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大明世祖 > 正文 第七十四章两广总督
    “瞎了你的狗眼。”

    俗话说得好,皇帝不急太监急,一旁的刘阿福立马就横眉怒目“钱,咱少爷有的是。”

    说着,他就从怀中掏出了一叠银票了。

    “这些钱,能够教你整个书肆都买下。”

    “好了。”朱谊汐制止了其聒噪,他对着惊诧的几个读书人也拱了拱手,保留下体面。

    横眼瞥了一眼刘阿福,后者立马畏畏缩缩起来。

    这不是大水冲了龙王庙

    “您尽管看,您看着”

    伙计缩了缩脖子,知晓是个大人物,立马恭敬异常。

    对此,朱谊汐倒是摆摆手,继续看将起来。

    除了物理小识外,其余吸引眼球的,莫过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文集了。

    虽然明朝几次禁水浒,西游,但却没用,越禁越流行,甚至官场上也习以为常,以至于形成了俗语。

    科举的盛行,让通俗文化越来越流行,市井小民们不爱诗词歌赋,而喜小说。

    在大明朝,流行志怪鬼神,史书演义,现实通俗三种小说,其中鬼神就是如西游记,东游记,南游记,北游记等。

    而史书演义则是杨家将,狄青传,皇明英烈传,隋唐演义;通俗现实,则是金瓶梅、冯世龙的三言等。

    而小说的鼎盛时期,莫过于嘉靖、万历年间,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市井文化盛行的结果。

    但这是表因。

    朱谊汐抚摸着书籍,搓了搓,心思百转。

    而细究小说盛行之根本,还是生产力的发展。

    明朝被誉为封建巅峰时代,并不是虚假的,其丝绸业、陶瓷业、冶铁业等,远迈唐宋,抵达了手工业的巅峰。

    例如造纸业,宋时一张纸普通的要七八文,最差的也得三四文,而到了明朝,其价格直接被打下,一张纸均价在03文左右。

    哪怕是官府御用的公文纸,一张也不过08文,是宋时十倍之差。

    竹纸在明时,成为主流,麻纸退出历史舞台。

    宣纸,就是在明朝大成。

    像是孟子一书,三万六千来字,十四卷。

    在唐太宗时,为鼓励读书,官方请人抄写,仅是抄写一卷就要一千文,十四卷不计算纸张,光是工本费就是一万四千文。

    宋时,一卷低至一百文,孟子十四卷,合计要一千四百文。

    到了明朝,万历、天启末,苏州金闾书坊舒冲甫刊印封神演义,共20册,带50副插图,约70万字,每部纹银只要二两。

    而带朱熹注释的四书章句集注,大概12两银子一套。

    宋朝的一本孟子能买一套明时带注解的四书五经,何其夸张。

    在这种情况下,天底下的读书人何其多也,文官势力怎能不盛

    “薛平贵与王宝钏”

    拿起这本书,朱谊汐一愣“难道这故事就是在此时就流行了”

    “客官,最近京里大大小小几十作戏楼,都在排唱着这戏呢,从去年热闹到现在,别提多火热了。”

    伙计感慨道“大家伙都痛骂薛平贵,爱怜王宝钏,连带着咱们书肆中的话本也卖将起来,大家伙都爱看。”

    “不是有戏楼看吗”

    “这戏足有十三场折呢,闹窑降马,花园赠金、三击掌、误卯三打、彩楼配、别窑投军、鸿雁修书、母女会、赴三关、算军粮、银空山、大登殿”

    伙计如数家珍,回味无穷道“这一通下来,哪怕最便宜的站坐,也得几毫钱了,划不来的。”

    “您想,有时候错过了一场,或者忘了前遭的,不得买本书回味一番”

    “那倒是。”

    朱谊汐恍然。

    这就像后世的电视剧改编成功了,就能带火原书一样,形成了联动。

    他会心一笑,莫名想起了前世,这本书倒是好啊

    伸手将书拿起,随意地翻阅了了下,他就直接扔给了刘阿福,继续在书廊中徘回。

    寻觅了一番,金瓶梅倒是有几本,但有插图的精品则影子都看不到。

    他不禁摇摇头,果然是思想松弛,这种书正大光明的销售,根本就没人管。

    朱谊汐有心想设个机构管束一番,但旋即又作罢。

    这玩意,一管就死。

    到时候出版业萧条,可就不知道砸了多少人的饭碗了。

    寻觅了一圈,过去了两刻钟。

    “可惜,红楼梦这玩意再也见不到咯”

