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 > 62. 第六十二章 p6
    友友们也许会问, 如果建文一方抹去功绩是为了捧盛庸铁铉,永乐帝一方的记载为什么他的存在感也较弱呢。

    主要还是何福在永乐八年,北伐归来后, 自杀身亡。

    永乐史官就也模糊掉了他。

    实录称,是在北伐途中“数违节度”, 行军时,就有人参他,朱棣“曲意容之”, 何福“怏怏有怨言”,不久后, 都察院再次弹劾他, 他感到害怕, 于是自杀。

    朱元璋再一次捂住了胸口。

    “唉,这何福啊,唉”

    这次, 他倒没有说朱棣什么不是,毕竟, 后辈也说了, 这何福,在北伐之中, 没有做好自己, 有此下场, 也只能说, 咎由自取吧

    而朱棣, 同样很痛苦。

    “这么厉害的何福,我都原谅他了,他怎么就害怕的自杀了呢我有这么令人害怕吗一般令人怕到自杀的, 不都是”

    老朱脸一板,声音冷淡“咋,龟儿你想说谁”

    “儿子谁都没说。”

    “哼”

    父子感情再次破裂了。

    何福刚上任时候,朱棣就对他说,别因为别人的话就害怕,你放心大胆的干,如果你没有自决能力的话,怎么干事呢

    可惜由于靖难时的功绩,何福在永乐朝一直夹着尾巴做人,习惯性的用什么人做什么事,都要向上打报告。

    朱棣后面又劝他“没事哒,你比我熟,先调去试用了再说,有出息的自然有名气。”

    也很关心他起居“你出入、饮食一定要谨慎啊,奸诈小人很多,千万不要被伤害。”

    还注意他的心理健康“你上奏说要让蒙古人来领蒙古兵,荒唐,他们哪里熟悉地形肯定搞的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我知道,你担心我听谗言,信什么你当总兵日久,权势过重的鬼话,所以主动分自己的权。我朱棣,用人不疑你是我爹旧臣,我不信你,难不成还更信蒙古人放宽心啦。”

    宫里派了太监,因其他事来到边疆。擅作主张的问了兵马数,何福估计是过于谨慎,不太敢得罪宫里来人,就据实已告了。

    朱棣知道了,特意训斥他“亲啊,你在边疆要保守军事机密啊。谨慎谨慎以后太监过来,只要没敕书的,都不用理会。”

    属实有点不安desu樱花妹内味了。

    如果说刚才的朱棣是心痛人才的话,这次朱棣已经完全不理解了。

    “我对他如此之好,优容有加,对他事事都放在心上,他怎么还会忧惧自杀呢”

    “真的吗”朱樉提出疑问,“可是你比我熟,暗示的,难道不是何福在军中权势过剩,你在敲打他你又说小心饮食,是不是暗示,有人会去暗杀他可暗杀他的人会是谁呢他一个小小的总兵,为啥大家不暗杀别人,偏要暗杀他呢而你又为什么知道有人暗杀他呢”

    朱棡“唉,是啊,你又说了太监,他和太监说了,你立马就知道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你还派人监视了他和太监,所以他对别人说了什么,你都一清二楚。”

    代王朱桂也说“说不定,这太监,就是你派过去钓鱼执法的,然后你就借题发挥,斥责他不够保持秘密。真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话至此处,代王一时激愤,反而呵斥朱棣“四哥,杀人不够头点地,不必如此啊反叫天下英雄,小觑了你”

    朱棣缓缓“”

    你们这故事,当着我的面,就开始编起来了

    朱元璋此时倒是说了“这事儿不能怪老四他虽然有时颇似茶祖,但军队用人,还是颇为类我,定是真心待何福的可惜靖难了,老四不是正常上位,这何福,也难免想东想西,想得过了头。正常传给他,就不会发生这种惨事了”

    朱棣英雄含泪,正要出声。

    可是,傅友德和郭英比他更快,两位将军一坐一站,竟齐齐落泪,出声道“是啊,陛下总是如此真心,臣时时刻刻,总觉被陛下妥帖关怀着啊。”

    老朱一时大悦。

    朱棣“”

    由于在宁夏、甘肃等地卓绝的守边之功,何福永乐7年9月被封为宁远侯。

    结果,实录里忽然间他就变了个人,变得“宠禄已极”、“气志日骄”,最终在北伐表现不佳,导致了死亡。

    这个逻辑倒也通顺,本来整天纠结朱棣到底爱不爱我的何福,得出结论,他szd爱我心中大石放下,飘了。

    突然又被弹劾,感觉朱棣的爱有点勉强,是假的再次不安desu,自杀之。

    “怎么回事”朱棣终于说了,“怎么一天到晚,关心爱不爱的,男子汉大丈夫,坚强一点啊还有,我哪里勉强了,你问过我吗从我的脸上亲自看见勉强了吗不要自顾自的,就做出错误的结论啊”

    不过u主看到了另一种更有意思的说法,以下仅为参考,大家自行分辨是否可信。

    有一本湘潭银塘何氏族谱,记载,这支何氏祖先里,竟然有何福。并说他的墓其实就在湘潭银塘。

    何福是凤阳人,为什么要葬在湘潭呢

    族谱中的何福传结尾记载与明史有不同,原来他“告终于家,遂得释,实归隐银塘,当时竟迄无知者。”

