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凄惨惨戚戚这一声声慢寻寻觅觅, 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今也才是豆蔻年华的李清照听着,也是忍不住摇头叹息一声。
也许这“愁”之一字写满了她的晚年生活,也让她再次成为宋词大家, 可听着她这一生的经历,还是忍不住唏嘘几声。
身为一个女子, 在风雨飘摇的时代, 或许该安居一隅,独善其身
可若是历史当真会重演, 她大概也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吧。
不是选择赵明诚,也不是选择那张汝舟,而是选择保护那些金石文物和书贴典籍等。
就像天幕说的,女子又比谁差
男人会保家卫国, 女子同样能做出一样的选择,也敢做出选择。
只不过现在
李清照单手托腮, 忍不住笑了笑, 现在宋徽宗已被赶下位,新皇有意再次实施新政, 只不过要经过更合理的改良调整才行, 朝中反对的大臣少了, 大概主要是因为这资料库的出现吧,一切已经在开始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虽然这次的未来不知又会如何走向。
但李清照觉得,最起码她已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上, 女将军不多见, 才女也不多见, 有可靠史料佐证的才女也更少。
而这些才女,像李清照这样,在文坛上取得一定成就的, 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班婕妤,先前提到过的,班固,班超,以及班昭的祖姑,西汉女作家,著名才女,以辞赋见长,被汉成帝立为婕妤,可却生名不详,关于她的作品也有很多,但大部分也是已佚失,现存作品仅有三篇。
谢道韫,东晋时期的诗人,嫁给了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颇有文才,所著诗赋等流传于世,被称为“咏絮之才”,在丈夫王凝之死后,于会稽独居,终身没有改嫁。
鱼玄机,晚唐诗人,咸通中为补阙李亿妾,以李妻不能容,进长安咸宜观出家为女道士,与文学家温庭筠为忘年交,唱和甚多,后被京兆尹温璋以打死婢女之罪名处死,并且其生平不见正史。
还有同样是宋代的朱淑真,也同样是生于官宦家庭,丈夫为文法小吏,后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最终抑郁早逝,而据说朱淑真去世之后,她的父母将她生前的文稿付之一炬,使其余生平不可考,遂素无定论。
这就是男性对于文学的垄断下,男权之于当时封建社会的主导地位下,众多女子的命运走向,而她们还都是颇有才名的女子,即使如此,所面临的命运也依旧让人唏嘘难过,也无可奈何。
当真是有才情的女子少吗不,不是,是那个时候的社会不允许,也看不起。
有能力的女子少吗真比不过男子
这怎么可能。
别说天幕之前展现了那么多优秀的女子,就是他们身边,当真就没有才情出众的女子
可这些女子为什么名声不显为什么啊。
现在他们这么问,不是没有答案,而是不好回答,也不敢回答。
但不回答却不代表能逃避掩藏。
至少在现如今的境况下,已然有太多女子不容让人忽视了。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其实李清照的作品也流失了很多,至今也只留下了八十多首词,但尽管如此,这些优秀的作品,也能证明她的才情。
可后世在讨论李清照的时候,除了讨论她的作品外,争议和争论最多的,竟是有关于她是否改嫁的事情。
据相关资料记载,明朝时期,关于李清照,多是批判和谴责之意,因为他们觉得李清照没有守节,到了清朝,又大多将李清照“考证”为没有改嫁,想要为她树立起“忠贞”的形象。
而在近代时期,因为开始倡导男女平等观念,于是李清照的“改嫁”,竟又开始成了学术界的“共识”。
看看关于李清照是否改嫁的这些时代变化,是不是有种可笑的意味在其中一个“改嫁”,竟如此多变,就因为这个词放置在了一个女子的身上,一个才女的身上,于是这到底是污点还是其他,竟能有如此多的争论和变化。
挺可笑,也挺可悲的。
是否改嫁又能如何,这并不妨碍李清照是独一无二的千古第一才女,也不妨碍她的作品千古流传,耀眼世间。
秦王宫。
嬴政就很不理解,关于李清照“是否改嫁”这件事,究竟有什么好变来变去,争论来争论去的
