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 第六百六十七章 镇馆之宝
    吕碧城这次生下的是个大千金,一男一女凑了个“好”字。

    当初刚有怀胎消息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人来祝贺,这回李府更是人满为患。

    除了北大、清华的一大帮教授,还有诸如章太炎、钱玄同等文化界名人;以及黎元洪、段祺瑞等军政界人物前来祝贺。

    得亏李谕家院子大,不然都装不下。

    黎元洪和李谕已经是“老邻居”,虽然最近几年下野后黎元洪也在天津做寓公,但东厂胡同的大宅子一直没卖。

    黎元洪乐呵呵道“恭喜恭喜院士先生,几年不见,你是一点没变啊。”

    李谕笑道“黎公在天津清闲几年,神色也好了不少。”

    黎元洪在天津住了差不多五年,生活很西式,也很惬意,每天看看报、练练字、打打网球、听个曲儿,好不快活。

    黎元洪说“这几年我学着疏才兄弟,四处投资实业和教育,其间乐趣比当大总统好多了”

    他在天津时期的投资貌似还挺成功,这几年赚了不少钱。

    段祺瑞和黎元洪一样,现在都是天津的寓公,无所谓过往纠葛,说道“黎公竟然有一手投资天赋,我看您是个实业总统”

    黎元洪则说“那段公就是棋圣总理。”

    段祺瑞哈哈大笑“这个名字我喜欢”

    “我要向段公请教请教棋技。”

    “我也要向黎公请教请教投资之妙法”

    两人一顿互相吹捧,高兴地去里屋喝茶了。

    章太炎与钱玄同一起来到,太炎先生第一句话便说“疏才老弟,斗胆问问千金名讳。”

    他就爱给人起名。

    李谕回道“乐依。”

    “咦”旁边的钱玄同重复了两遍,“怎么连着读有李字的感觉。”

    他研究注音符号多年,立马意识到李谕的用意。不过这时候还没有汉语拼音,他仅仅是感觉。

    李谕笑道“钱教授真是一句话都没离老本行。”

    “真是如此”钱玄同问。

    李谕点了点头“乐依李,你不觉得很顺口吗”

    “乐依李,乐依李”钱玄同说,“原来疏才兄弟研究过音韵学,这一手反切音用得妙啊”

    所谓反切,是古代注音的办法,“乐依”二字,用了“乐”的声母,以及“依”的韵母i,便有了李的读音。

    这套办法从汉唐时期就有。

    李谕说“我哪懂什么反切,纯粹是偶然得之。”

    章太炎开玩笑道“还好你只是偶然得之,不然我都不敢研究音韵了。”

    李谕说“注音符号是太炎先生所创,我一点都不懂。”

    钱玄同也笑道“好在院士先生不懂,不然用那些符号起名字,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个日本名。”

    他们落座后,紫禁城小朝廷又派内务府大臣世续送来贺礼。

    世续并不留下吃饭,可能是感觉有点尴尬。临走时,他顺便向李谕借走一台便携式照相机,说是要用于宣统小皇帝选妃拍照使用。

    李谕好奇道“原来选妃现在已经不是选真人了”

    世续说“按规定当然要排成一排当面挑选,但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用照片的方式更为现代、民主。”

    好一个“民主”,李谕心想,然后随口说“还好没有美颜技术。”

    世续疑惑道“美颜”

    李谕说“就是能让人变得好看的拍照技术。”

    世续大感兴趣“怎么做到”

    李谕摊摊手“现在的便携式照相机做不到。”

    “大型照相机呢”世续又问。

    “也不可以,”李谕说,“怎么,世大人想学这项技术”

    世续笑了笑,“随便问问。”

