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四大发明 > 正文 107. 杜甫 中唐的革新,晚唐的续命
    这么多的诗, 李白的风格当真是独树一帜。

    而且天幕展现出的每一首,哪怕只是初听之下,都让人不觉心生震撼, 更别说再细细品味了。

    这越品, 越是对这“诗仙”的称号心悦诚服。

    而且再看小屏幕,这李白一生所作诗篇,竟还远不止天幕说的这些

    “1000”

    数是数不出来的,是天幕给标注了出来

    “竟是写了1000多首诗篇”

    “1010首诗”

    “后面还有说待发掘和补充”

    所以这位诗仙, 这一生到底写了多少首诗

    李白曾自称自己有万首诗, 这点还有待考证。

    但确实有关于他的诗作, 流传下来的就有900多首,后来又陆陆续续补充到了100多首,这些诗词作品,其实很多都能见证当时的大好山河以及国泰民安, 那是盛唐之下的映照和侧写。

    包括之前其他诗派的诗人, 以及这些诗人的作品,很多诗作, 除了诗人自己的经历外, 也见证了盛唐的繁华和安定,但我国古诗词发展到盛唐,也总脱不开一个“安史之乱”, 所以这一个节点, 也是古诗词发展的分水岭。

    如果说李白绝大时候都生活在盛唐之下, 他的很多诗篇也都充斥着豪放不羁,以及洒脱狂放的感觉。

    那与李白相对的,虽说也是出生在盛唐之下,可这位诗人的下半生, 完全就处在了安史之乱这个分水岭上,是盛唐诗歌转向中唐的临界点,而他就是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关于盛唐诗歌发展和演变的最后一位诗人诗圣杜甫。

    其实唐朝诗人有别号的特别多,比如王维是诗佛,贺知章是诗狂,陈子昂是诗骨,王昌龄是诗家天子,七绝圣手,孟浩然是诗隐等等但提起别号之中最响亮的,除了诗仙李白,自当就是诗圣杜甫了。

    而且“圣”这个字,可不是谁都能用的,可见杜甫在诗坛中的地位。

    唐朝李世民时期。

    听这盛唐之下的诗歌,侧面见证了盛唐的繁华与安定,再一想到其后安史之乱的发展,李世民还是不由得叹息了一声。

    若他没记错的话,这位诗圣杜甫可是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人物。

    而这所谓的现实主义

    杜甫出生于官宦世家,家里世世代代几乎都是做官的,所以他小时候的家庭条件很好,年轻时的生活也算顺遂,而且少年时代就小有才名,长大之后,更是同李白一样,选择离开家去游历盛唐之下的大好山河。

    不过杜甫也不止是玩,他还去参加了科举考试,只不过没考上,落榜了。

    但是杜甫也没受多少打击,就又出去游历了,然后这时写下了又一首必背古诗词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其实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时候的杜甫还是相当自信满满的,并且有着足够的雄心气概,以及豪情壮志。

    而且也是这个时候,没过多久,杜甫就遇到了对他来说很重要的一个人。

    是的,作为诗圣的杜甫,可是当时诗仙李白的小迷弟。

    “迷弟”

    嬴政一脸难解的皱了皱眉“迷恋李白的弟弟”

    “这是喜欢崇拜李白的意思吗”

    刘彻也是一脸不知该作何表情的样子,对“小迷弟”这个词着实是有些看不太懂。

    这后世的词汇,有时候可真叫人难以招架。

    尤其这个时候,又让刘彻想起了后世之人给他取的那个外号什么刘猪猪真是想忘得一干二净

    杜甫和李白可以说是一见如故,于是两人便结伴同游,后来又遇到了另外一位朋友,就是高适,之前提到过的,三人有过一起结伴游历的日子,对于杜甫来说,就是在这一时期,遇到了这两位诗圈的前辈。

    之后和两人告别,杜甫已经三十五岁了。

    于是三十五岁的杜甫又再次回到了长安,继续求取功名,而这个时候,也正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前期。

    先前我们讲过,安史之乱爆发前,唐朝廷内部因为李林甫等人,其内里已经腐败起来,尤其李林甫这个人,妒贤嫉能,曾暗地里多次防着有才之人被任用,杜甫就是其中深受其害的一人。

