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大明世祖 > 正文 第五十章 开发
    第1070章开发

    东北三地,如今愈发的重要了。

    在之前,辽东省不过两百万众,十几年过去,经过持续不断的移民,包括不限制建设兵团,流放,招屯等,终于在如今增至四百万。

    虽然只有些人口大省一半的人口,但却足以开垦这片肥沃的土地。

    据估计,辽东全省共计有大小庄园两千来座,土地竟然开拓了五十万顷,也就是五千万亩。

    要知道在山东,土地也不过八十万顷,可以预料到,只要人口继续增长,土地面积将会不断地扩大。

    除去那些大小庄园,普通的百姓人均拥有三十亩地土地,在南方也算是个小地主了。

    而要知道,在山东人均只有四亩左右。

    在封建社会,自耕农就相当于中产阶级,他们无法欺瞒朝廷,缴纳赋税,服徭役,比那些士绅听话多了。

    也是如此,辽东社会稳定,土地矛盾得到缓和,从而生产力大增。

    尤其是粮食,虽然是一年一收,但辽东每年输送到京城的粮食达到了三百万石。

    这几乎是终结了从元朝开始长达四百年南粮北运历史。

    辽东的粮食丰收,也是促进了吉林、黑龙江二地开垦。

    “开发东北,将是朝廷未来百年来的国策。”

    朱谊汐轻声道,话语中满是期待。

    “陛下,东北可是一年一收”刘湘客犹豫半晌,实在见不得这几个君臣聊天,一点参与感都没有。

    “但产量高。”

    朱谊汐不以为意,随口道“产量高,地方当,能够迁移几千万人,与陕北那般干旱千里,东北这点苦寒又算什么”

    说着,他又指着那拖拉机“这玩意儿造出来,就是为了开垦东北那荒山野岭的,什么草根,片刻就能撅了。”

    虽然目前南方人口多于北方,但南方对于人口的承载能力,远大于北方。

    山林,湖泊,河流,实在不行就出海捕鱼,下南洋,总能寻摸到一条活路。

    但北方呢中原山地很少,西边还不如本地呢,北方是草原,更是没法提。

    所以,历史上就有闯关东,走西口,不得不进行人口外溢。

    见几人听得认真,朱谊汐继续灌输自己的想法“天下的土地是有限的,而人的滋生是无限的,之所以前明户籍上一直是六千万,不过是地方懒政罢了。”

    “这些人丁,土地不够,工、商不行,其就成了闲散之人,在城内是青皮流氓,在乡下则是闲汉强人。”

    “宛若大雨后的长江,波涛汹涌,迫切的要找个倾泻口,才能安稳下来。”

    “而安西和东北,则是我选的地方。”

    “陕西,甘肃可去安西,河北,山东可去东北,长此以往,这个所谓的盛世,最起码能维持个百来年。”

    朱谊汐声音低沉中又带着一丝感情,又颇有几分壮怀激烈之感。

    几人听得认真。

    他们明白,这是皇帝向他们灌输执政纲领。

    或者说,大明在绍武二十年间的开拓即将结束,将会全面转入到寻常的民政中,东北与安西的大开发,就是他们的任务。

    旋即,皇帝又将目光对准了严起恒“你是从都察院出来的,自然明白吏治腐败的破坏性,国朝稳固二十载,虽然时常清扫,但那些犄角旮旯的蛀虫还是不少。”

    “京察,可得注意了。”

    “是”严起恒忙应下。

    几个阁老这才恍然,原来这位入阁就是为了重视吏治。

    从东北说到安西,然后又说到南疆的和平教,对于宗教,内阁上下一向是选择安抚。

    “南疆自成一体,虽说分散在各大绿洲,但和平教势力不减,最忌讳的就是其外来。”

    作为首辅,堵胤锡高瞻远睹,一下子就看到了南疆的弊端

    圣裔。

    和平教是外来的,其天然就对阿拉伯地区的圣裔没有抵抗力,南边的莫卧儿,西边的阿富汗,波斯,都是如此。

    说着,堵胤锡就指出了方案“可让赵国,或者辽国,出兵南下,将巴达克王国拿下,彻底封闭南疆。”

