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清穿之德妃娘娘升职记 > 277.执政 太子监国。
    宁楚格的奶娘是西林觉罗家的家生奴才, 除了多吃了几年饭,对这宫廷还不如宁楚格熟悉,自然不敢瞎指导, 只能回去悄悄请教四阿哥的精奇妈妈里。

    徐嬷嬷听奶娘来问, 倒也不藏私都知道皇后和四爷看重福晋。

    徐嬷嬷捧着奶娘递过来的茶斟酌了一下, 最后是这么说的“这宫里是个上下尊卑最分明不过的地方。上头主子说什么、做什么, 咱们底下的人,只能接着, 却不能去质问主子为什么这么做, 这其中的分寸,咱们做奴才的可一定得把握好。”

    四福晋跟太子妃比, 这身份和地位上自然是要差一些的, 严格来讲, 是有君臣之别的。

    要是太子妃将来真的成了皇后, 两人之间还会有主奴之分。

    但现在这太子妃不是还没当皇后吗这园子里现在真正的主子是皇后。

    皇后愿意宠着谁就宠着谁,心里更看重谁,自然就对谁更好。

    嬷嬷指点奶娘“你不要看之前主子娘娘待诸位福晋一视同仁,更看重太子妃, 就觉得娘娘好像必须更看重太子妃似的。”

    那才真真是大误了

    皇后和太子妃比, 是皇后的身份更高,地位更稳, 依仗更多。

    皇后之前那么做, 那是她乐意,她愿意这么干。现在她不乐意了, 那就不干。谁也不能勉强她,更没人能指摘她。

    这就和皇上宠爱妃嫔、阿哥们宠爱侍妾都是差不多的道理。

    阿哥宠你,那是阿哥乐意, 可别觉得阿哥就必须得宠你。

    嬷嬷的话翻译过来其实很简单只要皇后娘娘还在位一天,对四福晋来说,真正需要在意的人只有皇后和四阿哥。至于太子妃心里高不高兴的与四福晋又有什么要紧

    奶娘恍然大悟,赶紧回去告诉宁楚格,说完又嘱咐自家姑娘“主子,娘娘待您好,您就接着,好好孝敬娘娘。至于其他的事儿,您千万别掺和。”

    宁楚格闻言抚着胸口心有余悸,她进来不久,对这宫里严格的上下尊卑还没有那么强烈的认识,原本还真打算悄悄打听一下呢。

    还好没有。

    可回过头来又有点儿好奇也不知太子妃究竟是怎么惹着了皇额娘

    其实太子妃并没有惹到沈菡,沈菡也并非故意冷落她。

    她只是觉得既然大家立场不同,那她该尽的责任尽到就行了,再刻意的去亲近就没必要了。

    再说得直白一点你太子都这样防备我了,我还上赶着去教导亲近你媳妇儿,我犯贱啊

    沈菡才不要去犯这个贱,她该做的都做了,差事和权力也都给了,剩下的爱咋咋地,旁人爱怎么想怎么想,她自己高兴最重要。

    琐事都扔给儿媳妇打理,沈菡开始翘首期盼等着玄烨和儿子的来信。

    也不知他们到哪里了,现在好不好。

    玄烨这次率领的中路大军要经过茫茫沙漠和广阔的草原,行程总共有数千里之遥。

    为了行军不出差错,玄烨下令征调了大批札萨克图部的族人作为向导,每两名士兵就要配一个民夫、一头毛驴,随军运输粮食、器材和御寒工具。1

    这样艰苦的条件,书信的往来困难至极。听说太子监国之后送出的折子,至今还没有得到回音。

    沈菡就这样等啊等,一直到三月十八,才终于盼来了从军中返回来的第一批驿马。

    写着朱批的奏折直接送去了紫禁城,沈菡拿到了两个贴着皇封的紫檀木匣,来人说一个是皇上和诸位阿哥的信件,另一个是皇上专门交代了给娘娘的。

    沈菡先拆开信匣,把玄烨、胤禛、胤祥写给她的信拣出来,剩下的都是写给太后和各人生母的,沈菡让季纶带回紫禁城去给其他人。

    玄烨的信写的很琐碎,看着就像是走一路写一路,看到什么,想起什么来就写在信里,更像是日记。

    “朕此次出巡,心旷神怡,不胜喜悦。朕体康健,气色甚好。又因地美水好,加之无事,甚为舒畅”

    沈菡看这开头,想着看来这次行军挺顺利的,真是上天眷祐。

    她手边也正摆着纸笔,一字一句给玄烨回信,她觉得这样就像两人在面对面说话一样。

    不过玄烨写的文绉绉的,沈菡写的就很直白了“是吗那真是太好了,我就怕路上走起来辛苦,你的身体吃不消。吃喝用度都还够用吗,习惯吗京里来了冷空气,倒春寒凉得很,要不要再给你送几件衣裳你那里冷不冷”