    当时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唐玄宗办了个“临时选拔”,欲招揽天下英才,也就相当于是破格选贤任能。

    杜甫也参加了,但李林甫却暗中作梗,不仅把来参加的人几乎都挡了回去,让其通不过评选,还哄骗唐玄宗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那时候傻呗呵呵的唐玄宗当然就信了,而且还让李林甫巩固和提高了自己的宰相地位。

    傻呗呵呵的李隆基“”

    他深吸一口气,要不是已经把那李林甫处死,他真是恨不得再把人拖过来再拷打一番

    但羞愤过后,却也是另一种叹息和无言。

    能怪谁最后还不是要怪到他自己头上

    这全盛时期的大唐天下,有着如此鼎盛的文化发展,在历史上,却是要从他的手上急转而下,走向那衰落尽头李隆基只要一想,就不禁又是一阵心酸复杂,羞愧无言。

    他万民颁布写下罪己诏,已是不敢再有半分懈怠,如今有了这资料库,更是不敢做出任何放纵之事了。

    先前没考上科举,现在又被暗中作梗,那就只剩下求举荐这一条路了。

    只不过和李白一样,杜甫的求举荐之路,也是没有得到任何的回应和音讯,而且更惨的是,杜甫的父亲已经去世好几年,加上杜甫也没有收入进账,所以这个时候的杜甫,可以说是已经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了。

    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杜甫给过一些贵族做宾客,也曾靠写诗维持过生计,甚至杜甫还卖过药。

    他在长安城中困居了十年,从一个从小吃穿不愁的有钱人,终是体会到了何为柴米油盐的窘迫生活,不过还是那句话,优秀诗人的一般定律,若是没有这些经历,恐怕杜甫也创作不出那么多流传于世的名篇佳作来。

    他是个走进寻常老百姓生活之中的诗人。

    正是困局在长安的这十年,让杜甫见证了老百姓真正的现实生活是什么样的。

    比如看到老百姓因为朝廷打仗而家破人亡,杜甫为此写下了兵车行这一首长篇叙事诗

    其中最后两句是“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汉朝未央宫。

    刘彻念着最后那两句话,着实是不由得嘶了一声。

    一股阴冷之气扑面而来,却是也更见证了当时战争的惨烈。

    这最后两句,当真是让人观感复杂。

    杜甫还是想求个一官半职当的,只是他最后求来的官职,却是个县尉,说好听点,这县尉是官场的,可实际上就是个九品芝麻官,而且由于主要负责收税,征兵等,无异于是欺压百姓的官职,所以杜甫不想去上任。

    也不止是杜甫,当时很多诗人都不乐意担任这样的官职,比如之前的高适,直接就辞职不干了。

    于是这之后,朝廷又给了杜甫另一个官职,即兵曹参军,虽然也是个小官,但有了之前的对比,杜甫也就接受了。

    只是赴任之后,再次回家探亲的时候,杜甫才发现,自己的小儿子竟已经饿死了。

    “什么”

    “我”

    还是青年的杜甫,着实怔楞住了,虽说安史之乱不会再发生,未来的发展际遇也不会再像天幕讲的那样,可突然听到这里他未来的小儿子竟会被饿死,还是让杜甫一阵震惊和愕然。

    小时候靠家里,长大了没工作,还经常不着家。

    不可否认杜甫的确忧国忧民,但也着实不应该太过忽视对家庭的责任。

    于是在发现自己小儿子被饿死后,杜甫悲愤交加之际,写下了又一首长篇诗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其中最震撼人心的一句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整篇诗表达了很多情感,有对杨国忠祸国殃民的愤怒之情,忧国忧民之意,不愿放弃的决心,还有抨击权贵享乐,百姓遭罪的现状,以及对自己儿子饿死的惭愧悔痛之意等等,情绪之复杂,沉郁顿挫,其思想内容很是浩瀚和博大。

    而这时候的“盛唐”,其实早已如泡沫一样浮于表面,一碰就碎了,于是最后沉痛一击的安史之乱终于到来。

    杜甫成了俘虏,曾经繁华的长安城如同鬼城一般。

    于是杜甫在这个时候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名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朝李世民时期。