    摇了摇头,朱谊汐离开了书肆,踏步将跨过门槛。

    忽然,街道上行人匆匆,交头接耳。

    打探一番,刘阿福才道“爷,是会试放场了。”

    “终于结束了。”

    朱谊汐叹道。

    三日一场,连考九天,对于读书人来说是极其折磨的。

    待在小小的方块屋中,精神和体力遭受极限。

    但朱谊汐想要改变时,朝廷的文官们纷纷反对。

    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等,数不胜数。

    但在朱谊汐看来,这群人纯粹是自己吃苦了,不想让后来者好过。

    他转念一想,这种艰难某种意义来说也是在筛选那些体力孱弱的人,毕竟是选官,而不是选文学家。

    所以,皇帝只是修缮扩建了贡院,如茅舍,雨舍等场外因素,都被排除,尽量让其一致。

    上了马车,虽然皇帝没说什么,但刘阿福还是贴着贡院走了一圈。

    掀开窗帘一角,朱谊汐就见到一圈脸色苍白,脱力难行的举人,在仆从的搀扶下缓缓而行。

    “多亏了我这个仁君啊,把时间改到了四月,不然在二月初,料峭春寒,足以让他们大病一场,呜呼哀哉咯”

    感慨了一句,朱谊汐放下了帘子,马车很识趣地加快了速度,抵达了京城。

    这般贴心的宦官,谁不想要

    迎着黄昏的余晖,工部右侍郎于成龙登上了马车,缓了口气。

    凭借着那条泄洪渠,他成了绥远的归化知府,再之后,连续三年考成凭优,升任河北布政使司左参政从三品。

    再之后,考评为优,在去年顺利升迁至工部右侍郎正三品。

    一路上极为顺畅,看上去朝中有人。

    但实际上,只要官品达到四品,官员的升迁基本不被吏部掌控,在内阁和皇帝心中。

    尤其是圣恩宠卷,不得有丝毫之差。

    四品以上的官,才是真正的国之重臣。

    为何

    因为他们随时都可以被皇帝拔擢入阁,成为人人羡慕的阁老。

    所以,四品以上根本就没有升迁路径,要么内阁有人,要么皇帝圣卷。

    “我呢皇上恩宠吗”

    他放下耳朵上的眼镜,揉了揉眼睛,叹了口气。

    工部这些年来从不消停,主抓两件事官道和河堤沟渠。

    其中,官道最重,每年同时数十万块,已经从北京修到了甘肃,料想过两年能修到了乌鲁木齐。

    左侍郎亲自来抓。

    而作为右侍郎,他只能负责河堤沟渠,黄河,辽河,淮河,珠江,汉江。乃至于高昌府吐鲁番提出的坎儿井方案,他都要监督审查。

    桉牍劳形。

    他有时候真想去地方,执政一方,惠及百姓。

    至于如阁,他身上没有进士和庶吉士头衔,希望极其渺茫,阻力也是相当大。

    “外面怎么那么吵闹”于成龙忽然道。

    “回老爷,是贡院放场了。”

    马夫随口道。

    “真好啊”于成龙面露羡色。

    或许他爬上了许多进士都难以企及的位置,但他一生只能是同进士,而且还是皇帝赐予的,不是正经考上的。

    在他心里,某种自卑的情绪一直在。

    路边的举子们,见到故意迁就且走远的马车,一时间有些好奇。

    “这马车准时不错”

    “甚好,不知道是哪家显贵”

    旋即,又一架略显寒酸的马车路过,没有引起举子的关注。

    但又一人,则投入了些许目光。

    “张兄,可是遇到什么熟人”

    一旁的举子问道。

    张英脸色略白,但声音依旧有力“看样子,好像是工部右侍郎于公的马车。”

    “听闻其一向简朴,马车在官场中也是颇为寒酸,看样子还真是。”

    同乡举人们纷纷说将起来。

    对于安徽、江苏两省百姓来说,泄洪沟将淮河水引到了长江,惠及淮河两岸,于成龙是值得他们一生铭记的。

    张英所在的安庆府虽然位于安徽西南,但依旧深受影响,对于成龙颇为仰慕。

    入京时,两省举子特意拜访其府邸,以示尊重。

    “好了,还是回去吧”