    结果翻过下一页就见玄烨接着在后面解释说上面那行是昨天写的,今天早上朕刚一启程,才走了一半,就突然刮起了东南风,倾盆大雨兜头就下来了。

    “继之大雪纷飞,寒冷至极,是日夜即停止。”

    玄烨道他在帐篷里最挂心的就是外面的牲畜,它们不像士兵一样可以到帐篷中御寒取暖,这么刮一夜,只怕要被雨雪冻坏了。

    说得沈菡也跟着紧张起来,随军的牲畜都是有用的,真冻坏了可麻烦了。

    赶紧往下看

    “所幸十六日晨起查看,牲畜安然无恙,幸所备坚固且迅速。”

    又在后面写,这件事已经过去了,朕写来只是叫你知道,你就不要担心了。

    看得沈菡不自觉一笑“那你写来做什么啊,真是”

    除了玄烨的信件,胤禛和胤祥也各有书信寄回,信中都报了平安,简单说了这一路上的见闻,又问家中额娘姊妹和太后可好

    沈菡细细看过,逐一写下回信,交给驿马带回。

    紫禁城那边也又有八百里加急送出,听说太子那边也有许多亟待禀奏的大事,又是要往前线运送军粮和战马,还要处理云南四川两省乡试的事。

    之前宁古塔那边还遭了灾,急需赈济。

    季纶“奴才回来之前打听得说是送往宁古塔的粮车已经送出去了,首队已经到了宁古塔,只是送回来的消息晚了些。”

    沈菡点点头,看来太子处理政务的能力还是很好的。也对,毕竟是玄烨手把手教了这么多年的,若半点儿能力没有,玄烨也不可能放心将朝政尽数交托。

    毓庆宫里,自从大军离京,胤礽就再也没能好好休息过。每日都是天不亮起来理事,直到子时方能歇下。

    睡也睡不踏实,天不亮又得起来,和已经在毓庆宫前院等着的群臣议事。

    先议的自然还是前线的事,如今朝廷里什么事情都比不得远征在外的大军要紧。

    大学士阿兰泰“之前万岁传旨让送去的三千匹马已经备齐,再过两日即可启程。”

    胤礽点头“知道了。”

    这匹马备得不易。

    之前玄烨突然发信回来说缺三千匹马,可愁坏了太仆寺。

    太仆寺少卿佛保实话禀报太子,说如今太仆寺孳生的牧群马匹虽然共计有二万九千余匹,但其中可以乘坐的飘骟骡马、四岁小马总共只有近两千匹。

    “况且现在正值春季,马匹都还没来得及上膘,若是取用这一批马,臣恐等他们到阵前之时,会愈加消瘦”

    到时候不但皇上没法用,还白白浪费了一批好马。

    胤礽思量过后觉得这确实是个大问题,前线一但有军马需求,肯定就是急用,如果朝廷没有预先预备好的马匹,就无法及时支援前线。

    胤礽召集了大学士阿兰泰等人商议“四月里青草萌发,诸马上膘”

    胤礽觉得不若在迁太仆寺在此两千匹马匹之外,再行挑选额外的马匹,另立牧群,寻找水草盛地,好生放牧,让这些马尽早肥壮起来,以便备用。

    “则以后前线再有急用,可以即刻从放牧地送去。”

    群臣都觉得有理,不过这都是之后的安排了,现在当务之急是怎么把皇上急用的这三千匹马先送去。

    胤礽又问牧场的侍卫常山、尚书马齐和内务府总管大臣多弼“上驷院现存的马匹有多少”

    乌雅多弼是沈菡的堂伯叔,自从沈菡接掌内务府大部分事务后,两人打过不少次交道。

    多弼恭敬地对沈菡道“臣已回禀太子,如今五处御马圈及翁山一馆,每馆圈驽马及可用马各二百匹;海子六馆,每馆圈驽马各一百匹。太子的意思是五处御马圈各留一百零四匹,翁山馆留下一百五十匹,其余的从三月二十日起都赶到海子青草牧场那儿去放牧,以备不时之需。”

    上驷院是归内务府管的,这和前朝太仆寺那边不是一个体系,前朝后宫都知道现在内务府实际上是归皇后管的,太子要调上驷院的马,自然要让人来支会一声。

    沈菡并没有为难,她取出之前玄烨交给她的内务府印信“太子这是老成谋国之言,皇上在外征战劳心竭力,咱们很该替皇上未雨绸缪,把这些事料理好。”

    言下之意,太子这办得都是大事,沈菡不希望内务府与太子为难。

    多弼“是。”