    听着这首春望,李世民几乎又被其中的字眼刺痛。

    三月烽火,家书万金。

    国破家亡,是百姓之痛啊。

    还有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天下的种种,还有很多兼顾不到的地方,他当更加自勉才是。

    李世民不由得再次看向小屏幕。

    若说那秦朝是着重发展这些新事物,那对于他这大唐而言,便是发展和革新。

    尤其是更要注重革新才是,如此才能有所进展和成就。

    而且既然在后世之人的眼中,他与秦始皇和汉武帝同是“龙凤猪”一说,那他必然不能在此落后和掉队才行。

    安史之乱,长安城被占领,王维被迫做了伪政权的官员,好在杜甫的官小,没人注意到他,于是杜甫就寻了个机会,赶紧逃离了当时的长安城,然后这时候唐玄宗已经成了太上皇,杜甫一路困顿的辗转流亡,最后来到了唐肃宗这里。

    见杜甫如此,唐肃宗非常感动,于是就封了个左拾遗的官职给杜甫,虽然也是个小官,但相当于给皇上纳谏。

    只是像纳谏这种事,可是很需要技术含量的,毕竟纳谏也相当于另类的给皇帝挑刺找问题,于是一个不小心,杜甫就和唐肃宗起了冲突,还差点被杀头,好在有人给杜甫求情,最终杜甫才得以保住了性命。

    但也因此,杜甫被贬了官。

    而也就是这个时期,杜甫写出了“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主要描写了当时战争带给百姓的悲惨和痛苦生活等。

    官场黑暗,百姓痛苦,杜甫也过得很困苦,于是干脆辞了官,又是几经辗转,然后到了当时的成都。

    在这里,杜甫在好友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也就是现在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已经成了一个著名景点,也可以称为“浣花草堂”,属于我国的4a级旅游风景区哦。

    “嗯著名景点什么四什么旅游风景区”

    刘彻不由得咂咂嘴,这名人到一定地步,连住的草堂都能成为著名景点

    真不得了啊。

    那若是他亲力亲为建出什么来,这后世会不会也同样如此

    刘彻还真当思索了起来比如要不要把交给桑弘羊等人做的事情,也揽过来自己多做点

    到这里,杜甫总算能安定下来了,虽然生活还是艰苦,但好歹能有了遮风避雨的地方。

    也是在这一阶段,杜甫又创作了不少名篇出来,比如描写农家生活的客至,还有游览到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蜀相,听到武侯祠和蜀相应该就知道,这首诗是有关于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的。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充分的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到最后却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之情。

    除此之外,还有一首更震撼人心的歌行体古诗,也是我们必背的古诗词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其中最后那几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当真是抑扬顿挫,曲折辗转,情绪激昂。

    是全诗的理想和升华之体现,也表达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思,以及崇高的思想境界等。

    历朝历代下,不少人看向小屏幕,观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好多都不由得沉默下来,或是几声叹息。

    难怪会说这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这诗中所体现的种种,也真是让他们也不禁心酸和感慨起来。

    而且这位诗圣的经历,也未免太过曲折和坎坷了。

    “可想那盛世破灭下的百姓,怕是也同样如此。”

    “哎,乱世当真是残忍,尤其是对百姓而言。”

    “所以我们都要引以为戒才是。”

    安史之乱发生了八年,八年之后,安史之乱结束,杜甫收到消息,也是不禁激动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情绪难得高昂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之后他年纪更大,加上在成都的朋友也去世了,便想要返回原来的家中。

    但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大唐也是元气重伤,内部仍是一团混乱不说,这外部也是军阀混战不休。

    整个大唐,再也回不去从前了。

    所以这一时期的杜甫,所写下的诗篇大多都比较苍凉和悲伤,比如这一首代表作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回家的途中,见证了山河飘摇,混乱和战乱不休,加之杜甫年纪也大了,身体变得很差,而且这一路走得也不顺利,根本就没走出去多远,于是这位一代诗圣,最后病逝在了一条船上,享年五十九岁。

