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疑,每次说到这些的时候,现场的气氛总是有点沉闷。
就在这时,朱樉开了口,由于灵堂里头已经禁止说马列了,所以他笑哈哈的安慰大家
“清朝真是烂啦连盐稅都抵了出去,稅都换别人收了,这皇帝是谁当呐”
朱棣摇头“这张廷玉在比烂,二哥,你还现场比起了来了”
朱樉嗤道“安慰你们还不高兴,非要我说出你们就是烂吗”
朱棣“”
老朱“”
回到建文新政。
地方上还有些增减水利部门、仓库等细节,较为琐碎,特点不够突出,故而略过。
官制改革还剩下最后一个大改动。
将地方布政司的左、右布政使合二为一,由从二品正二品,下面的副官们依次升阶。
这是真的挺大的。茹瑺“如此一来地方布政使将会比其他二司主官都高一品啊。”
朱樉翻译道“就是让大家都听布政使的话呗。也不是不行。不行吗”
他询问大家。没人理他。
布政司民政、按察司刑狱、都司军政,是朱元璋独创的地方三司系统,旨在分割地方权力。
它和废除中书省的行为是互相配套的。
故而,洪武14年,布政使从1人2人的举动,可以理解为朱元璋在进一步分割相当于“书记长”的地方行政主官的权力。
而非地方事物太多,一个人忙不过来,得两个人干。
茹瑺终于把自己一直疑惑的东西问出来了“这书记长,到底是以什么逻辑来命名的具体分管的事务是什么”
对之前的兔朝官职表印象深刻、倒背如流的郁新加入讨论“我虽明白书记这个字眼,但为什么长不直接叫副书记呢太容易按字面的一省之长去理解了。”
大家觉得未来的官制实在太复杂了。
不理解、不理解。
怎么会有那么复杂的官唉,对比一下宋朝的结衔是多么的简单,看看,人家每个字都明明白白写了
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观文殿大学士、特进、行吏部尚书、知江宁府、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食邑四千六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王安石。
每一个都看得懂毫无阅读理解的难度
他做了不少实验
洪武14年,9个平民“儒士“直接出任布政使。
洪武15年,5个平民“儒士“,4个低阶武官百户、镇抚。
洪武18年,8个低阶武官。一批武官的亲属升任左参政等布政使下一级,省委常委们。
这些事情都证明,受“郭桓案“等影响,朱元璋一度还有过用武将去加强控制地方的想法。
文官虫豸
武将可以试试。
试了几年,不太行。老朱在洪武21年卸任了所有武将出身的布政使们。
洪武26年,任命13个国子监生为布政使。
老朱嘟囔了“何止武将们咱还试过了武将们的女婿、武将们的儿子去当布政使,结果统统都扶不上墙,累得咱白操了这回心。还说未来以文抑武不好,给你们机会了,你们就是不抓住,怎么有脸抱怨”
武将们“”
文臣们呵呵冷笑。
总的而言,洪武朝,除了早期2例由中央的六部尚书外放的布政使,以及洪武18年,唯一一个从布政使升任工部尚书的徐本外。
各地布政使均呈现一种“出身”较为随意,“缺乏”上升空间的特性。
经常被老朱免职、问罪。如果干得好,许你“久任“,更希望你在地方长时间发光发热,而不是成为“京官”。
朱元璋“”
老朱震怒“他们偷懒耍滑,贪污受贿,被我问罪,还是我的错吗干得好的,我让他们留任,让他们在熟悉的地方发光发热,难道也是我的错吗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那未来的周忱,只干了区区20年,我还嫌他干的不够多呢”
解缙默默补充“周忱是巡抚。”
老朱冷哼“一个意思”
朱允炆的策略和朱元璋有了极大差别。
他开始重新强调“布政使”的重要性,把这个角色更多的往以前的“刺史”靠拢,让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省1。
因此,其用人、升迁思路都大不相同。
会从中央空降高级知识分子,也给地方官员做高官的机会。
如上任之初就把政绩卓越的布政使召入中央。
张紞,云南左布政使吏部尚书
王钝,浙江左布政使户部尚书
陈迪,云南右布政使礼部尚书
后有铁铉,山东布政使兵部尚书
相对应的,六部高官外放出任地方布政使。
暴昭,刑部尚书尚书兼任平燕布政使