    沈菡又问这匹马调过去,草料可还需要内务府继续供给

    多弼“太子的意思是从放牧之日起,就不再从内务府领了。”

    那就是说这笔支出前期还是得从内务府的账上走。

    这倒也没什么,原本就是上驷院的马,只要能保证前线的供应,各部门内部怎么协调都不是事。

    “不过臣问过翁山馆的首领宋喜,据宋喜说,要是继续以如今每匹马给草十二斤,黄豆二升的例,恐难令马匹迅速上膘,最好还是每匹再添半碗黄豆。”

    沈菡点头“那就照他说的来。”

    又问那皇上现在急需的这匹军马怎么办,太子那边想好解决的办法了吗

    多弼“是,太子与众臣商议,已经决定派人前去蒙古各旗买马。”

    只是买马的事情也是几经周折,科尔沁达尔汗亲王和额驸班第回奏说科尔沁今年的马匹甚瘦,哪怕是略肥壮些的,从科尔沁大老远运过来,也胖不起来了。

    乌珠穆沁等旗今年则少马,太子前后派人走了蒙古几十个旗,这才终于凑够了玄烨所需地三千匹战马,快马加鞭给玄烨送去了。

    前线中军大营。

    胤褆、胤禛和赫舍里常泰奉命前来接收军马。

    胤褆前后打量了一番,不满道“怎么一个个的都这么瘦这种马怎么打仗”

    太子管着一整个中枢,结果就给他们筹措出这种品相的马是何居心

    常泰闻言更不爽“此次出征,京中精锐马匹尽出,余量本就不多,能得这三千已是不易了。”

    胤褆冷脸看他,一看就是要发怒,胤禛轻轻挡了他一下“我看这马是路上运过来累着了,筋骨底子还是强健的,加紧喂上几天,这膘很快就回来了。”

    他拽着大阿哥上前接收,隔开了两人。

    胤褆看在胤禛的面子上被拽走了,但语气仍旧带火“你拦着我做什么”

    他看常泰那副嘴脸不爽很久了究竟是谁主子,谁是奴才

    真以为自己是仁孝皇后的弟弟,就也是他们的亲舅舅了

    太子这还没登基呢,这就想爬到他们头上来耀武扬威了,真要是哪天太子坐上龙椅,他们这些阿哥是不是还得给他们赫舍里家跪下磕个头啊

    胤褆说胤禛“我知道你是忌惮太子,可老四,做人也不能太没骨气了要是赫舍里家踩到你脸上来了你都不吱声,传出去,就是京里的皇额娘也没脸”

    胤禛摇头“大哥,现在不是说这些的时候,正事要紧。”

    说完也没再解释什么,带着军马册子走了,留下胤褆在后面皱眉也不知老四这葫芦里到底装的什么药

    若说皇后母子是真的一心尊奉太子反正他是不信的。

    胤禛带着军马册子来到御帐,梁久功正在帐外候着,看到他来,殷勤地掀起帐帘“四爷来了,万岁正等着您呢。”

    “嗯。”

    太子的折子写了很长,将买马一事的前因后果都交待的很清楚,包括内务府为了使马迅速上膘多添的那半碗黄豆都写进去了。

    玄烨从头到尾细细看完,又看胤禛捎回来的军马册子“马怎么样,数量可对豆草和煮料柴草可有随军马送来”

    胤禛道都核查过了,送来的马共有三千余匹,除了稍稍瘦了些,并无残疾老病,都是上等的好马。后面跟着粮草队,豆料草料一应俱全,说是工部和户部一起置办的。

    “嗯,那就好。”

    父子二人说完公事,胤禛又问玄烨身体好些了没有“趁着这几日扎营,事情少些,您该抽空多歇歇,不然这么连轴转下去,您身体怎么受得了。”

    玄烨一贯注重与将士同甘共苦,前些日子天气阴晴不定,每逢遇上雨雪天气,行李运输迟缓,士兵不能及时安营扎寨,他每次都是站在营地外,等着士兵扎好帐篷都住进去,自己才进帐。第二天不到五更又得起身,亲自督促运输兵丁行李的驼队早一点出发。1

    士兵们倒是很受感动,士气高涨,但这么来回几次下来,玄烨的身体却有些受不住了,前天夜里起了烧,在军营之中也不敢声张,怕动摇军心。还是胤禛悄悄去传黄升,叫他打扮成士兵的样子,这才进了御帐给玄烨诊脉。

    堂堂皇上,吃药还得偷偷吃,搞得有些狼狈。

    胤禛见阿玛咳嗽,伸手摸了摸书案上的茶壶,温度还行,倒了杯白水递过去“额娘来信还问我您最近身体怎么样,我都没敢说这事儿。”