    其实李谕猜得出,既然选妃是选照片,哪家姑娘拍得好看一点,入选的概率就将大大增加。

    据说选妃时,摆在溥仪面前的照片一共四张,溥仪一开始在镶黄旗出身的文绣相片上用铅笔画了一个圈。

    文绣是敬懿太妃比较喜欢的同治皇帝的妃子,慈禧临终前不是让溥仪同时兼挑同治、光绪两房吗,所以同治的妃子和光绪的妃子都是太妃。

    但是端康太妃即光绪的瑾妃不喜欢,说文绣家贫寒,长得也不好,不如她推选的正白旗郭布罗氏荣源家的女儿婉容。

    溥仪只有十五岁,并不在乎,心想原来你们都商量好了,反正照片也看不出什么,就又在婉容的照片上画了一个圈。

    后来太妃们吵了一阵子,最后得出结论既然皇上已经圈过文绣,就不能再嫁给普通臣民,也要纳为妃。

    于是溥仪小皇帝一下子就多了两个老婆。

    世续走后,鲁迅过来说“最近徐世昌大总统刚刚颁布了卿云歌为民国国歌,不知道紫禁城里是不是还放前清的巩金瓯。”

    民国北洋时期这首卿云歌歌词和复旦有点关系“卿云灿兮,纨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蔡元培说“小朝廷一直用着宣统年号,当然遵照前清旧制。”

    鲁迅说“我估计宣统小皇帝大婚,在京城又会是件大新闻,那些潜伏已久的遗老遗少们肯定得出来活跃一阵子。”

    李谕摇了摇头“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还如此铺张,有什么意义。”

    鲁迅说“院士先生应该去过紫禁城里,小朝廷握着那么多宝贝,不缺钱。”

    蔡元培说“没啥用,他们不敢卖,只能指着北洋政府每年的几百万大洋过日子。”

    李谕说“宫里的小太监偷偷弄出来不少,我在琉璃厂见过很多。”

    蔡元培叹了口气“那就没办法了。”

    鲁迅突然问道“小朝廷给你送的什么东西”

    李谕打开世续送来的盒子,里面是一本乾隆诗稿。

    蔡元培拿起来看了看“似乎是乾隆皇帝的亲笔手书。就是诗作差了点,书法嘛,也就还好。”

    鲁迅揶揄道“小朝廷真会选礼物,不值几个钱,还不落格调。”

    李谕笑道“紫禁城里乾隆的诗稿肯定有的是。”

    毕竟是写了几万首诗的大诗人皇帝。

    不过貌似说起来,他的这几万首诗,还抵不上刘邦的一首大风歌。

    两周后,京师国立图书馆清理出一个大房间,摆放进去了李谕捐赠的图书,馆长傅岳棻以及副馆长马叙伦邀请李谕前来参观。

    李谕应约而往。

    大体看过后,傅岳棻说“院士先生是贵客,我们特例请您再参观一下本馆镇馆之宝,文津阁四库全书。”

    李谕随口说“非常荣幸。”

    李谕其实对四库全书没有太大好感,毕竟当年乾隆编撰这套丛书时,还顺便兴着文字狱。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一句诗就能治人杀头死罪。

    收录了大量书籍的同时,乾隆可没少毁书,而且据说有些删改了不少内容,光鲜外表下,也是一场古籍的浩劫。

    满清统治者嘛,少数统治多数,必须讲究思想控制。

    记得宰相刘罗锅里,刘墉嘲讽乾隆的那句台词相当贴切皇上您可比那秦始皇厉害多了

    说归说,气归气,事情已经发生,甚至过去一百多年,总不能再把四库全书也毁了,那就更不明智了。

    存放四库全书的房间很大,这套书可是有册,6752函,规模巨大。

    李谕随手拿了一本,只见卷首有“文津阁宝”,末页有“避暑山庄”“太上皇帝之宝”小篆朱文方玺各一枚。

    “这些书以前存放在避暑山庄”李谕问道。

    傅岳棻说“没错,就连装书的函以及木架,都是原物,丝毫不差。”

    “真不简单。”李谕说。

    承德避暑山庄这套四库全书运回北京时,还是担任教育部官员的鲁迅迎接的。

    四库全书一共七套,全是手抄本,绝对称得上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手抄本。据说当时用了3000人手抄,每人每天只写1000字,写了好多年。