    “由此,其就彻底成了孤岛,任人拿捏了。”

    朱谊汐对于这个方案倒是认可的,纯物理方案,简单直接。

    安西分为南疆,北疆,一个巡抚,两个布政使,南官北上,北官南下,这是朝廷的治理方案。

    就算如此,安西还是驻扎着两三万的边军,可谓是仔细。

    但要彻底的稳固南疆,守住边疆,就是最好的方法。

    在历史上,满清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其就往巴达克王国跑,可见这里的位置险要。

    同时,巴达克地区是帕米尔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干涉南亚地区的重要桥头堡。

    你不占了,人家就占了。

    想着其地区,朱谊汐笑了“可让赵国并边军去,若是弄的好,怕是还能封一国。”

    别看此时的波斯和莫卧儿帝国气吞万里,但用不了多久就是气势大减,国势衰微。

    到时候,巴达克,辽国,赵国,互为犄角,就足以镇住中亚地区了。

    外西北就成了一圈藩国的天下,对于稳定帝国西部边疆可是大为有利。

    这也是他的国防方针在边境线围上一圈藩国,有个良好的缓冲地。

    再不济,日后朝廷有了危机,也不能便宜别人不是

    这一场春耕表演,待到中午时就结束了,不过大明公报却呈现一张拖拉机的画像。

    全国许多人感到莫名其妙,但还是掀起了议论的热潮。

    吃木柴的铁牛,一刻钟犁出一亩地,怎么看都觉得其天书奇谭。

    蒲松龄来到吉林时,他以为自己将会来到一片蛮荒之地,但不曾想到,长春县这个地方除了冷了点,比寻常的内陆县好多了。

    一个县城,不到万人。

    余下的村镇,基本上是沿着官道而修,都是曾经的建设兵与其家属。

    所以每一村的治理,就像是军营那样,合理而又整齐,可谓是方便异常。

    纳税及时,同时还兼顾着民兵,护路工等职,可谓是一专多能。

    乘上马车,一队十余人的巡防营护送着,手中持有长弓,火枪,可谓是夸张。

    “这是在官道上,应该没有什么土匪吧”

    蒲松龄不解道。

    “老爷,这东北地广人稀,野兽比人还多,一不小心就中招了。”

    什长认真道“这刚开春,大雪融化,窝了一个冬天的熊瞎子肚子都瘪了,甭管是什么都想啃两口。”

    “咱们还是得小心一二。”

    果然,没走两步路,官道之上竟然碰到一只灰狼。

    其匍匐在地上,露出尖牙,一双眼眸极其凶狠。

    什长立马警惕起来,让所有人都围着马车,不准靠近路边。

    “这是怎么回事”

    虽然人多势众,但蒲松龄确实有些被吓到了。

    虽然他喜欢鬼故事,经常听猎人讲故事,但却畏惧这畜牲。

    “老爷,这狼是引子,专门吸引人过去的,如果所料不差的话,官道两旁指不定埋伏了多少狼呢”

    “鸣枪”什长一边解释,一边严正以待。

    嘭

    一声枪响,灰狼虽然没有被打中,但就被吓了一跳。

    然后道路两旁果然出现了一群埋伏的野狼,他们迫不及待地逃离这里。

    巨大的声响,足以吓退大部分的野兽。

    “大老爷,这畜牲就怕枪响,城外的野兽没有不怕的,不费丝毫功夫就能将其吓走。”

    “另外,这声音传的远,附近的那些民兵也能知晓情况,过来支援。”

    果然,片刻后,一队民兵就过来了,一个个长枪,弓箭,威风的紧。

    “十八里铺。”什长道“前面那个村庄就是了。”