张昺bg,工部右侍郎北平布政使
大家听完了靖难,再听这些,有了全新的感觉。
“这张昺暴昭的活儿,多么的艰难啊一个区区工部侍郎,竟然要去弹压太子棣弟;一个刑部尚书,站在抗燕第一线,唉”他们用一声长叹补完未尽的话。
补了之后,意犹未尽。
又开始逼逼赖赖。
“大侄儿啊,你这派出去的官,还不够高啊”
“等等,更高的不就是吏部尚书了吗”朱橚疑道。
s这里有个特殊案例。茹瑺。
他是吏部尚书河南布政使,尚书衔依旧,未除。并在11个月后召回中央,任兵部尚书。
茹瑺心里种种的咯噔了一下。
这是什么。
这是吃瓜吃到了自己身上。
他突然发现自己成为了灵堂c位,大家的目光,在这一瞬间,全部都聚集在了自己的身上。
突然,有人发出灵魂疑问。
“我记得前面有个说法,他是被排挤出去的呀怎么被排挤了,这尚书的名号还带着”
以太宗实录为首的论调都是,他遭到黄子澄等人排挤外放。但看到这部分改制内容后,u认为下面这个说法也说得通
茹瑺和暴昭类似,是通过尚书衔去增加地方布政使的份量。
河南可是靖难两条粮道之一,朱允炆难得加驿站的地方呢
只是茹瑺在朱棣进城以后担当了第一劝进人的角色,还因此得封“忠诚伯”,于是实录对此进行了美化。
他是遭到建文帝的迫害,才转投明君啊
茹瑺“”
茹瑺满脸懵逼。
郭英咦道“曹国公,都开城门了,你居然还做不了第一劝进人”
李景隆“我身受皇恩”
哄堂大笑
“哪个恩嗯”大家戏谑问。
“我我身受南京城城门之恩,不可令城门损坏”李景隆破罐破摔,正经的受太祖皇恩说过了,那就只好这样说了吧
还有人提醒“6月11日,皇孙派茹尚书和曹国公去找太子割地求和,看来茹尚书也当场反水了。
茹瑺“”
茹瑺现在很慌张,他仿佛感觉到了自己同僚郁新那暗暗鄙视的眼神,这让他感觉自己和曹国公到了同一梯队。
而更要命的是,大家还继续说
“一个开城门,一个首劝进,文武搭配,干活不累,忠臣,大大的忠臣”
“不过曹国公到底也抵抗了一段时间,茹尚书好像只是见了太子一面,就”
“要不怎么叫忠诚伯呢”
说着说着,他甚至不如曹国公了
看那曹国公逐渐亮起来的双眼
他还惺惺作态“哎呀,我不如茹尚书,一眼就识得真龙”
真龙老朱“”
小龙朱棣“”
茹瑺“”
茹瑺开始寻找晕倒的地方。
说法二选一,看大家对朱棣的信任度有多高了hhh
大家怒扣“0”
对朱棣没有一点点的信任
朱棣上位后,名义上“恢复旧制”,但对于布政使这个重要职位一直拖到永乐2年才补齐“缺额”。
此后,不断存在优秀布政使参政省委常委升任中央的记录,却没有任何升迁他们为布政使的行为。
也几乎没有其他针对布政使的补缺,一直到永乐11年才一口气任命了19个新布政使,并开始正常补缺。
以上种种均证明,朱棣是在故意留缺,在事实上执行单一布政使制。
s清朝也是1布政使制
“这是永乐建文新政x几了”
“数不过来了,数不过来了”
永乐11年,朱棣随徐皇后北上,后来的11年里,他在南京仅待了半年。
政治中心的大转移,以及永乐9年启用户部官员巡抚地方的案例,都促使了犹豫许久的他决定先回归老爹的分割地方官员权力的老路,再派中央的人去seesee的新路。
他依然保留了部分朱允炆的idea启用高级知识分子就任前往中央的晋升路。
u认为,朱允炆对地方官员的重用是积极正向的,所谓宰相必起于州部。
明朝后期的官员选任,相当受诟病的一点就是,以“非翰林不入阁”的思想带头,一大堆官员喜欢留在京城,而耻于外放。
一群要对全国做决策的领导人,跟养在深宫的皇帝似的,很少深入基层了解民间疾苦,制定出很多远离实际的政策。
朱樉“这话说得,你不在皇帝跟前怎么做那贴心小秘呢内阁是近臣政治,内阁又凌驾于其他官之上,上行下效蔚然成风。”
朱棣反驳道“这怎么又怪到我头上自古以来多少权臣都视外派为放逐,长久的不良习气罢了“
“那是一部分,另一部分叫放虎归山,多是和你一样造反成功的人。”朱棡脱口而出。
大家“”
也许下意识的反应最真实吧。
那1布政使制,或者说“封疆大吏”的存在,到底好不好呢
还记得广东广西互相diss,暗暗不合,于谦提议设立“两广总督”,军政合一吗
三司系统也是类似的,权力是分割了,责任也分割了,利益也分割了。
大家都站在了不同的立场,嘴上说着为党国效忠,心里全都是乌漆嘛黑的小算盘。
坏一点的互相使绊子。
好一点的一起互相推诿,搞懒政。我不做事,就不会做错事嘛
中央看到这要么吵架打架,要么集体缄默的状况,头大。就开始寻求一个话事人,一个一锤定音的人。
