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汉第一太子 > 正文 第0272章 窃米者族!
    从对未来的美好崇敬中缓过神,刘盈的面容之上,已是不由自主的带上了一抹轻松。

    至此,粮米官营政策,已经打下了足够坚实的基础,也形成了足够使政策稳步推行下去的惯性。

    换而言之从今往后,凡是关于粮米官营政策的事, 都已经不太需要刘盈去操心了。

    每年秋收之后,百姓无论是想把粮食存进少府的粮仓,亦或是直接卖给少府,都只需要少府去忙活。

    至于代民储粮的利益,少府更是必然会得到相府的鼎力支持。

    百姓存粮于少府的十分之一仓储费,可有一半都是相府国库的

    哪怕是为了确保自己那一半不会出问题,如今的丞相萧何, 以及基本板上钉钉的下一任丞相曹参,都必然会动用自己所有的力量, 来为少府代民储粮一事保驾护航。

    而这,也正是当初,刘盈答应将代民储粮的利益让给国库一半,而非让少府通吃的原因。

    国库的背后,是掌管国库的相府,准确的说,是丞相本人;

    而少府代民储粮一事的背后,则是包含代民储粮在内的少府官营粮米政策。

    将代民储粮所得的利益让出一半给国库,就意味着往后的每一任汉相,乃至于往后的每一届丞相府班子,都天然成为了少府官营粮米政策的既得利益者。

    说白了, 刘盈只不过是通过代民储粮所得收益,国库、内帑各得一半的方式, 把包含丞相在内的整个丞相府,都无限期绑上了粮食官营政策的战车上而已。

    而现如今,有了足够的粮仓、有了足够大的政策惯性和认可度,再加上如今的太子、未来的皇帝刘盈, 以及往后每一任丞相以及相府官员做靠背,少府官营粮米政策,便已然稳如泰山

    当然,在肉眼可见的将来,少府代民储粮的收益会越来越低,并最终彻底消失。

    这既是历史的惯性,也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是刘盈,乃至整个汉室中央所要达成的目标让每一个百姓,都具备为自家储存粮食的能力。

    但等到了整个关中,乃至整个天下,都没有百姓需要少府代民储粮的那一天,即便失去了丞相以及相府的力挺,少府也足以凭借这几年的发育期,积攒下足以撑起粮米官营政策的实力。

    而到了那一天,积攒下无数粮米、钱币,以及各式军械、物资的庞然大物少府,就将成为刘盈屹立云巅,手握天下大权的坚实基础

    “那一天”

    “应该不会太远”

    面带崇敬的发出这声轻喃,刘盈的眉宇间,也悄然带上了一抹异样的自信。

    却也正是在此时, 阳城延语带自责的一语,在刘盈的头上泼下了一盆不大不小的冷水。

    “家上。”

    “还有一事,虽尚不算大,然臣以为,亦当使家上知晓”

    迟疑的道出此语,待刘盈温笑着一点头,就见阳城延又自顾自纠结一番,才面带迟疑的对刘盈一拱手。

    “幸蒙陛下卷拂,少府官营粮米、代民储粮等诸事,皆未出大谬。”

    “然去岁,少府于关中各地所设之粮仓、粮市,皆偶有小患,为臣所知”

    听闻阳城延此言,刘盈面上笑意只一滞,望向阳城延的目光中,也稍带上了些许

    肃杀之气

    “少府之言。”

    语调清冷的一语,刘盈便将身子陡然一正,眉头更是立时锁起。

    对于阳城延口中的小患,经过前世那几年皇帝生涯洗礼的刘盈,实在是太清楚不过了。

    “唉”

    “怎就”

    见刘盈这般架势,阳城延直在心中一阵叫苦不迭。

    但话都说出口,纵是再后悔,阳城延也只好暗自摇了摇头,将那意料之中的小患,摆在了刘盈面前。

    “其一者去岁,少府自关中粮商米贾之手,得储粮之仓无算;然少府官、吏本无多,又大半本有他职,各粮仓之督仓官、吏,实空缺甚大。”

    “无人可用之下,臣只得以少府本有之百石、二百石,而一人兼掌一县,乃至数县之仓。”

