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王陵、张苍二人送走,独自留在丰邑行宫的刘盈,不由得陷入一阵漫长的沉思之中。
在先前,看到一场诸侯王叛乱,就导致关中良家子弟组成的中央军队,与关东地方青壮乡勇组成的叛军自相残杀,刘盈只想当然的以为诸侯割据势力的抑制问题,绝对是宜早不宜迟
尤其是当今刘邦开国之君的身份,以及所剩无多的寿命余额,让刘盈莫名生出了些抓紧时间,用老爷子的地位多做点事的急躁。
但在经过王陵这一番深处浅出,甚至恨不能掰开揉碎后直接塞进刘盈脑子里的细致讲解,刘盈才终于反应过来曾出现在历史上的汉室,并取得显著效果的推恩令附益法阿党法等诸多法律条令,为什么不适用于如今的汉室。
若是细说,这里面涉及到的东西很多,但要是挑其中的重点,其实也就是一句时代背景不同。
在历史上的汉室,这一系列法律条令,尤其是推恩令,是在怎么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推恩令的可行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盖因为推恩令所奉行的诸侯薨,裂诸侯土而王诸子,正是毫无疑问的遗产均分模式。
而当今汉室,上到天子之位的传承、储君太子的册立,下到寻常农户分门别户,乃至奴隶的后代还要不要做奴隶等问题,所奉行的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立嫡立长。
在这种情况下,推恩令被身为统治阶层的天子、中央朝堂推出,并用在同样身处金字塔尖的宗亲诸侯王群体,显然会造成一个非常恶劣的影响。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有所效。
当金字塔顶尖的群体开始玩儿起遗产均分,那长此以往,处于金字塔底部的平民百姓,也都会或主动或被动的加入进去。
而当遗产均分的模式,在平民诸侯王这个几乎包揽整个天下的阶级区间内成为普世价值,那就必然会对金字塔最顶部造成冲击。
简单来说,就是全天下都在遗产均分,最终必然会导致天子也被这个问题波及。
但显而易见的是,皇位、皇权,是不可能有遗产均分这一说的。
那么历史上的推恩令,又为什么能在取得成效的同时,没有引发这个问题呢
答案是历史上的推恩令出现在汉室时,嫡长子继承为主的皇位传承规则,早就被天子主动破坏了
先是开国皇帝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接过了侄子,也就是历史上的汉后少帝刘弘屁股下的天子位,以侄死叔继的举动,第一次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的传承规则。
不过刘恒这一次,倒还能勉强理解为宗亲实在没人了,为了确保宗庙传延,只能自己递补上去。
但在刘恒之后短短第二代,汉武帝刘彻以景帝刘启第十个儿子加庶出的身份得以成功继承皇位之后,嫡长子继承制的最后一块遮羞布,也自此被扯下。
道理很简单你爷爷刘恒虽然是庶出,但他继承皇位,还能说是兄弟们都死完了,为了家族的传延,只能旁支入继为嫡;
可你刘彻,凭什么
就算去掉被废太子位的大哥,你上面也还有足足八个哥哥,甚至有两个嫡出,你一个庶子,而且还是庶七子,这皇位凭什么就让你坐上去了
对于这个问题,汉武帝刘彻自然不可能给出答案,也不会有人真的去问。
但不问,却并不代表武帝刘彻的登位,就不会动摇百姓心目中神圣不可动摇的嫡长子继承制。