    秦王宫。

    嬴政不禁也是在心底叹息了一声,一代诗圣,竟是这样的苍凉结局。

    这谁能想到。

    虽说这所谓的经历,造就了这些名传千古的诗作。

    但也不得不说,对于当下而言,怕也只是有感而发,不得不发之作而已。

    其实杜甫活着的时候,他的诗作并不太出名,其名声肯定也是比不过当时的王维和李白等,但在杜甫去世之后,他的诗作就越来越受到了追捧,不止他被冠上了“诗圣”的名号,杜甫写的诗,也被称为了“诗史”。

    如果说李白的诗风深受道家影响,洒脱狂放,仙气十足,王维的诗深受佛家影响,禅意满满,追求内心的淡薄以及宁静等,那杜甫的诗,可以说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表达了兼济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

    同时“圣”这个字,应该也会让大家想起孔圣人吧,这个字在儒家思想中,也是最高尊称。

    所以诗圣之于杜甫,是对杜甫的最高赞扬。

    而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则是因为他的很多诗,都充满了忧心家国百姓的情怀,也真实记录了安史之乱发生前后的一些事件,并且题材广泛,不止是反映当时的国家和权贵,还有普通百姓的生活等,涉猎很广。

    加之杜甫的诗,其诗作的体裁类型也很广泛,比如之前提到过的叙事诗,歌行体古诗,咏史怀古诗等,所以杜甫也被后世称为诗歌的集大成者,是当时盛唐急转而下的这个分水岭之中,最后一颗闪亮的星星。

    诗仙无愧于诗仙,这诗圣,也是无愧于诗圣。

    这些诗作当真是沉郁顿挫,心酸现实,听得历朝历代下许多人都不由得心生复杂之感。

    同时也更对那安史之乱发生前后,那大唐之下的百姓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感受,那是他们触及不到的历史,却能再一次透过这些诗作,深刻体会到那是国破家亡的痛苦和愤懑,以及发现盛世不再的怅惘和可惜。

    而听到这里,这古诗词在唐朝的发展,又是有了一种变化。

    如果说初唐的诗歌发展是奠定基础,盛唐的诗歌发展是百花齐放,那在盛唐之后,其诗歌的发展,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中唐的“革新”,以及晚唐“续命”。

    关于中唐和晚唐诗歌的发展,我们主要简单介绍五个诗人。

    比如中唐的“革新”就主要和韩愈以及白居易有关

    还记得之前说的唐宋八大家吗韩愈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而他之所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就是因为韩愈率先倡导了“古文革新浪潮”,使中唐时期的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得以焕然一新。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也不难看出,文化是跟随时代发展的,所以到了中唐这一时期,因为安史之乱后,唐朝一蹶不振,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在文化发展方面,自然也需要有人站出来。

    所以韩愈提倡古文运动,主张不写骈文写散文,而且要言之有物,在当时形成不小的影响。

    韩愈的必背诗篇有晚春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但他将古文运动的精神也贯彻到了诗歌里,不止用散文的方式来写诗,而且还经常用一些我们现在字典里都很难查到的字,然后再造出奇怪的句子

    给大家举个例

    比如“水龙鼍tuo龟鱼与鼋yuan,鸦鸱chi雕鹰雉鹄鹍kun后面算了,我读得也费劲”

    历朝历代下众人“”

    他们听得也很费劲。

    所以我们上学的时候,很少背韩愈的诗,因为学不会,真的学不会。

    但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以及他文章的雄伟气势,确实令人赞叹,也为后面宋代时期再次掀起古文运动奠定了基础。

    然后我们再说,在中唐时期,还有一位在诗歌上的“革新者”,这位就是被称为“诗魔”的白居易。

    不过白居易这个别号不太显,但要说起他的“长篇巨作”长恨歌,肯定很多人都听过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怎么说呢,这首诗上虽然广为流传,而且艺术性很高,是我们现在很多创作的蓝本,而且其中也批判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但与此同时,也很同情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