    “只如此一来,各仓不得督仓之官亲镇,仓中米粮,便多有受窃之虞”

    满是自责的说着,阳城延的眉头也是紧紧皱了起来,眉宇间,更是带上了一抹深深地无奈。

    “单去岁春四月至秋收,关中各仓存粮受窃之事,便有不下数百起;”

    “少府自关中粮商手中所得之米粮上万万石,更有数万石为贼、盗,乃至督仓之吏私取,而至今未能追回”

    听阳城延说到好几万石粮食被盗走时,刘盈紧锁的眉头,终于是稍疏散了些。

    早在决定推行少府官营粮米政策之时,刘盈对类似事件,就已经有所预料了

    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米的地方就有老鼠。

    就连后世,都难以完全杜绝国有物资被盗用;连如今的国库、少府,都不时发生窃鼠食人的闹剧,更何况是遍布在关中各地,还没有官员监督的粮仓呢

    在阳城延以少府人手不够作为铺垫时,刘盈心中,更是升起了一股极其不祥的预感。

    好在最终,从阳城延嘴中道出的数字不是十几万石、几十万石乃至上百万石。

    可即便如此,刘盈面上的恼怒,也是让阳城延一阵胆颤。

    要知道去年,关中粮食价格的最低点,那也是少府入场之后的二千钱每石

    几万石粮食失窃,单从价值来算,这就是上千万钱的损失

    按照汉室家产十万钱以上,便是中产之家,以及中产以上可为官的潜规则,这批丢失的粮食,足够撑起一百个家庭,从一无所有一跃而为中产之家

    换个角度来说少府过去半年时间的损失,就等同于一百个可以出官员的中产之家,一下就失去了所有资产

    想到这里,阳城延便认命般低下头去,满是自咎的等候起了刘盈的数落。

    在阳城延看来,如此巨大的损失,已经足以让自己因官营粮米一事获得的政治威望尽数消散,甚至还会召来灾祸。

    但稍有些出乎阳城延意料的是,听到自己这番话之后的刘盈,却并没有立刻流露出破口大骂的架势,只阴沉着脸一昂头,示意自己继续。

    见此,阳城延也只好重新抬起头,继续道“除米粮受窃,少府去岁于关中各处所设之粮市,亦偶有差池。”

    “凡去岁,关中各地粮市市令擅权,私加价而货米与民牟利者,便得十数人。”

    “更有私降价而货粮与亲、故,乃至私留货粮所得之钱,谎报受窃受潮溃烂,而得私利者。”

    “近数日,臣更偶有所闻远长安之地方郡、县,更有平价货粮与商贾,以谋私利之事”

    听到这里,刘盈面上阴沉,只顿时为一阵怪异的笑容所取代。

    母庸置疑西汉官员在以公谋私上点出的技能点,实在是令刘盈有些大开眼界。

    听听阳城延说了什么

    自己加价卖粮、低价卖给亲友,倒也就罢了

    甚至就连上千年以后,才被华夏官僚发明的火耗,都因为刘盈推出粮米官营,而提前出现在了西元前的华夏大地

    至于以正常价格卖粮给商人,从而获取利益,那就更不用提了,就连刘盈,都恨不能为这样的人竖起大拇指,喊上一句聪明

    早在将自己受刺之事归咎到粮商头上,并以此为粮米官营开路之时,刘盈就已经做出了规定凡是商人从少府买粮,就必须以两倍的价格购买

    这无关乎个人情感,而是因为仇视、敌视商人,本就是汉室的政治正确。

    与此同时,也是刘盈想要将我因为粮价的事遇刺的戏唱的更真一些,顺便敲打敲打商人群体。

    在当时,刘盈也曾考虑过会不会有百姓以正常价格买回粮食,再加价卖给商人牟利。

    但最终,刘盈还是没有把这个可能性太放在心上。

    至于其原因,也不难理解。

    首先,当今天下最仇视商人的群体,就是百姓

    让百姓为了钱,就把平价买来的粮食卖给自己痛恨、天下鄙夷的商人,本就有些不大可能。

    再有,便是即便卖了,对刘盈、对汉室而言,也完全可以接受。

    盖因为自打当今刘邦先入咸阳那一天起,关中百姓,就是刘汉社稷最坚实的基本盘

    百姓能从商人手里赚钱,那就算朝堂亏一点,也绝对是好事。

    按照如今汉室对官员的监察力度、能力,就算国家直接给百姓发钱,恐怕都发不到百姓自己手上

    能让百姓多个获利的途径,也不能算是坏事。

    但刘盈千算万算,就是没算到这个刻意留的口子,竟然让官僚先发现了。

    粮价二千钱,商人要花四千钱才能买到,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只要有人能以三千五百钱,乃至三千八百钱每石的价格卖粮,商人们就能抢破头

