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七十年代妇女主任 > 正文 155.  第155章人不能忘本儿
    第二天, 赵柯和余秀兰送赵棉到公社。

    和赵棉一起去省城学习的,还有小文,她也争取到了培训的机会。

    两家人在站点一见面, 小文爹妈便热情地跟赵柯一家口人寒暄, 对着余秀兰夸完赵柯夸赵棉。

    余秀兰笑得见牙不见眼,嘴上还谦虚“没有没有, 没有那么好”

    然后她反过来再夸小文热情开朗, 她喜欢的不得了。

    双方家长互相吹捧。

    而小文确实很开朗, 对去省城充满希望, 脸上没有丝毫舍不得。

    她爹妈担忧这担忧那,直说她“心大”,又请赵棉照顾。

    余秀兰直接替赵棉答应下来,赵棉站在她身边笑盈盈地点头。

    而小文转头就跟赵柯悄悄讲“之前他们催我赶紧找个好对象,知道我要争取机会去省城培训, 也老打击我, 说我没那本事, 没事儿找事儿,等我去培训的事儿真定下来, 又改口了,让我努力留在省城, 找个省城对象, 他们脸上有光你瞅瞅, 多善变。”

    赵柯低声回她“长辈都这样儿,你多跟我姐一起学习, 还能见着更善变的。”

    小文歪歪头,挽着她的手臂,亲昵道“我不爱想那么多, 但你说得肯定对我有好处,我听你的。”

    赵柯拍拍她的齐耳短发,“快发车了,你爹妈肯定还有话跟你说,别在我这儿蹭了。”

    两家人分开,各自说话。

    余秀兰对着赵棉依依不舍,拉着她不断地叮嘱,从衣食住行到说话处事,什么都想一股脑塞给她。

    赵棉耐心地听着,一一答应。

    余秀兰老生常谈,“要是有合适的对象,千万别顾及家里,我看那方同志就挺好的。”

    赵棉脸颊微红,“妈,我心里有数。”

    余秀兰还想说啥,赵柯打断,“姐,上车吧,你开心就行,别听妈的。”

    小客车停在路边,售票员和司机都跟赵柯打招呼。

    余秀兰白赵柯,“在外面,我给你留点儿面子。”

    “我谢谢您嘞。”

    赵柯边小声回她,边冲售票员和司机面带笑容地挥挥手。

    真的要上车,小文终于生出离愁别绪,依依不舍地搂着爹妈不撒手。

    “赶紧上车吧。”

    余秀兰嘴上催促,手上也紧紧抓着赵棉的手。

    赵柯站在她身边儿,没催。

    过了一会儿,余秀兰自己就松开了赵棉的手,推她上车,“快走吧”

    赵棉和小文一步回头地踏上车,放下东西,屁股没坐稳,便不舍地探出窗。

    余秀兰隔着窗户又抓住赵棉的手,眼里泛起泪。

    赵棉原本还能控制,受她感染,霎时红了眼眶,冲着车外的母亲和妹妹挥手,“妈,小柯,我会照顾好自己的,过年我和爹一起回来,你们保重好身体。”

    余秀兰哽咽地应“诶”

    赵枫走,她都没这么失控。

    赵柯搂住母亲的肩,仰头道“姐,你不用担心,我和妈在家什么事儿都不会有,我会照顾妈的”

    余秀兰吸鼻子还不忘回头埋汰赵柯“你还照顾我,咱俩谁照顾谁啊,做得饭给猪吃猪都不吃”

    赵柯“”

    赵棉破涕为笑,眼里莹莹的水光极为动人,底下送行的人都忍不住看她。

    客车缓缓开走,余秀兰往前追了两步,才停下来,埋怨赵柯“自从你当上妇女主任,咱们送走多少人了你就好像个漏斗,啥都兜不住。”