    就我们还是多欣赏一下其中千古流传的佳句吧,尤其是最后那四句话。

    汉朝未央宫。

    刘彻一下子就笑出来,讲到那安史之乱,这唐玄宗李隆基可真是一直被拖出来“鞭打”啊。

    不过这长恨歌中的好几句话,确实听着就精美绝妙和意境婉转。

    除了长恨歌外,白居易的另一代表作,自然就是琵琶行了,也是长篇叙事诗,同样语言流转匀称,优美和谐,而且有一种音乐之美,现在也被改编成不少音乐作品。

    其中有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其实就是借用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之意,抒发了白居易对于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这一句也是千古流传的诗作佳句。

    而白居易对于中唐时诗歌发展的“革新”,就是他倡导“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认为要写反映时事,揭露社会现实的制作出来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就是当时的新乐府诗。

    而白居易还给这种类型的诗起了个统一的类别名字,叫“讽喻诗”。

    不过白居易因此也得罪了很多人,于是当然和很多诗人的命运一样,被贬到外地去了,而后就是那首琵琶行。

    再之后,大概经历了这些,白居易就有种“随波逐流”的感觉,用他的话说,就是中隐,哪怕再次回到朝廷做官,也多是独善其身,就是在远离政治斗争的情况下保全自己,为百姓做事。

    所以白居易又去了杭州做刺史,不仅疏通了杭州六口古井,还在西湖修了白公堤,不过要注意哦,白居易的这个白公堤,和现在西湖的白堤可不是一回事,不过在白居易被调到苏州去后,苏州现在那个白公堤就是白居易修建的。

    “这随波逐流,也是对当时的一种妥协吧”

    “毕竟都因此被贬官了。”

    “话说这唐朝的诗人,好多都是被贬了官”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吧,虽说当时境遇不好,可那等境遇之下写出的诗作,好多都流传于世,也未尝不是一种欣慰。”

    “倒也是”

    不过这中唐诗歌的发展,比起那盛唐之势来,确实是差了点儿意思。

    不止是天幕所说的诗作,在诗词文章模块中逐渐展现的那些诗人和诗作,确实其风格和所属的流派都和盛唐不同。

    白居易既写了讽喻诗,也写了闲适诗,比如他去杭州写下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先前反映时事,兼济天下,后来远离党政,独善其身,但总体而言,白居易的诗称得上是通俗易懂,且富有情味。

    另外他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开创了一种新的诗体和诗风,对中唐诗歌的发展是一大贡献,不过这其中出力的也不止是白居易,包括韩愈的古文运动,也有其他诗人参与其中,但是这里就不过多去说了。

    中唐诗歌的“革新”代表是韩愈和白居易,晚唐诗歌的“续命”只重点讲一位诗人,那还有两位为什么要提到

    因为先有李白被称为“诗仙”,剩下两位之中的其中一位诗人,可还有个相对应的“诗鬼”别号,所以在讲晚唐的诗歌发展“续命”前,我们先来讲一讲这位有着“诗鬼”之称的诗人李贺。

    “诗鬼这又是什么称呼”

    卫青和霍去病按照刘彻的吩咐,去搅乱匈奴那边的浑水,好消息竟接连不断,所以两人也得以稍微闲适下来。

    霍去病听了李白和杜甫等人的诗后,打心底觉得学诗真是一门学问,一直赞叹不已,这时又听到一个“诗鬼”的称号,不由得更是好奇,这位“诗鬼”的称号,究竟是怎么来的

    倒霉的诗人千千万,总有一个特别倒霉的,若是要提名一个的话,那就完全可以说是李贺。

    而且若说盛唐的诗人性格多是自信,那中唐诗人的性格,就多多少少更体现出了抑郁这两个字,李贺就更是如此。

    其实李贺的祖上,若是追到唐高祖李渊那个时期,那可是李渊的叔父,不过往下延续200多年的时间,李贺那点皇室血脉早就可以忽略不计了,而且李贺父亲当的最大的官,也就是个县令,家里可以说是很穷了。

    而且李贺还体弱多病,从小就是个病秧子,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样从小就体弱多病的李贺,他其实是个弱病的形象,不过外貌不够,学识来凑,李贺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文,而且质量还很高,所以年纪轻轻就很有名气。

    加之李贺不仅有天赋,还特别用功,每天都会骑着驴出去采风,一有灵感就会写下来,其用心程度,以至于每天李贺回家,他的母亲发现李贺背着的书囊中存放太多诗句纸片时,不由得嗔怪道“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呕心沥血的“呕心”就是从这里出来的,还有“沥血”是出自韩愈的归彭城用语,意思是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后来人们就将呕心和沥血结合在一起,表达费尽心血之意。