都t给我闭嘴
中央心里也有小算盘,这人最好我派去。于是往往从“监察系统”的自己人里找话事人。
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总有一种“监察机构”会转变为地方上一级行政机构的趋势。
“没有行政权,监察者很难使众人服众,有了行政权,就无法独立行驶监察之职。”杨士奇叹道,“要怎么把握好这个度呢”
他对前面兔朝彻底剥离监察系统的“行政”,使它被最高权力机构直辖的改动,印象极为深刻。
比如前面的“巡盐御史”。
还有“刺史”,最早是监察系统里的“御史”。皇帝利用它去监察地方,久而久之,变成了地方最高军事行政长官。
隋文帝统一南北,改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为州县两级。
改革后的州的大小可以类比我们现在的市,中央一口气要统辖那么多的市,集权是集权了,可太多了,累死了。
此时就出现了“道“,好多个州合在一起,组成新的“省级”,它一开始也只是“监察”范围的概念,逐渐的又变成了州以上的行政单位,形成了新的三级行政区划。
这些中央的人,在地方呆的久了,心里算盘biubiu响。天高皇帝远,我听你们做什么
就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封疆”。
傅友德突然道“我看世界地图上,美国的州,非洲的国家之边界都是横平竖直的,怎么会这么分呢
省那么大,从古至今,划分各地归属时,都会故意让它们彼此犬牙交错,让四邻扼住你之咽喉。
便是不故意如此,也该按照地理上的山脉归属,河流、平原等来”
咦
被这么提醒,在场的众人都意识到了这蜜汁盲点。
朱棣沉思“如此特别的划分方式,肯定不是天然形成的。唯有人为划分。难道那美州也好,非洲也好全都是一整个国家,然后被人简单粗暴的按大小割开”
朱元璋“按光幕的说法,美国是现在最强的,美国和加拿大那么长的边界,无险可守,加拿大认命当它的附庸,倒还可以相安无事。
非洲划的更碎,那么碎又无强者的话,怕是要年年攻伐,战争不休了。”
朱棣揪心不已,叹气道“未来也是水深火热啊,真是不负责任的统治者还是让大明把它们都收入囊中,好好划界,免除灾祸吧”
,朱允炆的改革和未来明朝“巡抚”制度内在逻辑是相似的。
最后的走向也是相似的。
嘉靖年间,“巡抚”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地方最高长官。发展到晚清,偏向军事的“总督“搞起了东南互保,和朝廷saybye。大清呀,我们要自己远航了
锐评之王朱樉此刻发表他的重要讲话“还是保吧,要不然,那盐稅抵完之后,田赋也要抵押了”
朱棡说“恐怕不是抵押田赋,是直接割地。”
朱樉摇头“割地,割地。”
央地关系是一个永恒的大命题,我们也在摸索的路上。其中非常重要,且完全有别于封建社会的,是落实“第一责任人”。
我们的每一级别都有明确的“一把手”,相应的,也要承担“第一责任人责任”。
学校里出了什么事,校长是绝对逃不开责任的。
乡镇里发生了什么很恶性的凶杀案,片警们也许还能保住工作,一把手们100得连夜写辞职信,你不担责就会被上面追责。领导要负全责。
大家“”
大家震惊“这一把手在未来兔朝这么水深火热吗”
他们不禁看向了此刻的真正的全国一把手,坐在椅子上的老朱。
朱元璋跳起来“怎么可能,绝对不可能哪有这种事你这兔朝,咱懂了,你们说的那些很好的政策,自己都未必做得到,却要来说给我们听,ua我们大明的淳朴官员们”
现在大明的官员们,已经完成了他们的终极进化。
从“理解兔朝”、“想成为兔朝”,进化成了“质疑兔朝”。
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
这是这些年来党风建设的一大主题之一。
说实话,我们现在也不是乌托邦,如果乌托邦也不用三天两头的上党课了。
任何政策都要人去执行。
用责任感和使命感去鞭策公务员队伍尽可能少的扭曲其中的执行环节,让政策落地的更准确。
我们通过“第一责任人责任”,把道德层面的东西落成了制度,变成我们吏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跳起来的朱元璋坐回椅子上。