这样一来,推恩令这个提倡遗产均分的法律条令出现,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因为在施行推恩令之前,武帝刘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亲手击溃了摇摇欲坠的嫡长子继承制。
既然天家、皇家都不讲究嫡长子继承制了,那推出一条法令,去破坏诸侯王所奉行的嫡长子继承王位的规则,也就没有问题了。
至于天家、宗室都开始玩儿嫡长子不再通吃,庶子、幼子也能喝汤的遗产分配模式后,底层平民百姓跟不跟进,也就是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了。
如果说推恩令在武帝朝的出现以及取得的效果,是因为嫡长子继承制被刘恒刘启刘彻这一脉破坏的话,那其余如附益法阿党法等附加条令的出现,那就完全是诸侯王群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了。
在左官令附益法阿党法等诸多限制诸侯王势力的法律条令出现之前,汉室经历了什么
答案是至少前后三次,且每一次都对汉室造成重大打击的宗亲诸侯王叛乱
第一次,是吕后驾崩,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勾连齐王刘襄刘肥子,针对吕氏外戚发动的武装政变
这一次政变,直接导致了惠帝一脉绝嗣,刘汉皇位由历史上的高祖嫡长子刘盈一脉,转由四子刘恒一脉继承。
第二次,是历史上的汉文帝刘恒纠集大军,正要和匈奴决战时,济北王刘兴居刘肥子发动的叛乱。
这一次叛乱,使彼时的汉室遭受了巨大了损失,多年积累所得的战略资源、对匈奴的战略优势付诸东流,汉室一战而绝匈奴之患的战略目标,更是从文帝刘恒,硬生生拖到了几十年后,才被刘恒的孙子刘彻所达成。
第三次,那就更是让后世人闻名遐迩了。
发生于景帝初年,由吴王刘濞发起、楚王刘戊主要配合,齐地诸王共同参与的吴楚七国之乱
在这一次叛乱中,刘汉政权更是几经考验,才最终艰难获得胜利,得保汉祚。
有了这前后足足三次影响巨大、牵连极广,且对刘汉政权造成严重威胁的宗亲诸侯叛乱后,左官令附益法阿党法等限制诸侯王权力、限制诸侯割据势力的法律条令,才算有了顺利推行的基础。
至于现在
在开国皇帝刘邦还健在,宗亲诸侯才刚以可靠可以信任的政治标签逐步取代曾经的异姓诸侯,且没有透露出丝毫威胁的当下,但凡刘盈敢提一句限制宗亲诸侯,就必然会被整个天下口诛笔伐
家庭和睦说不说了
兄友弟恭要不要了
人伦孝悌还尊不遵守、提不提倡了
最关键的是宗亲诸侯压根就没犯错,你一个做弟弟侄子的就忙着整天防备兄长叔叔,就这点肚量,你也配做太子
也配继承宗庙社稷
更夸张一点,甚至不排除有人会拿英勇作战,为国捐躯的荆王刘贾,来做宗亲诸侯根本就是天子臂膀的直接证据。
结合这此间种种,刘盈纵是不愿意承认,也只能默然低下头。
要想维护让自己成为太子的嫡长子继承制,推恩令,就绝不能出现
起码暂时不能出现。
再有,便是在宗亲诸侯主动显露出对政权的威胁、主动做出对天下不利的举动之前,任何有关限制诸侯王势力的法律条令,也都不能出现在汉室。
谷翪
原因无他名不正,则言不顺。
如是而已
“唉”
“怪不得”
“怪不得武帝那一家子,又是削藩,又是推恩,又是左官令附益法的,玩儿的那么痛快”
“合着是自己主动把脸撇开不要在先,抓住宗亲诸侯的把柄在后”
面带自嘲的笑着一摇头,刘盈终是挺起上半身,悠然长叹一口气。
对于自己的天才想法被王陵全盘否定,要说刘盈心里没有丝毫落寞,那显然是自欺欺人。