改嫁又如何,没改嫁又如何,非要下个定义出来
非要给那李清照扣上一个是或否的帽子
这究竟能有什么意义
就算真的改嫁,是污了这才女之名还是什么
如果是单纯觉得事有争议,想要寻个真相出来,也无可厚非,但以这“改嫁”与否来定义其他,那就着实可笑了。
想到关于这件事,不同时期的说法竟还不同,嬴政实在也是忍不住摇了摇头。
这宋明时期,可当真是要有的变了。
好了,关于李清照是否改嫁这件事,尚有争议,但我们最需要记住的是,关于李清照的才情,才是最无可争议和无可厚非的,在那样一个男权时代,能出现这样一位在文坛上有一定地位的女子,是历史之幸,也是我们之幸。
而讲完李清照这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接下来要讲的这最后一位,是宋词史上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也可以说是文人里最能打的,武将里最有才的词人,被称为“词中之龙”的辛弃疾。
不过提起辛弃疾“词中之龙”的美誉称呼,大概并不会让他有多少欣慰之感。
因为辛弃疾这一生的抱负,可并不是当一位出众的词人,而是其一生以恢复为志,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
他是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也更是一位爱国的将领之才。
“爱国将领,将才”
刘彻心想,那不就和那位唐朝的高适差不多
一个会作诗的将领,一个会打仗的词人。
还都是处在风雨飘摇的时期,一个安史之乱,一个靖康之耻,啧啧,这唐宋在某些方面,倒是挺相对啊。
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而早在辛弃疾出生前,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爷爷辛赞在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后“累于族众”,无法南下,遂仕于金朝,当了一个小官,但辛赞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
这可见辛弃疾的名字辛弃疾,霍去病。
辛弃疾的名字就是他爷爷给取的,因为辛赞是霍去病的粉丝,而弃疾正好对应了去病,也是寄托了辛赞对于辛弃疾的殷切期望,希望他能骁勇善战,能够有朝一日恢复中原故土,报国雪耻。
所以辛赞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与此同时,辛弃疾也“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而这一切也使得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养成了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嗯”
“辛弃疾”
霍去病一把拉住了身旁的舅舅“辛弃疾”
这后世中竟然有人对着他的名字,给自己的孙子取名为辛弃疾
瞬间一股热血冲向霍去病的心口,让他着实有些激动难耐。
倒不是为了别的,而是有种被后人纪念和认可的感觉。
卫青笑着拍了拍外甥的肩膀,他当然能理解这种感受,很奇异的感受,能听到后世之人对他们的纪念,当真是很神奇。
“既如此,去病,你当更要好好作为才是。”
霍去病认真点头“舅舅说的是。”
他决计不会比历史中的他更差。
在南归之前,辛赞曾两次让辛弃疾至金都燕京参加进士科考试,别人可能是冲着当官去的,但辛弃疾不是。
他是借机去侦察金人形势,以图恢复,有这样的志向,终于在完颜亮当政,准备大举南侵,欲灭亡南宋,并统一江南之际,趁着国内空虚,北方的汉人接连起义,而辛弃疾也自己拉起了一支起义的队伍,在山东揭竿而起。
而在毅然“鸠众二千”,揭竿起义之后,二十一岁的辛弃疾又投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负责起草书檄文告,参与机密。
那这个时候,辛弃疾都主要干了些什么
我们先说一件事,就是辛弃疾有个叫义端的和尚朋友,这个义端和尚,当时也带着一支队伍起义了,于是辛弃疾也将这个朋友拉到了耿京的队伍中,只是此人名为和尚,实际心思根本不净,最后竟偷了辛弃疾的公章跑路了。
辛弃疾差点受其连累,不过也为自己争取到了机会,立下了三天就追回叛徒的军令状。