    民兵们对于县太爷的到来倒是拘束了些,但却不怎么害怕。

    长时间的在东北这样的地方待着,人的胆子不知不觉就大了,毕竟经常持有武器与野兽搏斗。

    况且,在这样的地方,村里抱团群暖,县里的那些衙役们根本就不敢乱来。

    因为这群人真的是当过兵。

    蒲松龄丝毫不慌了,他下了马车,见到了眼前这座十八里铺。

    与寻常的村庄不同,这是一座堡垒。

    一圈围墙,足有一丈高,都是由木头做成,将整个村庄围起,组成了一座粗糙的小城池。

    过了这个木质围墙,然后就是许多小土墙,

    也可以说是绊马桩,完全限制了骑兵的发挥。

    里面那些房屋,则是由砖土制成,低矮,但又厚实,一座连着一座,看上去极为坚固。

    就算是没有相连的部分,别用许多石头堵着,可谓仔细。

    村长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他脸上几道刀疤,显露出与猛兽搏斗的英勇。

    “大老爷,咱们十八里铺有百户人家,壮丁一百八十人,擅长骑马的有三十人,弓箭手五十人”

    男人详细的介绍村里的武装力量,若是仔细来对比,甚至不比县城来的差。

    除了没有棉甲外,寻常皮甲都有一些。

    在武器方面,除了火枪,应有尽有。

    真是武德充沛啊

    蒲松龄感叹着“贵村这般,真的是不亚于一座县城。”

    村长笑着道“大老爷,咱们村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附近的野人,野兽,来自于一些鞑子们,也经常眼红咱们的粮食,想过来打秋风。”

    “咱们可不能惯着他们。”

    他知晓这位蒲知县是新来不久,随口解释道“咱们村子本来就军属落户,平日里就是靠军法治村,像我们这样的有很多”

    蒲松龄笑着摇摇头“这是应有之理。”

    “在这般的蛮荒之地,就是没有这样的武器,普通人怕是一日都难活。”

    当然,让蒲松龄满意的是,这些村庄都会按时缴纳赋税,县仓不缺钱,自然而然就舒服了。

    这次他巡视整个县,就是为了了解长春县的虚实。

    “土地有多少”

    “约莫三千亩。”村长心中叹了口气“咱们一户耕三十亩,再多就耕不动了,原本有一百亩的。”

    “缺什么”

    “缺牛,缺铁,也缺人。”男人如实道

    “这里的地肥的很,但就是不好种,需要人力,畜牲来耕,开荒也不容易,那树比人的腰还要粗”

    一通抱怨,蒲松龄笑道“牛的话我还能想想办法,毕竟草原上那些蒙古人喜欢养牛,至于铁器”

    蒲松龄就感觉棘手了。

    因为整个吉林的铁,都是从辽东输送来的,本地根本就没有铁场,贵,且稀少。

    至于猪,羊等牲畜,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羊圈一个比一个大。

    甚至,还有看到村子里有十几匹马。

    若是在内地,一匹马十块不止,而在吉林,十来块就能买到。

    蒙古人贸易,双方都得利。

    而且这就是地广人稀的好处,草料到处都是,甚至可以种一些牧草,专门饲养马。

    他心中算了一笔账,整个长春县有村落二十八座,那就是两千八百户,足够拉出五千人出来。

    一旦碰到什么打仗,长春县就能独立作战,甚至可以反杀去。

    毕竟无论是骑兵还是弓兵,都是不缺的。

    巡查着,忽然,蒲松龄见到了一个木坊。

    他鼻子嗅了嗅,莫名的竟然感觉到了一丝甜味。

    “这是”

    村长想隐瞒,但又觉得不算什么“这是甜菜。”

    “朝廷前几年宣扬的,鼓励咱们种甜菜。”

    “哦这玩意能做甚”蒲松龄心里有了猜想。

    “可以榨糖。”

    “甜菜就跟南方的甘蔗一样,可以用来榨糖,那些残渣还可以用来喂畜生。”

    “多少钱一斤”

    蒲松龄惊奇道。

    “大概八文一斤,一亩地能下出一两百来斤糖,比种地划算多了,而且还不用仔细伺候着,大家都喜欢种”

    “到了时候,就有许多的行商来收购,方便的紧。”

    甜菜,甘蔗,异曲同工之妙。

    蒲松龄窥探到了长春的富饶。

    粮食够吃,牲畜多,而且还能榨糖卖钱,这比他老家强太多了。

    他都想写信让乡亲们迁徙过来,安居乐业。

    蒲松龄在整个长春县走马观花了一圈,觉得这块地方真是上好的地界,简直就是人间乐土。

    除了冷了些,毫无缺点可言。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