    赵柯也舍不得姐姐走,可她希望姐姐能够见到更多的世界,去过属于赵棉的人生。

    她转移亲妈的注意力,“这得亏是我看见,我心胸宽广不吃醋,要是赵枫看见你这么差别对待,他得多伤心。”

    “那也是个没心没肺的玩意儿,他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出去,我可没瞧见他有多伤心。”

    赵柯有些奇怪她的态度,“姐姐就去半年,又不是不回来,赵枫才是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

    余秀兰沉默片刻,道“可我总觉得,你姐姐才是一走,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了。”

    “那你还一个劲儿地鼓动她找对象”

    “大家都这样过,你们不随大流,就要受更多闲言碎语,比别人走得都难,我当娘的,能忍心吗”

    赵柯道“什么时候,都有人过着跟别人不一样的日子,路都是人走出来的,前面四通八达,非一条道走到黑,对错到底是谁来评判”

    “歪理。”

    “我是包容。”

    有人贤妻良母,有人行走孤独,有人缝缝补补,有人打破世俗世界这么大,怎么就不能和谐共处呢

    如果难以相容“我姐如果能让人看到她的努力,如果能像于师傅一样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将来无论回不回来,起码在双山公社的轴承厂,会有更多的人认可女工们的努力和能力。”

    改变就是这么一步一步来的。

    她的姐姐,不只是会成为一个好妻子,她她有更多的可能,也可以像于师傅一样为年轻的女同志撑伞,给女同志们带来更多的机会。

    余秀兰说不过她,哪怕行动上一直是在支持女儿们,还是打算捶她一下出出气。

    这个时候,小文爹妈过来跟他们道别,恰巧打断了母女间的感情交流。

    “余老师,你们娘俩上我家坐会儿呗”

    余秀兰婉拒“不了不了,我们一会儿办完事儿就回大队了,以后有机会指定过去串门儿。”

    两家人分别之后,赵柯顺势道“咱先去轴承厂给姥姥打个电话,问问他们买什么时候的火车票。”

    这是一直上心的事儿,余秀兰就坡下驴,情绪立马回转,催着她走。

    俩人去到轴承厂,给赵柯二舅余秀民的部队打过去。

    等了一会儿,姥姥刘妮儿打回来电话,大嗓门儿透过电话传过来,“秀兰啊,你弟给妈定了十号九点半的火车票,两天一宿到省城,晚上搁省城住一宿,第二天坐上午的火车到市里,再坐客车。”

    赵柯拿笔记着时间,做口型“没法儿开拖拉机去县城了,抽不开,咱们在公社接。”

    余秀兰点点头,对着话筒说“建国和小棉都在省城,等你们下火车,他们去找你。省城到市里的火车票买了吗没买就先别买了,让他们带你们在省城转转。”

    刘妮儿道“票没买,打算到那儿再买,小棉咋去省城了”

    余秀兰得意地说“她去总厂培训半年,回来能涨工资。”

    刘妮儿一听,得意的语气跟余秀兰一样一样的,“诶呦,咱们小棉真有本事,正事儿要紧,别让他们浪费钱了,我们随便儿对付一宿就走。”

    “那不行。”余秀兰坚决反对,“他们在省城里还让您领着孩子对付一宿,您面子往哪儿搁我们得多不孝顺必须安排。”

    老太太爽朗的笑声透过话筒传过来,像是故意让人都听见似的,大声说“你看你们,花那个钱干啥,还要安排俺们,行吧行吧,我不跟你争了。”

    余秀兰有说起接她的事儿“赵柯原来不是说要开拖拉机去县城接你们嘛,公社牵头建了个大合作社,买了好些农机要一起开荒,咱们大队的四轮拖拉机也得过去,手扶拖拉机在村儿里有活儿,不好长时间离开,只能开到公社接你们了。”

    刘妮儿不在乎,“集体的事儿重要,要是忙不开,我们自己找牛车回去也行。”

    赵柯凑近话筒,接话“到公社还是要接的,再忙也不至于这点时间都抽不出来。”