从“质疑兔朝”他又变成了“理解兔朝”,突出一个转进如风。
“这话说得实在。责任、当担,缺一不可这样想来,也不是不能学一学”
一把手郁新、茹瑺“”
管理员说治国就是治吏。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
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
老朱怒骂“老百姓就算当也只会当朱元璋支持李自成那败犬有什么意义”
大家“”
郁新弱弱地说“上面这段话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最后这个名字换”
茹瑺狠狠踩了他一脚。
换什么,真换成朱元璋吗拿你的脑袋换啊
茹瑺冷静说“我们可以把最后一句删掉去宣传。”
老朱哼哼唧唧。
古往今来,在变法时对“吏治”认识最深刻的,摄宗的考成法不说第一吧,肯定也是最出名的。
经常有人把他和王安石放在一起对比,认为摄宗把考成法放在改革的第一步,就是他能成功,王安石会失败的最大区别。
老朱纳闷道“这后辈的历史水平是不是真的不行,怎么咱的好大孙和一个臣子对比起来了非要比,和隋文帝比比,和唐太宗比比,再和咱们家老四比比,那不就比出来了吗”
朱棣弱弱说“爹,我是洪武旧制。”
老朱白了他一眼“加上建文新政。”
朱柏提出一种可能性“这边都是开国的改革。摄宗孙儿毕竟是明朝中后期的事情了,祖宗之法的压力肯定很大。说不定后辈是看上了王文公王安石那种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执着。”
郁新点头道“这话虽不是王文公所说,但以形容王文公,却是极为恰当的。”
朱允炆对吏治也有不少想法。
建文新政,除了“官制改革”,另一大重要组成就是“吏治改革”。
他也把它放在了第一位。
洪武31年闰5月18日,朱元璋去世8天以后,朱允炆下了他当皇帝的最初两道政令,是关于吏治的。
3天后,5月21日,他的第4、第5条政令,还是关于吏治的。
数量很多,u大致把它归纳为调整官吏福利,调整官吏选任机制,调整官吏考核机制三大块。
朱樉“”
朱樉“能有什么福利把降低官吏福利说得这么委婉吗”
朱橚“没有啦,大侄儿是提升高官福利,克扣底层福利啦”
从简单的说起。
1、福利。
旧在京官员们请假时需要上奏给八八,八八裁定,吏员考满通过,上司给假。
新统一礼部处理。
旧超过三年没回家可以在家多待1个月,
新3个月。
旧官吏生病or残疾,医生看了确认无误可以发放为民。
新瞎1眼、跛1足、伤左手、痔疮未漏的召回来继续在杂职部门干活。吏员9年考满无过,给冠带酬劳。
这部分没什么好说的,老朱精力狂魔不可取。
明后期规定的更详细一点,什么逾期罚工资,根据老家远近定期限啥的。
但也挺闻者伤心见者落泪的,五险一金、工伤保障、残疾人特殊优待那是想都别想。
大家开始议论纷纷。
文官们在议论“五险一金是什么”
将军们也很好奇“工伤保障是什么难道说我打仗受伤了有保障咱们现在也有呀”
解缙这时候冷不丁出声“我觉得不是单纯打仗受伤,而是所有文官武官乃至吏员,只要受伤了,就有保障。”
老朱跳了起来,唾沫横飞“痴心妄想那咱岂不是要包了天底下所有的困难咱是天底下所有人的再生父母吗那一个底层小吏,今日喝了酒,去和老虎搏斗了,他被老虎给吃了,咱还要负责是不是”
大家心里默默道
可是您平常不是一向以大家的再生父母自居吗
解缙试图解释“我觉得这应该指的是工作时候和非工作时候的区别,比如说在衙门时候受伤了,就算工伤,在家手上了,就不算。”
老朱抹泪,鳄鱼的眼泪“哎呀,看来咱比未来兔朝还好,你们在家生病受伤,咱可是要派太医去慰问的”
至于所谓工伤补偿,他就这样含混而过了。
那个很奇怪的伤残政策,前情提要是有个人腿上有伤。医生检查后认为,新生皮肉黏着,让它看起来很吓人,不影响生活。
明廷就愁啊,阴险小人如果乱报病情咋办故而规定了新的伤残标准。
u看了忍不住拘泪,好惨,这是根本辞不了的工作啊放归为民,去除工作在统治者眼里,是需要小心被你钻空子的大事勒。
充满了资本家嘴脸的老朱“”
他忽然又冷静下来了“嗯这似乎有点苛刻了。这是朱允炆的改革”
朱允炆“”
2、选任。
前面已经讲过了苏松四地在户部任职,以及农民、市民出任吏员的事。
还有这几项。
