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洪武大明:吾儿怎么还不造反 > 正文 第一百八十二章 胡惟庸案拉开序幕
    朱元璋走的那一天,胡惟庸舍不得的嘴巴都合不拢了。

    李善长已经归隐,刘伯温又称病不出来,其余的将军们,徐达不管朝政,蓝玉等人又都是胡惟庸的好友。

    这胡惟庸在整个官场上,可以说是只手遮天了, 毕竟皇帝和太子都不在应天府,这官场可不就是他胡惟庸说了算了。

    就连早朝的时候,那些百官们在大殿之上等候着的,也不再是皇帝,而是他这个胡惟庸胡丞相了。

    就见到百官们站在殿堂之中,胡惟庸来的最迟, 从殿外大踏步的走进来,脚底下踩着的, 还是皇帝才能走的红地毯。

    边上的那些官员们都看蒙了,但都不敢说什么,一个个躬着身体。

    而余下那些愤恨不已的官员,则是拂袖哼了一声。

    胡惟庸倒是一脸如常的表情,走到了最前面,随后转过身对着百官们说道

    “诸位臣工们,本相已经把你们的折子都看完了,今日就选几个出来说说。”

    这话说的,可不就跟朱元璋皇帝平日里说的没什么差别吗

    而这胡惟庸说完之后,下面的臣工们,你望望我,我望望你的,一时之间也没人出来说话。

    这胡惟庸又转过身,竟然直直地朝着皇帝的座位走了过去。

    那些官员们看着人都傻了,好在胡惟庸并没有直接坐在皇帝的座位上。

    若是如此的话,即便是跟随着胡惟庸的那些官员们,也不敢再继续跟着胡惟庸了,这可是造反的大罪啊

    胡惟庸只是往上走了几个台阶, 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之后转过身,背着手说道

    “好了,接下来咱们就开始讨论吧”