    最先成书的四套存放在北京故宫文渊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就是所谓的“北四阁”。

    后来的三套存放在江南的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和杭州文澜阁,即所谓“南三阁”。

    由于北四阁都是放在皇家园林中,所以不管纸张质量还是装帧的讲究程度,都要好于南三阁。

    后来战乱频发,南三阁的四库全书基本都被毁了,唯独杭州的文澜阁版被藏书家丁氏兄弟保护了四分之一,又托人把剩下的抄全了。

    而北四阁中,圆明园的那套肯定全被烧没了。英法殖民者只认金银财宝,才不管你的文化书籍哪。

    所以总体下来,原书只剩下三套。

    李谕眼前的,就是后世仅存的原书、原函、原架的一套。

    只可惜李谕不研究国学,不然一定会非常激动。

    马叙伦感慨道“最近小皇帝选了一后一妃,开始准备大婚,不过听说内务府财政困难,想要联系日本人作价120万大洋卖掉紫禁城文渊阁的那套四库全书。”

    吗的,该死的小鬼子听到这事李谕就恼火“逊帝疯了吗他们要是真敢这么干,会被全国人骂死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紫禁城里近百万文物,都要让他们一一卖掉”

    马叙伦道“谁说不是我们刚刚得到消息,正准备联系京城有名望的大人物们一起联名反对。”

    “必须反对”李谕说,“以前割地赔款,现在倒卖文物,真是从头到尾都忘不了耻辱二字怎么写”

    马叙伦说“真要卖给日本人,我们这些做图书馆的颜面都不知往哪放。”

    “联名时加上我的名字,”李谕说,“坚决不能让逊帝朝廷为了结个婚,做出侮辱全国的事,那就太丢人了”

    马叙伦高兴道“院士先生德高望重,有您署名,他们必然忌惮三分。”

    “还不够,”李谕说,“把这事发在报纸上,让所有人都知道,我看他们敢不敢”

    小朝廷想卖四库全书的事情报道出来后,社会上果然掀起轩然大波。本来大家就因为巴黎和会的事情异常仇日,小朝廷整这一出,完全是没事找事,所有人都对他们口诛笔伐。

    小朝廷顶不住压力,只能作罢。

    本以为这件事就过去了,罗振玉和王国维突然找上李谕。

    “院士先生,北洋政府最近又想把8000麻袋内阁大库的资料全都当废纸卖掉”罗振玉气呼呼道。

    “内阁资料,当废纸北洋政府”李谕一时之间蒙了神。

    罗振玉给他解释了解释才知道二十年前,故宫内阁大库因年久失修,漏水问题日益严重需要修缮,结果遇到庚子国难,搁置了下来,一直到宣统登基后才得以继续。

    保存相对完好的资料运到文华殿,残破点的一万麻袋本想烧掉,时任学部参事的罗振玉建议保存了下来。

    如今北洋政府对外借款很难达成,因为各国银行团都不确定南北两个政府谁能笑到最后。所以北洋政府的财政异常紧张,薪水都发不出来,决定卖掉这批档案。

    王国维说“我看过这批档案,虽然有些残破,但不少是明清史料孤本,价值不菲。”

    罗振玉说“可北洋政府竟然按斤卖称了15万斤,作价4000大洋。”

    这可比四库全书便宜太多了。

    李谕尴尬道“真当废纸了”

    罗振玉说“他们要是卖四万或者十四万我都不会这么难过,最少买主不会随意丢弃。”

    李谕说“钱倒是不多,我可以给你们,但后续保存怎么办”

    罗振玉说“博物馆有地方,他们不过是缺维护的钱罢了。”

    “那就好办,”李谕说,“钱我来出,后续的维护就要靠你们了。”

    王国维高兴道“我们就知道院士先生会出手”

    李谕笑道“小钱,都是小钱,不足挂齿。”

    李谕肯定不懂这些文史内容,王国维和罗振玉找李谕,就是因为他一方面很有钱,一方面又好像很热衷保护文物。

    他们两人都对晚清非常有感情,所以才想方设法保护这些内阁资料。

    王国维甚至仍然留着辫子,在民国的大师中,留辫子的不多,也就他和辜鸿铭。

    不过王国维的性格不如辜鸿铭那么刚,比较内敛。

    两年之后,罗振玉还建议王国维成为了小朝廷的南书房行走。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们两个三十年的老朋友兼亲家的关系开始慢慢裂开。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8878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