1,明代有个举荐名目叫“人材”,类似“举孝廉”,有个“举人材”。多以“税户人材”居多。
就是那种纳税大户,小地主们。
朱允炆废除了整个“税户人材”制度,不再召〉刂鞯弊约盒〉芰恕
又因为有个沿海地方官员认为,“人材”群体弱不禁风,不能抵抗贼人。
他不再让“人材”去当基层警察这种偏向武职的。
以前“人材”被人举报不识字,30岁以上发配充校尉武官,30岁下继续当“人材”。现在不识字的都不要。
人材制度在科举制度兴盛后,就自然而然消失了,毕竟落榜生都一大堆。
朱允炆抛弃人材,并不是说他有多仇恨小地主们,而是他转型使用了新的补充科举的选拔法。
老朱叹气道“咱若是有那几千万的大学生,咱又何至于此精打细算若是把这些人放了,再找新的,说不定还不如他们。至少富裕一些的家庭,吃得好一些,身体也壮实一些。不过,那些大学生也是要军训的”
他的目光不禁瞥向了在场的四位文官。
文官们集体打了一个哆嗦。
感情好的事情轮不到我们,坏的事情每次我们先上是吧
然而老朱已经道“君子六艺”
于是他们也只能强笑道“是极、是极陛下筹谋深远”
2、
犯事官吏、监生等,本需要永远充吏,调整为服役上限9年。
充军犯事儿但通经之人,可以充当儒学老师。
小功以上的官吏,亲属如犯重刑,原本可在偏远地区为官,现在一经查实,均放为民。
算是在犯罪群体里废物利用,开源一波。然后难得严厉执法了一回。
“那些犯事的人一经释放,不立刻把大侄儿吹得跟文王出世一样”朱樉实话实说。
“尤其是爹你给咱们大侄儿了太多犯事群体。”朱棣默默补充,“一片蓝海。”
3、增设保举制。
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保举所知的贤能之士,不限人数,不限身份甚至可以是充军的犯事人员。只要有才,都可以选用。
这是最重要的,除科举以外的“补充选人”制度。
很多人一看到保举,就觉得朱允炆在开历史的倒车,天哪,他怎么那么离谱云云。
真不是。
王朝之初,百废待兴,人材问题本来就很严重。朱元璋在科举和察举之间反复横跳,便是为了尽可能的网罗天下英才。
整个洪武朝,大约有2800人是举荐授官。
朱元璋知道“得贤与否,系乎举之者”。让举荐者为“被举者”负责,就是“保举”。
这是举荐制度的一种完善。
s洪武朝犯事官员也是可以被保举的,有具体案例,只是没写成法令。朱棣亦如此。
洪武15年,桂彦良,一个曾被老朱狠狠夸“江南大儒,惟卿一人”,“宋濂、刘基不如你”的晋王府长史率先提出了由五品以上官员保举的建议。
这种划定“举主”范围的政策,大体是依照着高官们本就是人才了,他们的识人之能可以避免很大一批“滥举”的产生。
以精英求精英。
but,老朱还是像对待解缙一样夸了一通,十动然拒。
“我就说怎么如此耳熟原来是老桂的万世太平治安十二策。”老朱恍然。
解缙酸了夸他就夸得那么亲热。
但他再想想,又不酸了大家同上了太平策,他也没被启用。
朱允炆很喜欢这个idea,但他短命勒。
,一般明史跳过他,把保举制度发展的转折点定为“永乐朝”。
朱允炆很不爽“就不能带一句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吗”
朱樉“保举制是什么很新鲜的东西吗太子棣弟用保举制也没抽到什么好卡啊,侄儿,争这个没意义。”
朱棣
朱允炆平心静气了。
朱棣心气不平了。
朱棣确定了“举主”的范围,一般性的保举也向有明确目标的“保举“过渡。
永乐初期,朱棣还是学老爹,谁都可以举,谁都可以说。武官举文官都ojbk。
直到永乐9年,蹇义带着六部尚书一起上书新保举制。
举主范围在内7品以上“文职”aaaaaaa近侍官beike杨士奇等人aaaaaaa在外五品以下,县正官。
举荐对象五品以下官,地方风宪。
可就职范围风宪、布政司、按察司、府、州、县官
考核者吏部
拍板皇帝
惩罚无才or贪污,举主连责。
和以前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对象被划定在了官员队伍内部。永乐19年曾再次面向民众选秀,但不如9年的意义深远。
以前低阶官员的铨选是吏部自主考核运行,现在利用保举的办法,让沉淀在底层的官员有了一个新的上升通道。
当时吏部选出来的“风宪”等地方官,犯事者极多。朱棣又很在意“为朕养民”者。
于是他把保举制放在地方官的范围test看看,自己亲自把关的情况下,会不会变好