于是这一路追过去,还当真让辛弃疾给追上了这个义端和尚,最后辛弃疾直接将人给砍了,然后回去复命,自此之后,辛弃疾在耿京的队伍中也更受到了重用,毕竟能文又能武,这样的人才,可不能忽视过去。
汉朝未央宫。
刘彻不禁点了点头。
能文能武确实是难得。
既能打仗,又能写词,还有胆气。
除此之外,竟还和霍去病有些渊源。
这听着,更让刘彻对这位辛弃疾不由得产生了不少好感。
只是人在南宋,又是那完颜构,哦不,赵构当政啧啧,这未来又是不好说啊。
其实追杀叛徒义端和尚,还不算能体现辛弃疾能力的事情,其后的一件事情,更能体现辛弃疾的勇武和骁勇善战。
就是义军内部再次出现了叛徒张安国,邵进等谋害杀死了耿京,甚至还带领了一部分人投降了金朝。
当时辛弃疾力劝耿京“决策南向”,接受南宋朝廷的领导,耿京也同意了辛弃疾的看法,然后命令辛弃疾和贾瑞等人奉表南归,但就在辛弃疾与朝廷接洽成功,准备返回军中的时候,义军内部就在此时发生了此等重大变故。
一般人听到这个消息,在这种情况下,大概会直接再回到南宋朝廷。
但辛弃疾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当即组织率领了仅有五十多人的队伍,然后竟直接杀向了张安国几万人的驻地。
而在当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酣饮,辛弃疾则是带着人出其不意袭进了金营,不仅活捉了张安国,甚至还在五万金兵中带着张安国摆脱追敌,急驰而归,真可谓“燕云五十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
“哈哈,勇啊”
辛赞不由得拍向孙儿辛弃疾的肩膀,大笑道“不枉祖父对你多年的教导”
还是少年的辛弃疾也是不由得神情振奋,随即认真开口道“那还请祖父允许孙儿现在就投入岳将军麾下”
“虽说现在形势一片大好,可金兵仍是在苟延残喘,孙儿也想去尽一份力。”
辛赞摇头啧了一声,失笑道“我看你主要是想去见岳将军。”
辛弃疾眼睛发亮“岳将军乃当世英豪,谁不想见”
“如今天幕提起孙儿,想必孙儿现在去投靠岳将军,就算不得个一官半职,但也应当能见到岳将军一面吧”
自从听天幕提起岳飞的事迹,辛弃疾就一直有此种念头,到如今也是更有了能够去投靠的底气和条件了,所以还怎能耐得住等待,哪怕他现在尚且还年少,可这收服故土,打退金兵,让金兵再不敢入侵中原,他必然要出一份力
辛赞笑看着辛弃疾,不由得点头,满脸欣慰。
“好,那你就去吧。”
反正如今也不是皇帝当政,岳将军还尚在,一切都已改变,此时去,必然会有更好的形势。
就是不知道,在历史还未改变的情况下,他这孙儿,往后又会是何种境遇会得到重用吗
南归南归,不知道是当时多少北方汉人的追求和梦想。
对辛弃疾而言也是如此,他也希望着在进入南宋朝廷后,能够得以更好的施展拳脚,将满腔的报国之志落到实处去。
可谁能想到,辛弃疾带着五十多人活捉张安国,摆脱五万金兵追击,从而震动南宋朝野的壮举,竟已然是他这一生最巅峰的时刻了,这此后的四十几年中,辛弃疾的人生,也可谓是坎坷起伏,令人生叹。
为什么辛弃疾与岳飞算是同时代,也都是主战派,可在他的作品中,却从未提过岳飞
因为在辛弃疾南归的时候,宋高宗赵构正重用秦桧,并一同迫害死了岳飞,此时主和派占据上风,而岳飞的名字,也从此成了禁忌,哪怕辛弃疾心中有所想,怕是也不能表现出来,而这也显然说明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南归的辛弃疾,也自然是不得重用。
秦王宫。
嬴政直接冷笑了一声。
和他想的一样,有那样的皇帝和奸佞,这辛弃疾南归之后,作为想要收服故国疆土的一方,又怎么可能一帆风顺
有岳飞,还有这辛弃疾,如此人才都不懂得珍惜,这南宋,命里该绝啊。
倒是可惜了最后跳海的那位少帝,还有那十万多的军民大臣了。
宋高宗之后,就是宋孝宗。
这位皇帝倒是立志恢复中原,主战派也由此占据了上风,还发动了北伐,但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由于主将之间的嫉功害能,最终导致符离大败,随后金宋签订了“隆兴和议”
而后在这种情况下,主和派势力又占了上风,但二十六岁的辛弃疾不为所动,向宋孝宗呈上了美芹十论,又称御戎十论,不仅客观的分析了宋金双方的形势,还提出了周密详尽的恢复大计,以及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