    而去年的关中,能以二千钱的价格从少府粮市买到粮食的,显然并不只有寻常百姓。

    “聪明人呐”

    “以高于二千、低于四千的价格,给商人无限量粮食,转过头,又只需要上报粮食是百姓平价买走”

    “无本买卖,一本万利啊”

    阴恻恻的笑着,刘盈终还是苦笑着摇了摇头,又稍叹了口气。

    反贪反腐,本就是人类社会的千古难题。

    尤其是在通讯落后的汉室,别说杜绝贪腐了,恐怕就连惩治抓到的贪官污吏,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这件事,刘盈前世就想的很清楚了。

    尽人事,听天命。

    尽量增加监管力度,争取类似事件发生的概率降低。

    想到这里,刘盈终是敛回面上的讥笑,满是严肃的抬起头。

    “后日朝议,孤会奏请父皇自今岁开春时起,少府于关中各处所设之粮市、粮仓,皆遣御史监之。”

    “除遣御史以监粮市、粮仓,卿也可于少府卿曹共讨,另寻益法。”

    语调沉稳的道出这番话,刘盈稍一沉思,便又问道“去岁窃米之贼、盗,及擅权之仓吏、市令,今何在”

    就见阳城延只赶忙一拱手“窃米之贼、盗,多逃之夭夭,官、吏亦有遁逃者;”

    “因窃米而为地方所捕之贼人十数,皆为地方罪之以盗,当于各地方监押。”

    “皆官、吏,则多尚于廷尉牢狱,以待审讯。”

    听闻此言,刘盈只稍一点头,便从座位上站起身。

    “还劳少府亲往相府,请酂侯行文关中各郡县凡因窃少府粮仓米而受捕者,皆押解至廷尉牢狱。”

    面色严肃的做下交代,待阳城延躬身领命,刘盈便将面前的竹简移开,再从一旁取过一卷空白竹简,开始奋笔起书起来。

    不片刻的功夫,刘盈便将上半身重新挺直,又对着竹简上未干的字迹吹了几口气,才将竹简推到了阳城延面前。

    “此,乃孤所拟之仓律。”

    “少府可先观之,再于少府官、吏共伤,以查漏补缺。”

    “待此律成,孤便以此律奏请父皇,入以为汉律。”

    听闻刘盈此言,阳城延纵是本就坐直了身,也是赶忙将身姿又一挺,眉宇间,也尽带上了郑重之色。

    刘盈这架势,分明是要着律

    而且是于如今汉律中的户律贼律赋律平齐的一篇完整,且具有特定指向事务的新律

    如果此事最终得以成行,那按照往常的惯例,单是刘盈刚才道出的查漏补缺四字,就足以让阳城延,在这个新律上得到副署

    副署一个新律,虽比不上如今的丞相萧何独自编撰整个汉律的功绩,却也足够让阳城延喜出望外了。

    别说是如今的汉室了,就是过去数百年、往后数百年,有几个做臣子的,能有比肩萧何的功绩

    更何况阳城延,还只是个工匠出身,至今都因位列九卿,而稍有些坐卧不安的元勋而已

    将激动地情绪稍按捺下去,阳城延便低下头,满带着庄严,查看起了竹简上的仓律草桉。

    而当这份草桉的第一条引入眼帘,阳城延面上的庄严之色,便被一抹若有似无的胆战所取代。

    “凡内帑、国库,即朝堂有司、地方郡县储粮之仓,又少府代民储粮之仓,皆谓之曰官仓;”

    “民窃官仓米者,黥”

    “吏窃官仓米者,死”

    “官窃官仓米者”

    “z”

    “族”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