    这些臣工们也是松了一口气,随后纷纷开始和胡惟庸讨论了起来。

    而这些文人们讨论着政务的时候,却不知道边上的侍卫太监们已经是一个个的将他们盯得死死的。

    这应天府之中,胡惟庸已经掌控官场,呼风唤雨,享受着权利带来的无上荣耀。

    曾经的李善长也好,徐达也罢,什么人能够有自己这样的厉害呢

    胡惟庸沾沾自喜,并且还自以为这样的日子将会持续一两个月的时间。

    只是,胡惟庸在应天府享受着权利带来的快感的时候。

    朱元璋此时正带着辽王朱启,燕王朱棣,还有太子朱标,三个儿子在应天府外面不远的凤阳县等着呢。

    他们自然不是在凤阳祭祖来的,反倒像是来凤阳暂时休假,反正朱启每日累是没啥事情干的,早上起来就到朱元璋那边请个安。

    然后就跟着太子朱标一起学习,其实说是学习,也就是偷懒摸鱼。

    朱启那是多咸鱼的人啊, 这能让我学四书五经是不可能的呀。

    他每次到了书房的时候,就说自己头疼,反正刚穿越过来的时候,身体就不好。

    这个时候身体旧疾复发,也不是没可能的事情啊。

    而太子朱标对于弟弟们也都是非常纵容和保护的,见到朱启身体不适,自然不会强迫他在书房里学习。

    所以朱启每次都是到朱元璋那边打过招呼,然后再到太子朱标那边打过招呼,接下来就是自由活动的时间了。

    不过,朱启在自由活动的时候,也并不是对应天府发生的事情全然不顾,毕竟他是锦衣卫的头目,这锦衣卫涉及来的情报也要在朱启这边过一遍。

    锦衣卫们最近也没有什么其他特殊的事情,就是在应天府看那些官员们丑态百出的模样。

    胡惟庸作威作福,还有那些官员们在胡惟庸的身后巴结他们的样子。

    想要一个人毁灭,那就把他捧得高高的,让他先疯狂。

    眼看他起高楼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差不多说的就是胡惟庸吧。

    但朱启私底下想了想,胡惟庸会像今天这样如此放肆,自然是有他个人的性格原因,但更多的还是朱元璋想要看到的结果。

    在胡惟庸看来,朱元璋这个皇帝,或许是离不开他这个千古一相胡丞相的帮助和辅佐。

    但朱元璋的能力,自古以来所有的帝王之中都是数一数二的。

    可以说一句很明白的话,就算没有丞相的辅佐,朱元璋一个人也能够把政务处理的井井有条。

    而事实也确实证明了朱元璋为后世子孙奠定的繁荣昌盛的盛世基础,并不比任何一个开国之君来的要差。

    而朱元璋之所以容忍胡惟庸这么多年来收揽权利,而且现在还干脆把权利都放给胡惟庸,就是想要看看胡惟庸到底能够到什么样的程度。

    其背后的目的核心,便是直指建立了上千年之久的宰相制度。

    皇帝坐国,宰相治国。

    这从春秋战国以来,便实行制的制度,到了朱元璋这里,可是不能够继续容忍的。

    尤其是看到那些地方送上来的奏折奏章,居然还先要给丞相过目筛选,之后才会送到自己这个皇帝眼前。

    朱元璋怎么可能忍受得了呢

    而想要废除宰相制度,也不是自己这个皇帝一句话就能办成的事情,必须要有一个合适的理由。

    这样才能减少旁人反对的意见,也同样让那些想要反对的人,知道自己这个当皇帝的人已经是下了决心,要废除宰相制度了。

    所以说这根本就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对抗,而胡惟庸仅仅是成为了朱元璋达成目的的一个踏脚石罢了。

    实际上,不仅仅是胡惟庸,包括之前的杨宪,还有李善长,刘伯温等等,这些纵横天下的名士们。

    在朱元璋的眼中,都是自己操纵的棋子。

    以天下为棋盘,以能人异士为棋子。

    这就是皇帝

    朱启越是明白,朱元璋正在干的事情,心里面就对于政治朝堂这种事情,越是敬而远之。

    反正自己这个一心想着咸鱼日子的小王爷,没事搞点对国家有贡献的小玩意就好了。

    对于这些东西,那根本就玩不过来的,这朝堂上个个都是老奸巨滑,但是在朱元璋的手上不一样,还是要栽秧。

    你说跟朱元璋面前玩政治权力之争,那真的就是找死啊

    好在他也没有野心,更没有想过要夺嫡之类的想法。

    虽然已经猜到朱元璋想要干什么了,但是朱棣每次到朱启这边来,愁眉苦脸的询问,为何还不去辽东和燕云就藩的时候,朱启也都是摆摆手,表示自己并不清楚。

    这朱元璋摆明了没想让自己和朱棣两兄弟这么早去就藩的意思呀。

    谷錺

    之所以说让自己去就藩,是为了麻痹胡惟庸,让他觉得皇帝很听他的话,对他的意见都会采纳。

    最主要的还是为了让胡惟庸一个人掌权之后,看看这朝堂上到底哪些人是跟着胡惟庸的,哪些人是保持中立,哪些人是反对胡惟庸的

    那些跟着胡惟庸的人,自然不用多说,他们的下场显而易见了。

    胡惟庸一案被称为洪武四大案之一,前后历经十年之久,总共杀了三四万余人。

    可想而知,因为胡惟庸而被牵扯的官员的数目该有多少

    就连洪武四大案之后的蓝玉案,也是胡惟庸这个案件后续的发展。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风平浪静的过去,只是这风平浪静之下,已经是波涛汹涌了。

    锦衣卫们在不断地收集着证据,而这胡惟庸直接贪污的罪证自然是没有的。

    但跟随他之后的那些狐朋狗友们,想要多么干净,确是不太现实的。

    这人只要有了权利,难免会利用手中的权力为非作歹。

    要不然这贪官污吏为什么像雨后春笋一样,一茬一茬的冒出来呢。

    即便朱元璋把他们剥皮抽筋做成草人,挂在官府衙门,他们每天路过都能看到那些贪官的下场,但每每到了自己的时候,别人送上来银两,他们还是照收不误。

    这都是人的天性,只要有100的利润,就能够冒着生命危险去干一件事情。

    更不用说贪官污吏,他们的利润何止是100,那根本就是空手套白狼,想要多少钱就有多少钱。

    这胡惟庸纵然是能够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利,而尽量洁身自好,但他想要要求底下人也这么做,那就非常的困难了。