    张英苦笑道“这九天,真是让人折腾够了,我要回去睡他个三天三夜。”

    “哈哈哈”

    众人纷纷笑之,然后被搀扶着上了马车,回到客栈,或者会馆。

    张英乃安徽安庆府桐城人氏,家中世代都有官场中人,乃是一等一的大族,钱粮不缺。

    故而在京时,为了避免打扰,他索性就租赁了个小院子,主仆几人安心读书,不受各种宴会、文会打扰。

    名声这东西,他看得明白,只要入得二甲,其不请自来。

    “公子,这鲸油蜡烛真禁烧,而且也没怪味道,还有些香味呢”

    至家中,天已经微黑。

    书童点起了蜡烛,感叹道。

    “那是里面放了香料。”

    张英从容地吃着饭,几次落榜让他经验丰富,绝不能暴饮暴食,只能和着小米粥调和胃。

    “不过,这蜡烛确实白。”

    粗长且浑白色的蜡烛,婴儿手臂粗细,只要三十文,省点用能点两三天。

    这在南方,是很少见到的。

    “这玩意,今个竟也没用上。”

    打开书箱,卷成一捆的黑色皮袍也被拿出来,紧绷绷的,一看就是很防水。

    “少爷,这是鲸鱼皮做的”书童道“这鱼该有多大啊,皮都能当被子了。”

    “听说比船还大。”

    张英舒展了下腰肢,感慨道“本来以为会被分个雨号,这个皮袍就能派上用场,不曾想号房倒是齐整。”

    “就连臭号也无了,变化太大。”

    “这便好,少爷必定能高中。”书童自然知道臭号,雨号的意思,这可是影响考场发挥的,如今都没了,真切是大喜事。

    “哪有那么容易”

    张英叹了口气,摇头不言。

    其实考中了进士,本来可以巴结提携的考官,也不过是一群将要致仕的老人,根本就算不得靠山。

    日后的观政和下放,又该如何呢

    想到这些,他就不免头疼。

    双脚泡入木盆,热水一瞬间席卷,浑身一松,眼皮就不自觉地沉重许多,根本就无法抬起。

    “呼呼呼”

    将熟睡的少爷放置在床榻上,书童则摇头晃脑起来

    “戏本里唱的书童穿针引线见红颜,可惜我这少爷早就成婚,为人也着实冷静,不似常人”

    翌日,整个京城的酒楼人满为患,到处都是喝醉的举子。

    直到放榜前,这些举子们就轮流举行宴席,吃喝无算。

    谁要是高中了,这些账都算在其头上。

    故而,许多进士还未当官,就已经背了一身债。

    这等陋习,张英是看不惯的,但谨小慎微的他并没有反对,随波逐流才是常态。

    毕竟能用钱来沟通一群举子,也算是值得的。

    “于侍郎,陛下有召。”

    这天,于成龙继续忙活着河堤事,内廷的宦官突然前来,让整个工部热闹了。

    宦官打量着于成龙干瘦的身躯,目光中带着审视。

    官吏们则满脸羡慕,能得到皇帝的召见,不管怎么说都是一件幸事。

    于成龙放下文卷,紧随其后。

    旋即就见到了在修剪枝叶的皇帝。

    不是说皇帝喜欢钓鱼吗怎么又爱剪枝了

    心里头带着疑惑,他脚步却不慢“臣,工部右侍郎于成龙,叩见陛下。”

    “起来吧”

    皇帝放下手中的大剪刀,屁股坐在竹椅上,斜撇了其面容,倒是一如既往的清瘦干净,满脸精神。

    他也没废话,直接道“自景泰以来,广西的垌、瑶民乱就不停歇,虽经百般教化,但到底是泯顽不灵。”

    “土司在云、贵渐渐消散,广西自然不能例外,所以朕将重设两广总督,节制两省兵马。”

    “卿家可有信心”

    广西,民乱,两广总督。

    这三个词汇在其心中荡漾。

    于成龙咬了咬牙“老臣绝不辜负陛下隆恩。”

    “好”皇帝高兴道“两广朕就交给你了。”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