    要是叫额娘知道阿玛又把自己折腾病了,该不高兴了。

    玄烨接过水一口灌下,摆摆手“不能叫她知道,朕不过是有点儿风寒之症,喝两天药就好了。”

    说完还看了胤禛一眼“你口风紧一点儿,这事儿就咱们爷俩知道,要是回头你额娘知道了,那就是你漏出去的。”

    胤禛“”

    清溪书屋里,沈菡正在读刚到的来信。

    “朕体安,诸阿哥均好”

    玄烨道大臣官员和将士们也都很好,就是总有雨雪,虽然不甚要紧,但总也不间断,叫他心里很忧虑。

    又说现在大军正驻扎在蒙古,当地的蒙古人都很高兴,说这个地方儿往年旱得很,连牧草都不大好长。结果皇上一来,整天下雨下雪,牧草长得都快了。

    玄烨感慨道“行人及居家人心情甚异,不知京城如何”

    沈菡提笔回他“京里还好,前几日打了两次雷,不过声音不大。钦天监说初雷和缓,今年的年景就好,若是雷起艮处,则人多疾病,国家遭灾云云”

    玄烨道他这次远巡蒙古地方,所过之地都是他从前没去的地方,与之前他对蒙古的认知迥异,看来他以往对蒙古的了解还是太浅薄了。

    “水陆皆好,且烧柴丰足,畜粪虽湿,但油蒿、箭草、玉草、万年蒿、榆、柳条等诸种草木,均可烧用”

    只不过在哨所内并没有能够掘土取水的地方,又说现在草场的青草只能喂饱羊,马匹就算连往年剩下的荒草一起吃了,也还是吃不饱,看得沈菡也跟着担心起来马都吃不饱吗那还怎么打仗

    不但马吃不饱,人吃的也不是很饱。

    不久之后,玄烨又来信说鸡蛋不够吃,士兵们缺营养,需要朝廷这边运送鸡蛋过去。

    这可难为坏了胤礽。

    鸡蛋不难得,宫里有的是,但运输起来太费事了。胤礽先是叫人用柳条篓斗装鸡蛋,但篓斗虽然柔软,能保证鸡蛋不松动,不过从外面一挤压也会压扁,最后第一批送过去的鸡蛋全碎了。

    玄烨写信回来装得结实点儿再送过来。

    胤礽只好再想法子,叫人换了夹板的斗,把地下铺的糠换成稻壳,但最后送过去还是碎了大半。

    胤礽没办法了,只好写折子请示皇父臣愚钝,送的鸡蛋常常破损,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到底该如何运送,还请皇父示下。

    结果玄烨在朱批上说鸡蛋又够吃了,以后见着信再送,信上没写就别送了。

    胤礽“”

    沈菡接到的信上也说了鸡蛋的事儿,玄烨说行军途中,运输不便,能用的食材极少,肉类还可就地狩猎,虽然所得数量不多,但也能丰富一下将士们的食谱,然素食难得,将士们只能吃干饼和肉食,多有便秘的烦恼。

    沈菡想了想,让人把留守畅春园的顾问行叫来了“我记得菜库里新进来一批萝卜”

    “是,有江南红萝卜和本地刚收获的白水萝卜,还入库了两万斤新王瓜。”

    沈菡让他去紫禁城和太子沟通一下,看看能不能把这些直接送去前线。

    萝卜这东西,运输起来比鸡蛋简单多了。

    “还有茶叶,今年的春茶刚刚下来,我记得内库中刚进了约莫一万五千斤。”

    没有蔬菜,有茶叶至少也能解一解燃眉之急。

    太子听顾问行说完皇后的意思,也没推脱“皇额娘思虑周祥,儿臣这就着人去办。”

    战争从来不是容易的,大军虽然远在千里之外,但京中所有人的心都忍不住被此牵系。在大局面前,个人的立场和恩怨都要为国家让路。

    胤礽监国一月,不管是军政、文政、朝廷的人员调度还是外番使臣的应酬往来,都算是调度得当、应对周详。

    沈菡虽然身处畅春园,但并没有断了对外朝的感知京中对太子的执政能力多有赞赏,说一句交口称赞并不为过。

    太子也确实干得不赖,皇帝在外,一个从未单独掌控过全局的太子,初次上任就能做到这种程度,可以说非常合格了。

    太子写给玄烨的折子也是事无巨细,恨不能将议事过程中各人所说的细节一一罗列纸上,令前线的皇上知晓。

    这一点玄烨很是满意,觉得总算没有白费了他这些年手把手的教导。

    疏远了许久的父子关系,因为太子的称职,竟然意外地迎来了转圜的契机。

    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8878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