在这之后,他又向右丞相虞允文呈上了九议,再次陈述他的抗金方略。
辛弃疾是希望以此能唤起宋廷君臣的抗金热情,坚定他们抗战必胜的信念。
但是在逐渐偏安成风的情况下,他的满腔热忱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经过深思熟虑的恢复中原大计也是如石沉大海,这一度使得辛弃疾陷入了极度的悲愤和苦闷之中,而后又是频频调动辗转各地,哪怕升迁,也没有使辛弃疾得到满足。
加上当时南宋称沦于外邦而返回本朝者为“归正人”,即投归正统之人,是南宋对于北方沦陷区南下投奔之人的蔑称,所以辛弃疾归正人的身份,也阻碍了他的仕途发展。
再到后来,辛弃疾因在地方上大刀阔斧的整顿,创置“飞虎军”等事,妨碍了权贵们的利益,于是被交章弹劾,以“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等罪名,最终罢去了所有职务。
“怎么竟会是这样”
霍去病几乎一下子怒极,这简直和对岳飞的手段一样
南宋那些人可当真是没救了吧
还有那什么“归正人”
蔑视从北方回来的汉人
要脸不要你们南宋不是逃到南边去的吗
要脸吗
不以收服北方故土为重任,反倒苟且偷生于南边,还称北方的投奔之人为“归正人”
这可真是让人着实是想要唾弃
甚至已经到了恶心的地步
当真是可笑至极。
不止霍去病这么想,再次看那留言板,之前唐人和宋人吵架的那部分,此时也是多嘲讽鄙视为主了。
此时能留言的宋人,哪个还敢冒头
他们怕不是也在耻于这南宋朝廷的作为,所以又哪还有脸面来争辩和说辞了。
这一段历史,真是无论何时听,都能气得人心肝脾肺疼,也着实是叫人无语得很。
辛弃疾最渴望的,必然是上前线收服北方的故土,可十几年啊,他都不得重用。
所以便只能将自己的满腔愤然和苦闷发泄在词作当中,于是这期间,辛弃疾写了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欲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来强烈表达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而在被报复罢免官职后,辛弃疾的人生阶段,又来到了赋闲在家的时刻。
杜甫有座杜甫草堂,苏轼有座雪堂,辛弃疾也为自己修了个房子,并取名为“稼轩”。
而他也将自己的别号改为了稼轩,后史称他为“辛稼轩”。
此后,辛弃疾这一赋闲在家,竟又是二十年,哪怕这中间也当过两次小官,但最终也还是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于是这期间,辛弃疾创作了很多描写乡村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以及遣兴抒怀的词作等。
比如清平乐村居,还有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等等。
叮叮
随着天幕的讲述,诗词文章模块中,也出现了有关于辛弃疾的词作。
众人看去,尤其是那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其中“少年不识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几句,可真是把“愁”字说了个遍啊。
上阙少年不知愁,下阕天凉好个秋,真是对比深刻,深沉含蓄,当真愁到了心里去了。
这也难怪,毕竟有如此深刻的报国志向,却要被迫赋闲在家哎,如是换做他们,怕也是不得纾解。
就是不知,难道以后就一直如此了
赋闲在家二十年,辛弃疾已经六十多岁,但此时,这时局又迎来了变化。
因为当时金国对百姓的压迫,导致华北那一地带民间起义愈发频繁,加上蒙古在这时候也开始南下,于是南宋朝廷心又起,嘉泰三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又再次起用了主战派人士。
这个时候,已经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差知镇江府,这一变动,使得年迈的辛弃疾也不由得为之精神一振,但事实证明,韩侂胄只是想拿辛弃疾当个招牌,并不是真的想要重用他。