    刘妮儿笑呵呵地说“行行行,你们安排就行。”

    余秀兰又故意提起赵柯当上了公社合作社的副社长。

    老太太高兴的呦,夸了赵柯好几句。

    每一分钟都花钱,母女俩舍不得花钱,意犹未尽地中断电话。

    赵柯又给丁小慧挂了个电话,确定报名的事儿准成了,才去邮局寄信。

    部队家属院儿

    姥姥刘妮儿满家属院都是熟人,一路走走停停,碰着个人就要唠一会儿,基本都是炫耀外孙女。

    等她走到家附近,看见儿媳妇宋清的妈妈拎着水壶,边优雅地浇花,边面带笑容跟邻居团政委的媳妇儿说话。

    团政委的媳妇儿也是个读过书的,跟宋清关系好,跟刘妮儿处得就一般。

    这个一般,还是因为刘妮儿在外头从来不说儿媳妇的不是,对谁都笑脸迎人,人家顶多嫌她乡下来的,嫌别的,嫌不来。

    而刘妮儿心里也不咋喜欢儿媳妇的妈妈,但她不会让外人看笑话,于是老远儿就跟宋清妈妈打招呼“亲家母,太阳这么毒,别晒着,我给你把花搬到房荫下吧。”

    伸手不打笑脸人。

    宋清妈妈心里再有意见,也得好言好语,“秀民妈,搬来搬去麻烦,放这儿就行,我浇完了。”

    政委媳妇儿问“婶儿,你打完电话了”

    宋清妈妈关注地看向刘妮儿。

    “打完了。”刘妮儿满面春风,“我闺女和外孙女问我买啥时候的火车票,正好我女婿在省城的大医院进修,我大外孙女也到省城培训,要安排我们娘几个在省城玩儿几天,我说不浪费钱,我闺女不干,非要安排。”

    政委媳妇儿看宋清妈妈一眼,道“你女儿女婿真孝顺,你说那大外孙女,是上报纸那个吗”

    “不是,我大外孙女在轴承厂上班儿,那孩子踏实上进,这不就得到机会,去省城总厂进修了嘛。”

    政委媳妇儿闻言,感慨“大外孙女是工人,二外孙女在首都报纸有专栏,外孙子也在当兵,您闺女家的几个孩子可真出息。”

    刘妮儿骄傲“我闺女女婿会教孩子。”

    宋清妈妈表情有些僵硬。

    刘妮儿放着好好的部队家属院儿不待,非要回鸟不拉屎的乡下,不就是认为她女儿不会教孩子吗

    她觉得刘妮儿这话是在阴阳她们。

    隔壁,政委媳妇儿又问刘妮儿“婶儿,真要回乡下啊咱这儿有食堂有学校有医院,乡下多不方便啊。”

    刘妮儿高调地炫耀“俺们村儿正建学校呢,全是砖的,要安双层的玻璃,还有地龙嘞,冬天娃娃们上课都不冷,老师也都是有文化的知青,上学不差啥;医院村里是没有,不过有我女婿啊,他在省城的大医院进修,普通的病都能看。”

    宋清妈妈“”

    知道她女婿在大医院进修了,用得着一遍一遍说吗我女婿还是连长呢。

    刘妮儿打定主意要炫耀,又提起吃,“村里虽然没有食堂,种菜养鸡啥的不耽误,我们大队的养猪场还养了一百多头猪,肯定亏不了孩子们的嘴。”

    家属院儿有不少都是下乡来的,而且政委媳妇儿没少听男人提起手下兵乡下的情况,照刘妮儿所说,她老家条件真的不差。

    政委媳妇儿不好在说啥。

    而刘妮儿看向宋清妈妈,笑道“秀民不管当多大的官儿,就是农村娃,赵村儿大队是他的根,人不能忘本儿,秀民的孩子咋能不回去看看”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网址,新网址  新电脑版网址大家收藏后就在新网址打开,老网址最近已经老打不开,以后老网址会打不开的,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