    竟然是假死脱身

    “”朱棣。

    “”朱元璋。

    “”将军们。

    大家思索了一下。

    傅友德说“难道这种比较位高权重的总兵突然自杀死亡,皇家不派内官去慰问探视一番吗”

    这还不够离奇,离奇的是,族谱记载,永乐二年,朱元璋的血脉,逃到了银塘,取了银塘何氏女,改了何姓。

    这好像是在暗示何福的家族当年悄悄帮助了建文帝逃出南京一事,并护送至湘潭。

    朱允炆“”

    朱棣“”

    其他人也愣住了“欸,老四,你居然没有把大侄儿杀掉”

    朱棣也说“我竟我当然不会我是去靖难的,又不是去杀大侄儿的,我们叔侄之亲,岂可厮杀见血”

    朱樉想想,击破朱棣“不对吧,你既然是靖难的,那么大侄儿不死,你怎么登基大侄儿还在,你不是只能当周公吗”

    朱棣正色“我愿当周公大侄儿对我误会太深,竟像这何福一样,不安到自杀”

    大家虚着眼。

    连老朱都不信他。

    朱棡叹了口气“所以老四,你还是希望大侄儿死掉吧。”

    “毕竟,”朱允炆幽幽道,“我似乎都跑到了银塘,可是,你还要追究一个保护祖父血脉的忠诚将领呢。”

    朱棣气道“这一听就知道是假的是在祸乱皇家血脉啊”

    永乐8年都察院发现了蛛丝马迹,才在北伐结束后,朱棣明明宽宥了他的失职的前提下,还要参他一本。

    如果联系何福的过往家世,他的家族一直是根正苗明,是有这个动机,去帮助厚爱他们一族的朱元璋的孙子。

    好在啊,“为了找建文帝而下西洋”的朱棣,一如既往的,找不到什么实证,放过了何福家族。

    他的子孙,依然可以袭指挥。

    大家震惊了“你甚至下西洋找大侄儿”

    然后他们讨论起来。

    “难道这大侄儿真的逃过一劫了”

    “因为逃过一劫,所以才有这种流言纷纷”

    “听上去是有点道理,就是感觉老四在那边不安desu,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不见不行,一定要见”

    朱棣和朱允炆公平地被恶心到了。

    “换首诗吧,请多读点书”

    哎呀,听上去明史大大冤枉了一个建文帝的大忠臣呢

    笨蛋朱棣,完全被忍辱负重的臣子骗过去了呢

    人家爱得,是朱元璋,才不是爱朱棣你啊你的关心在意,都付诸东流罢了。

    朱元璋身躯一震。

    原来还可以这样解读的吗

    旁边的傅友德察言观色,觉得老朱似乎要被感动了,连忙呵斥“这何福,你若真忠于陛下,那这皇孙与燕王,都是陛下的血脉,怎么就不能一碗水端平呢可见,他爱的,并不是陛下,而是皇孙啊”

    朱元璋仔细想想好像是的。

    心中的感动,消去了一些些。

    朱允炆倒在旁边感动非常。

    其余皇子撇了撇嘴你慌不迭争宠的样子,真是丑陋。

    可这是真的吗

    首先,建文帝到底死没死,本身就是个谜团。

    “没事。”朱樉安慰朱允炆,“反正死不死的嘛,在太宗实录上,你肯定死了啦。人终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你死在太宗实录上,是压在老四脑袋上的一颗巨石啦你看,后世还有这么多人为你抱不平呢”

    朱允炆和朱棣都没有被感动到。

    他们平等地被创了。

    朱棣坚决说“这辈子儿子一定好好看着大侄儿,绝不让他举起那把自杀的刀”

    朱允炆“”

    不愧是你,茶祖。

    其次,湘潭地区的何福后人,是在乾隆年间修县志时,才说出了自己的祖上。

    考虑到乾隆年间,乾隆推崇铁铉,修建铁铉祠,追念建文朝的事情又万物竟发勃勃生机。

    这群何氏后人牵强附会之,编造了何福与建文帝的故事,也是极有可能的。

    这份家谱的何福传除了结尾,字词与明史完全一致,这说明他成书于明史以后。

    而这个故事,又很像明末朱三太子入赘胡姓官员的传说。充满了戏剧和演义的味道。

    “哦。”大家,“这乾隆,是清朝的皇帝啊。”

    “那是不是嘴上推崇铁铉,实际是在黑老四”

    一说起是清朝的皇帝,他们那敏感的神经就被挑动,都顾不上内斗了。

    “还有这明末朱三太子,应该是槐宗的儿子吧。”

    “欸,既然大家都去找着失踪的朱三太子,就说明,朱三太子和大侄儿情况相似,是最合法的继承人,那么,那南明小朝廷,就不是槐宗的直系后裔了吧”

    朱棡先是一惊难道要我的后代出场了

    但他又犹豫了下南明小朝廷,真有的必要继承吗主要是后面也没有把清朝和那欧洲人给打败啊还是前面找个机会出场吧,后代,你们要擦亮眼睛,找准机会啊

    所以说,就算是家谱,有些可信,有些也不可信。只有哪天在湘潭,真的考古挖出了何福墓,才能论证这种假死是真的吧

    现在,我们还是采信明实录里,不安desu的樱花妹何福形象。,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