于是辛弃疾知镇江府时,曾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一首传唱千古之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除此之外,还有一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被起用也没有得到重视,韩侂胄主战又没有多少本事,最后在辛弃疾遭受一连串打击,心力交瘁,并失望辞免的情况下,朝廷竟还想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府赴任。
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辛弃疾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据说在辛弃疾临终的时候,还大呼“杀贼杀贼”
而在他身故之后,家无余财,仅留下了生平的诗词,奏议,杂著,书集等物。
听着辛弃疾这一生,于历朝历代下,不少人都不由得有些沉默下来。
这南归,当真是还不如不归
生生蹉跎了四十几年,哪怕不是当事人,也是不由得生出一股憋闷之气来
实在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啊。
结合这辛弃疾的词作,再对比这辛弃疾一生的经历,尤其是人生的后四十几年,着实叫人忍不住叹息和感慨一声。
只希望现在这南宋朝廷,已然不是历史中的模样了吧。
否则如此的爱国之才,若是一生还落得如此下场,那当真是叫人实在难以介怀了。
不过想来,也应当不再是原来的面貌境况了。
继苏东坡之后,辛弃疾的词再次突破了描写婉约情思的内容和边界,是真正的豪放派词风,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以及忧虑等,全部寄寓于了词作之中。
比如还有一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气势豪迈,语言技巧高超自然,是为“壮词”。
风格沉雄又不乏细腻之处,既抒写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也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其词作通读下来,难免叫人热血沸腾,心有同感,同时又因善用典故,也充斥着古典的意象,实属是对词作发展的一大突破。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立马定乾坤。
哪怕辛弃疾对当时南宋朝廷的屈辱求和有过颇多谴责,但观他大多的词作内容,却也不难看出他的爱国情怀,只可惜当真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也命运多舛,但错不在辛弃疾,而是当时的朝廷太懦弱无能,实在无能为力是矣。
“现在不是了。”
少年辛弃疾坚定看着天幕“因为有岳将军在。”
因为也有天幕在。
所以现在不是了。
而他也会一直在。
宋词发展我们就讲到这里,其实还有很多优秀的词人,他们的词作也可堪一绝,不过这里就再不多说了。
之后古诗词的发展,到元明清时期,先前我们也已经说过,由元杂曲和明小说顶替了去,所以古诗词由此衰落了下去,这和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境况等脱不开关系。
但无论是哪种文化兴起和衰落下去,这些都是独属于我们的灿烂文明,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而包括古诗词,元杂曲,明小说等在内的诸多优秀传统文化,它植根于我们的,不仅是流传下来的千古名作,更是作用在了我们的精神文化之中,从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那不灭的精神文化传承
清末,我们遭受了那么多沉重的打击,为什么还能站起来为什么还能不断的反抗和顽强斗争
近现代,我们落后于西方那么多,为什么能奋起直追,为什么能团结一致,共同对外
为什么
还有,大家知道吗,其实到现在,我们距离清朝灭亡,才过去112年。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网址,新网址 新电脑版网址大家收藏后就在新网址打开,老网址最近已经老打不开,以后老网址会打不开的,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