充分体现了朱棣“重贤重民”的思想。
朱樉“哇这是在分吏部之责吧怪不得蹇义要带着六部尚书一起呢,向你交投名状啊太子棣弟,集权好手段”
朱棣“我给他们更多的途径,难道不正说明了我无为而治的执政思想,怎么变成集权了”
朱棡“但内阁和吏部权力之抢夺从这里开始的没得辩。”
but,话说回来,这种制度弊端是很明显的。
没有严格的考试程序,没有好的审核措施。容易结党营私,相当仰赖一个皇帝的政治素养。
朱元璋、朱棣hod住,后面的就说不好了。
仁宣是保举制最旺盛的时代。高级官员的选任,已经正式分流到了“保举制”。
仁宗规定,保举制完全面向官员。
宣宗规定,举主为三品以上京官,举荐“监察御史、知府”等职责。还创立了“连名保举”之法。
周忱、于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三杨等人保举出来的。
杨士奇原本因为内阁和吏部争人事权的事情尽量缩小自己的存在感,然后就听到了这一段。
一下子,他也抬头挺胸了。
周忱、于谦
我保举的
仁宗共下令保举4次,宣宗保举7次。而朱棣朱元璋在位53年,一共才9次。
大约有177各官员被保举,9个侍郎,6个布政使,62个知府,30个御史、给事中。
非常的庞大。
宣德10年,甚至规定“监察御史、给事中”必须由保举产生,不再由吏部选任。吏部只负责审查。
仁宣年间,有记载的共有6人因为保举不当被惩处,以至于一度出现了宣德7年,杨士奇报告无人胆敢保举的情况。
严厉的惩罚措施是很好的,这是制度拥有长久生命力的保障。
但朱瞻基敢罚,三杨他不敢啊。三杨选择降低保举制的存在感。
正统2年,停止“保举”知县
正统5年,停止“保举”知州、监察御史、给事中。
杨士奇忙道“这只是推论啊也没有史料的支撑,怎么能说我是不敢呢”
“但这朝政一天天的就败坏了下去,你还向王振委曲求全”茹瑺忍不住哼了一声。
对着这太前辈,杨士奇也只能喏喏连声“这王振的事情,前面说过,也不一定是真的”
反正叫王振这名字的,在他未来人生中的,已经被拉黑了
正统7年,有人要求恢复保举县令等。堡宗以过去保举徇私者多,方才委任吏部行之,拒绝了。
可见君权弱势时,这种非常薛定谔的“保举制”弊端就根本压不住了。不得不重新仰赖正常的官僚体系。
堡宗的政治水平,和力挽狂澜是根本沾不上边的,所以他亲政以后,追责也没落实,保举制的消极面压过了积极面,一路滑向了深渊。
景泰没有好转,天顺以后保举制基本名存实亡,相反,部推、会推、廷推等渐渐走上了历史舞台。
朱棣两眼一黑“算了算了,也算是这堡宗为数不多的自知之明了”
老朱也心有戚戚焉“这要是再搞个保举,宦官的起来了,王振才是万岁万岁万万岁吧。”
这些选官方式都是建立在“保举法”先行获得高级官员选拔权的前提之下。
逐渐由1个人当“举主”,发展到很多人举主,发展到开会推举。
再后来,是高级官员们自己选出三个名字,提交给皇帝做判决。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廷推”。
廷推等制度并没有削弱皇帝的权力。beike摆宗他想摆,
官员们27年提交的人选,29年才批,官员们毫无办法。
明末,槐宗一度想要恢复保举法,但又没准备恢复严格追责制。
那就是他一上吊,我们就会发笑的永恒笑话了。
大家已经迅速理解了那个bug。
“廷推推上去的人,如果皇帝不喜欢,皇帝可以否决,然后再让他们推新的人。这样只要一直否决,最后大家还似乎得顺着皇帝的心,选出他想要选的那个人。”
有个皇子在人群里振臂一喊
“第一责任人制,让皇帝负责”
艹
文官一般不骂街的。
这时候他们忍不住骂了一声。
鬼才
4,急选制
建文3年7月,朱允炆规定,若有急缺,就在非选官之日选任官员,把档案在选官之日用印收藏。
把原本一个月统计一次缺官,改为3天一统计。
它基本上和成化年间成熟的“急选”相雷同。
亦是所谓“长期以来,明廷的部分行政惯例呈现出向建文改制回归的趋势”的另一项铁证。
朱允炆终于欣慰了“大明也有我的一份苦功。”
所谓急选,就是朱允炆意识到,定期举办的“大选”并不足以满足国家的选材需求。很多官职等不了人,需要星驰赴任。
比如说递运所一类的中下级亲民官,早一天到,早一天惠民。
一些上层高级官员,长期在京城久候是浪费人材。甚至可能会“心生怨怼”。