但在经过刚才这一番反思之后,比起落寞,刘盈还是更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如果说在这之前,政策的好坏不单要看政策本身,还要看时代背景这句话,对刘盈而言就是一个教条、一句理论,那从现在开始,刘盈才算是切身体会到了这句话所暗含的真谛。
有了这样一个没有引起丝毫不良反应,且没有让任何人遭受任何损失的失败经历后,等将来再遇到类似的事,刘盈也能更加沉着的应对,并很全面的看待问题。
从体而言,这种虽然知道自己错了,但并没有什么负面情绪的感觉,以及失败之后引发的思考,还是让刘盈感觉到了些不一样的东西。
但刘盈不知道的是曾几何时,足有四十九岁高龄的汉王刘邦,也曾向现在的刘盈一样,体会到了这种并不因失败而落寞的怪异感受。
而这种感受,被丞相萧何形容为长进,被汉家元勋评价为天资卓越;
在后世,则被公认为成长。
在刘邦的车驾离丰邑越来越近,丰沛地区的氛围愈发区域喜庆之时,数千里外的赵都邯郸,则是一片诡异的沉寂。
赵王宫外不远处的一座大宅之内,三位样貌各异,衣着却同样华贵的男子相视而坐,却都不发一言。
看着樊哙逐渐攥紧的拳头,以及那早已被咬紧,还不时发出响声的牙槽,陈平同周勃对视一番,终还是只能苦笑着起身。
“左相国”
“滚”
才刚一开口,就听一声雷鸣般的呼号声响彻大堂,惹得陈平赶忙将上半身向后一仰
待回过身,陈平只下意识侧过身,就见周勃更是微微眯起眼,虽还跪坐于筵席之上,但那张布满青筋的手,却已是悄然扶上了剑柄
轻咳两声,将周勃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又对周勃微微一摇头。
待周勃面带疑虑的将手从剑柄上收回,陈平才又深吸一口气,再上前两步,对樊哙拱手一拜。
“左相国迁怒吾二人,实乃不智之举”
“不智”
“哼”
再次将陈平未尽之语打断,就见樊哙冷哼一声,顺势拍案而起
“若非朝中百官不敢忠言直谏,陛下安能听信小人谗言,以谋反之名加罪于谋”
“又安能遣汝二人,先以绳柙缚于某,后又莫名释之”
“好叫曲逆侯知晓”
“若某不智,恐当日,便当取汝二人项上人头,以献于陛下当面”
满是愤恨的将心中的怒火宣泄而出,樊哙索性也不再坐,只大咧咧往面前的案几上一踩。
见樊哙这般架势,陈平也终是不再犹豫,稍低头一沉吟,便直入正题。
“自陛下起丰沛而反暴秦,舞阳侯便久随陛下左右,于陛下之脾性,舞阳侯当知之甚详。”
“陛下,可乃受人谗言,便加罪于肱骨之昏君邪”
说着,陈平不忘侧过头,朝周勃稍一努嘴。
“鄙人非陛下元从,舞阳侯信不过鄙人,尚情有可原。”
“怎舞阳侯,竟连绛侯,都不复信之”
听闻陈平此言,樊哙不知是不是发泄过怒火的缘故,面上神情果然稍缓和了些。
但嘴上,樊哙却依然没有丝毫退却的意思。
“自丰沛同起而事陛下左右,某于绛侯,本信任有加。”
“若非如此,当日,某也不至为汝二人设计缚拿。”
听出樊哙话里仍带着些许不满,陈平只稍叹一口气,旋即侧过身,朝周勃微微一摆头。
看到陈平的示意,周勃也终是从座位上站起身,走上前,来到了樊哙身侧只半步的位置。
“舞阳侯于陛下之忠心,纵旁人不知,朝中公卿如酂侯、留侯等,皆尚知晓。”
“然舞阳侯所不知者,乃陛下年事已高,又多有抱恙,更太子年幼”
因为深长的为刘邦猜忌樊哙一事辩解一番,周勃便从怀中取出一张简书,递到了樊哙面前。
“舞阳侯且一观。”
“某同曲逆侯稍进劝言,陛下便遣使行书,令舞阳侯将兵攻燕,以戴罪立功。”
说着,周勃不忘再看陈平一样,才继续对樊哙道“陛下特令舞阳侯攻燕,舞阳侯纵于吾二人心怀恼怒,也当于陛下,稍有怀恩之心才是”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