    这也可见李贺是多用功和努力。

    唐朝李世民时期。

    听到那李贺的祖上时,李世民是真没忍住诧异了一下。

    不由得让他也有种奇异之感,没想到这位被称为诗鬼的李贺,竟是还和他们李家有那么一点关系。

    虽然也确实是只有一点关系而已,但也不免让李世民对这李贺更多了几分关注。

    当时韩愈正倡导古文运动,流行写散文,而不是写诗,但李贺18岁的时候,找到韩愈,将自己的诗作递给对方看,也确实惊到了韩愈,而这首诗作,就是必背的千古名篇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好”

    才听完,李世民就当真不由得叫了声好,这首诗可太对他胃口

    绝妙啊。

    四句诗,第一句烘托的紧张气氛,第二句战争伤亡的惨重,第三句继续浴血奋战的沉重,还有最后一句誓死报国的决心,简直是听觉和视觉上的双重感受,而这首诗,才是一个18岁的,没上过战场的少年所作。

    所以简直让韩愈爱才之心顿起,也因此,李贺可以说是一战成名,还准备去参加科举考试。

    但先前说了,李贺简直是倒霉的代名词,就在这时,李贺的父亲病故了,他要回家去守孝年,古代丧制规定,这期间可不能任官赫尔应考,也不能嫁娶,所以李贺在年后,才能再去参加科举考试。

    这有时候吧,从来没得到过,比得到再失去要来得好一点,而得到再失去,又比即将得到却错失过去好那么一点,李贺就属于最后这一种情况,他顺利过了府试,也入围了殿试,可悲剧就发生在了殿试之前

    因为有个很扯淡的理由,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而晋肃和进士有点同音,所以有人说李贺应当避父名讳,不应该参加进士考试,否则就是不孝这理由扯淡是扯淡,但杀伤力非常之巨大。

    哪怕有韩愈为其喊冤,最终李贺也因为当时舆论的压力,从而放弃了科举考试所以就真的很扯淡。

    听到这里,李世民起先还很兴致的脸色,瞬间就沉了下去。

    他当然知道“避讳”这种规定,但才生出爱才之意,就听到如此事情,难免让李世民觉得无法接受。

    一个年少时就能写出雁门太守行这首诗,一个有天赋又刻苦用功的大才,怎能因此就错失科举考试

    这可真是

    李世民不禁蹙起眉摇着头,他当明文规定,这种事不可再有

    否则是否他这里,也会出现类似的事情

    现在可正是需要人才之际

    所以,这种事决不能再有

    李贺无法参加科举考试,但通过考察,还是做了奉礼郎,不过也就是个低级小官,主要负责祭祀典礼的主持等等,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才华能力,所以李贺强撑了年,最后还是受不住辞官了。

    这之后,李贺又打算去参军,但同样悲剧的是,李贺加入的这支军队,因为战斗力不行,最后竟是被遣散了。

    于是仕途不顺的李贺只好回到家中,因为郁郁不得志,也因此身患重病,才年仅27岁就离世了。

    李世民“”

    他是真的没想到会这样。

    才27啊。

    猝不及防之后,便是更深的叹息。

    若是这李贺能活更长时间,又会有怎样的风采

    科考,做官,参军,命运几乎堵死了李贺的每一条路,但从雁门太守行这首诗中,我们就不难看出,李贺为自己的人生开辟出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而还有一首诗更能体现李贺的这一特点,就是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只是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却充满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构思新奇,独辟蹊径,甚至大胆联想了神话传说,可以说李贺是继屈原和李白之后,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位颂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而且李贺的诗里除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外,还是少有的写“死亡”题材的诗人。

    所以李白是仙才,李贺足以称得上是鬼才。

    而那句“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都是李贺诗篇中留下的千古佳句。

    所以李贺的出现,也是中唐诗歌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和象征。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网址,新网址  新电脑版网址大家收藏后就在新网址打开,老网址最近已经老打不开,以后老网址会打不开的,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