嘉靖年间的兵部尚书曾上书,京城常有放高利贷的、诈骗的。候任者常常困于伙食费,90去借贷了朱允炆制定了在京侯缺的官员可以登记后回家等的新政策
大家现在已经对这高利贷很敏感了。
“高利贷诈骗这背后不会有什么王公贵族在参加吧还没同朝为官,就盯上了人家的钱包”说着,老朱怀疑的目光,看向了在场的武将们。
武将们心中很委屈
明明未来文官们的贪污事也不少,怎么就盯着我们看呢
但是其实他们的内心,也觉得
这好像是自己会干的事情因为比较简单
老朱哼哼道“你们现在没有这个机会了”
他大笔一挥“改,照着改”
朱允炆弱鸟落泪多久了多少次了我终于有一个政策被如此迅速又不带任何负面的完整继承了吗就连那僧道田的事儿,爷爷都没如此斩钉截铁呢
考虑到成化搞急选,也是为了收拾类似“荆襄流民”,各地民变频频的糟糕局面,统治危机加速了急选政策的成型。
,朱允炆的最大动力,可能还是他叔叔带来的。
朱棣想说话。
朱允炆也想说话。
然而大家齐声道“别说了,我们都懂,互相成就了”
急选对稳定明王朝的统治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还是清朝“月选”制度的源头。
干部队伍越大,急选的重要性越突出。摆宗ass
朱允炆这项改革,做的很好,咱们现在,也是尽可能的在规范制度的前提下,缩减行政周期,提高行政效率,确保及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朱棣把它改回去,是真的在开倒车了。
这是什么
这是三连快乐了
朱允炆快乐得就像一只要飞上灵堂柱子的小鸟。
朱棣在旁冷静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3、考核机制。
旧在外官员三年考满,均要前往京城核验。
新送成绩册,人不必到场。
旧在外吏典需要赴京定期考试。
新第一轮在本省,由布政司按察司一起考核。考不过下调至未入流衙门。第二轮再去京城考。
旧地方官员三年考满,要写一个纸牌,上面注明“我都干了啥“,好的坏的都要写。
新太繁杂了,只写“我干了什么好事“即可。
旧各杂职官员三年考满赴京核验,9年通考。
新有人认为这些官没啥东西可写的,所以3年考试那次填写“我都干了啥“,9年再通考核验。
总结简化了考试步骤。
朱元璋“”
朱元璋大怒“不对吧,哪里只是简化这人不到场,只送折子,我都没办法和他们御前对奏了,这岂不是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欺上瞒下的概率大大增加”
他这样生完了气,犹嫌不足,越想越气。
“还不让写全,只写好的,你的眼睛有那么精贵多看几行字能累死你何况累的也未必是你吏部”
他剑一般的目光,准备凌迟吏部尚书
扫了一圈,没找到。
于是找了未来当吏部尚书的茹瑺,狠狠道“你在建文朝,也干过吏部尚书,你说说,你的眼睛是不是已经昏花了多看两行字,就累得不行了”
茹瑺“”
茹瑺汗如雨下。
“臣,臣可能去对付太子了没来得及看到这些事儿”
老朱冷哼“第一责任人制”
旧在外按察司、监察御史等考满时,注明“追赃“、”处罚“之事。
新写打击贪官,宣扬教化等事迹。
旧巡检三年考满,按“抓捕盗贼”数量多寡来算绩效。
新以安民为主,不拘数量,无盗即可。抓不到算不称职。后综合州县地理位置,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
旧水利等地方部门官吏,三年考满,九年通考。
新参考仓库官,每年考一次,参考账本进出明白与否。有人认为他们的坏都是oney引起的
旧仓库官员,收粮1k石,升职;01k石or不识字or私自使用笞刑,不变;贪污的or私自使用杖刑的,降级。
新1石,升;1k1石,不变;01k,降级;
笞刑50下or杖刑者,定量考核结算后降一级。不识字的,革为民;
总结用调整考试方向的办法进行引导。
老朱更加不满了“他说无盗就是无盗赃款没有收到,罪犯没有抓到,用什么确定他说的是真的”
老朱气的抚胸。
“还有这一万石,你那一朝的粮长们是特别能收粮吗比我那时候丰衣足食了十倍啊,咋滴,我一死,地肥了十倍是吧咱的身躯滋养了那大明的全土地是不是”
大家突然t到了一种全新的祥瑞
朱允炆“”
哭哭。
我果然快乐不过十秒钟。
旧学校生员,入学10年以上,无法通过考试,赴京发充吏役。