    而根据锦衣卫们多看到的,这胡惟庸虽然手上很干净,但平日里彰显自己权利的事情,可没少干,甚至触碰底线的事情,也不是一件两件。

    所说自然不是吃拿卡要或者类似贪污的事情,而是胡惟庸在皇帝不在应天府的时候,擅自使用皇帝的御书房。

    又或者是在早朝的时候,走上皇帝才能够上的台阶,或者经常和那些武将们一起喝酒商谈国事,甚至还会唉声叹气,觉得皇帝给武家母的待遇太低了,等等之类的拉拢人心的手段。

    这已经不是怀疑有罪了,而一个大臣这样做,那根本就是80坐定了,想要造反的心。

    胡惟庸到底有没有造反的心历史上种种证据表明,多少是有一点点的只是他并没有那个胆子。

    拉拢武将也并非是要拉拢他们来造反,因为这胡惟庸安慰完了武将们之后,还说了一句话

    “这都是刘伯温那个老贼怂恿的啊”

    这分明就是想借刀杀人啊,知道辽王殿下保着刘伯温不好动手,就让这些武将们来对刘伯温动手了。

    说不得,等皇帝回来之后这些武将们要在皇帝面前闹一阵子,

    可能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坐稳丞相之位,成为像商鞅,萧何,王安石那样的千古明相,流芳百世。

    而胡惟庸有没有这个能力暂且不说,但他的心态和政治权谋,显然不够像商鞅,萧何或者王安石那样。

    而那些锦衣卫么收集了大量的罪证之后,朱元璋也不气,也不恼,就将手上的这些罪证一一收了起来。

    而到了洪武十一年年的三月,才刚刚离开应天府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朱元璋便已经将手头上的证据收集的差不多了。

    于是在一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就带着朱标和朱启,朱棣等兄弟一起返回了应天府。

    而此时的胡惟庸,还在皇帝才能使用的御书房里,看着手里的奏章。

    虽然穿着一身官袍,但那神态和动作显然和皇帝没什么两样。

    不仅如此,他召集别的官员议事的时候,也不会在官署衙门里面直接讨论,而是让那些官员们到御书房来找自己。

    胡惟庸的虚荣心可以说是牢牢地被满足了一把,不过当听到皇帝从外面回来的时候,胡惟庸也是陡然吓了一跳。

    他没有想到,朱元璋居然这么快就回来了,印象里去辽东怎么可能只要半个月的时间呢

    这胡惟庸转念一想,陡然就好像被晴天霹雳了一样,整个人都发软了下来。

    皇帝如此反常的归来,难道是有什么事情发生吗

    而这个事情,莫非是冲着自己来的。

    胡惟庸第一个想到的是,会不会有官员在私下里秘密给朱元璋递了信封,又来弹劾自己了。

    他倒是没有在自己这边反思过任何的问题,而朱元璋带着人走到御书房的时候。

    胡惟庸此时已经站在门的边上了,朱元璋倒是没有着急进去,而是站在门外看着胡惟庸问道

    “我离开的这段时间,胡相真是辛苦了呀,不知道,我这御书房还是否和胡相的口味”

    胡惟庸听了这句话之后,才突然想起,这皇帝若是知道自己在御书房办过公,恐怕不会高兴的。

    赶忙就开始诉起苦来,无非就是每天都要被说各地送来的奏章,而官署里面人多口杂。

    所以才在这御书房,自己借用了来批阅奏章,但每每进去都是跪在地上,用一张矮桌子来办公。

    如果不是朱元璋提前早就已经调查好了,而宫里面的那些眼线们,每天都在汇报胡惟庸的事情。

    朱元璋还差点就信了胡惟庸的鬼话了。

    胡惟庸这边一番哭诉完了之后,朱元璋也是一脸心疼的说到

    “那你辛苦了呀,赶紧坐到椅子上休息休息。”

    朱元璋说完,就拉着胡惟庸走进了御书房,而胡惟庸也是一脸受宠若惊的样子。

    不过,随后看到朱元璋拉着自己,竟然自己在御书房的主桌旁边坐下,那真的是受宠若惊了,这一般都是皇帝坐的位置。

    朱元璋一边拍着胡惟庸的肩膀,一边说道

    “胡相啊,这位置做得还开心吗”

    开心那不是肯定的吗。

    只是这胡惟庸已经是如坐针毡。

    “皇帝陛下,御赐的座位自然是舒服开心的。”

    朱元璋冷笑一声,随后说道

    “你觉得舒服开心,那这座位就给你带去锦衣卫诏狱的时候用吧”

    这番话说完,胡惟庸一愣,但身后的锦衣卫们已经走了上来。

    任凭胡惟庸在那边大喊大叫的求饶喊冤,锦衣卫们动作也没有丝毫的停顿,而且为了防止朱元璋听到什么难听的话,还把胡惟庸的嘴巴给堵了起来。

    继空印案后,震惊明朝官场的胡惟庸案,也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