看你这急冲冲的态度,也会开始拿捏起来。

    反正都是要等的,秦霄就在想,是不是可以趁着这段时间,先攻略凉州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就有些控制不住了。

    这几天里,秦霄满脑子都是出兵凉州,取得这块西北广袤养马场,训练一支无可匹敌的精锐铁骑,纵横天下。

    “主公要取凉州”

    贾诩想了想,开口道“凉州马腾、韩遂两人,以凉州铁骑为主,机动性极强,来去如风。主公若要取凉州,需有办法应对对方骑兵。”

    马腾、韩遂两人,在三国初期,也算是两个人才。

    虽然被董卓打的满头包,但其实除了对董卓之外,战绩也都不差。

    所凭借的,就是来去如风的骑兵。

    他们占据优势的时候,敌人跑不掉。

    敌人占据优势的时候,又追不上。

    主动权全在马腾、韩遂手上,可以说让人非常难受。

    贾诩所说的没错,要取凉州,就必须要解决掉这个问题。

    “骑兵”秦霄沉默片刻,问道“若我也有一支精锐骑兵,是否可破敌”

    ” tart”bnk”

    天才本站地址。小说网阅读网址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