新不分入学时长,不必赴京,考不过就发配。
旧首领官就是照磨那种在任三年、九年考满,没考过的发充吏役。
新不拘年月,只要不称职,都发配。
总结蛀虫,不是很想养。
大家“正确的,中肯的。包括前面的仓库官,他估计也是不太想升的。”
旧官员的女眷可以有同品阶的诰命or敕命。在京四品以上实授发钱由皇帝定,五品以下,试用期1年考满通过可以实授。
新都要考试。
总结弹性奖金全都折算为绩效奖励。
“阿这”官员们,“冷冰冰的文字,冷冰冰的皇孙”
老朱心里觉得这倒有点道理,也不是不可以。
不过觑了觑大家惨淡的脸色,他决定暂且不说。
旧实习监生,实习期3个月,相关工作单位进行考核。分勤劳、平常、才力不及、奸懒四档。
勤劳,录用;平常,实习;才力不及,回去读书;奸懒,充吏。
新实习期改为1年。分上中下三等,取消发配充吏。
总结大家庭里的人做什么打打杀杀宽容
“都奸懒的人了你还不给他一点向上的动力”老朱骂道,“你这样宽容,才是耽误了他们”
朱允炆忙道“这下等是回去读书,结合上一条,我也不养学校里的闲人,所以他们最后应该也是会被打发走的”
大家“”
还给你圆上了这逻辑
旧儒学老师,九年考满,参考上司的评语学生科举升学率。
0升学率需要把以前工资全追回充军,可宽宥3年,再教3年还是0的,不再宽宥。
新仅看升学率。0的发往边疆教学,给一半工资。
旧儒学遇缺,有备考举人来应聘,有什么空缺给什么,都按最高等的“教谕”工资发。等教出来的学生出息了,授予“教谕”职位。
新29岁以下应聘举人,按他应聘岗位工资给包伙食费。
3年后他本身考中,学生也中乡试,就授予他比正常新科进士高一品阶的官。
他没考中,学生中了,授予当时应聘岗。
都考不中,俸禄减半。
总结这是除了仓库官外,唯一有量化考核标准的岗位。两任统治者都想给福利吸引人才,却有着各色各样的抠门。
“这做官品阶提升一阶,对老师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爹给他们工作时候多发工资也是不错的,保障他们的生活安定”朱棣说,“我们要重视教育,不妨两相结合。”
朱元璋撇撇嘴。
心中虽然有些肉痛,但也觉得,这确实应该出出血。
以上是朱允炆所有考核策略。
相信友友们也注意到了,看似改革了一大堆,仍然没能t什么叫“考满”。
哪怕是朱元璋,他原本设计的制度也充满了问题。
“奸懒”是什么用什么来判断
最贴近民众的杂职官们,怎么会出现“三年报告”没东西可写的情况
朱允炆为什么会认为官员们的“三年报告”太繁琐,只需要看只看功绩栏即可
朱允炆在本就不客观的考满制度上雪上加霜是他有问题,但这个制度的底色就不太对。
朱元璋、朱棣勤政,努力的用自己的眼睛去分辨各种主观题,那是他们牛逼。
他们不能要求所有干部队伍都牛逼,那就只能向量化标准靠拢。
已经被剧透了考成法的朱元璋点头“咱知道,定死线,做不到的就嘿嘿嘿”
他不禁邪恶一笑,结果看到大家脸色惨绿、如丧考妣的模样,有些良心发现,又说道
“放心,咱也不是什么魔鬼肯定先处罚领导。”
郁新、茹瑺瞳孔地震,摇摇欲坠。
傅友德、郭英、耿炳文等,也感觉自己未来不太美妙
考成法就罢了,竟然还和第一责任人制结合。
这个大明太恐怖
朱元璋也知道这种硬性指标的重要性,不然也不会要求地方警察以“抓到多少人”为考核条件。
但他还是没能想到,如何在所有岗位找到这样的“硬性指标”、“量化标准”。
硬性、量化的考核就像一场定期在官员队伍内部举办的“科举考试”。
我们对科举制度的意义耳熟能详,它冲破了世家门阀和贵族们垄断统治的樊笼。
那完善的考核机制其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它是砍向浑浑噩噩的旧时代官僚体系的一把利刃,戳破了他们冠冕堂皇、虚伪粉饰的臭皮囊。
都要和既得利益者做斗争,科举实施有多难,考核制度的完善也会有多难。
没有舍身为公的无上勇气是绝难举起那把刀的。
“世有非常之人,然后办非常之事”。
摄宗清醒的意识到这点,并以非常之毅力,以身前被千夫所指和身后陵寝难安为代价,稳稳举起考成法这柄利刃。
他说“使吾为刽子手,吾亦不离法场而证菩提。”
他就是要当刽子手
向贪官行修罗事,为百姓证菩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