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 第562章 逃不逃?
    第564章逃不逃

    可这崔沆之前一直当和尚,其实和混混差不多,崔怡还专门派人教他礼仪。

    当时的崔怡还是打算在外孙金敉和儿子崔沆中选一个的。

    也就在李先生和他们讲课的去年,崔沆还专门去了大宋,暗中交好皇子赵禥。

    崔沆并不知道,原本的历史上,他没有效好赵禥,父亲崔怡也是决定立他为接班人的。

    但现在他交好赵禥,赵禥下令海叁威和辽东附近,多与高丽交易,推波助澜之下,崔怡也决定立他为接班人。

    所以就在上个月,丁未年12年五月,崔沆被授予左右卫上护军、户部尚书的官职,终于登上了高丽的政治舞台,不出意外的话,下一代高丽权臣,就是崔沆了。

    但这个崔沆,从小被发配去山上寺庙当和尚,过着混混似的生活,显然是很多大臣们不愿意看到的。

    “一旦崔沆,高丽高层将来必然是腥风血雨,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李先生最后一针见血的指出将来的麻烦。

    他当然没说错,崔沆上台后,把和他有仇的朴暄、周肃、金孝精、李僐、吴承绩等人通通丢到大海里,超过一半被发配到南方地区的人被他丢到大海里淹死。

    其中吴承绩崔怡续弦大氏与前夫所生之子被丢到海里时因夜黑潮退而侥幸逃生,他给母亲寄信,大氏派家奴去密城寻找吴承绩,事泄后被副使李舒告发。

    崔沆闻之大怒,下令再次把吴承绩丢到海里淹死,又斩了当初负责把吴承绩丢到海里的皇甫俊昌等六人。

    当初大氏支持金敉金若先之子、崔沆的外甥,崔沆原本就怨恨继母,至此更是把她流放海岛,随后派人把她毒杀了,大氏的奴婢或杀或流,株连七十余人。

    因崔沆杀人太多,其舅舅嫡母之弟郑晏有所抱怨,崔沆听说后把他流放到白翎岛,然后淹死在大海里。

    李先生说完后就笑问“你们听完有什么想法”

    众学生面面相觑,不知道李先生是什么意思。

    这时李先生看到朴英勋的表情,似乎欲言又止,当然便鼓励道“朴英勋,你有什么想说就说出来,这里都是自己人。”

    听到自己人几个字,朴英勋便鼓起勇气道“听先生讲课这么久,学生就知道,其实咱们学再多知识也当不了高丽的官,高丽的官员,要么靠关系,要么靠钱,要么就是世袭。”

    现场的小伙伴们听到这,很多人脸上露出失望的表情。

    来这里上课的都是普通穷苦人家的孩子,都是想将来走科举当官的,如今李先生和朴英勋的话,简直给他们当天一棒。

    “没错,你能明白就好。”李先生笑道“不过”

    他还没说完,朴英勋继续道“不过,尽管如此,我们也得好好读书,因为读书识字,不一定能改变我们的人生,但如果连字都不识一個,只会像我们的父辈那般,一辈子在种着别人的田,交着高税,辛苦一生。”

    “说的好。”李先生这时了点头“朝廷最近又加征了邻里税,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

    “听说宋人那边税比较少”这时有少年道。

    李先生再次点头“宋人那边高丽农民税三成,其余没有任何税赋,但若是商人,还有商税,总体比我们这边税低。”

    “种田十年后,田就归自己。”

    “如果同意成为宋人,同样是屯田十年,经过宋人核实贡献之后,也可以转为宋人,以后就是税两成。”

    “若是能去铁州就好了。”有人叹道“我们还学汉字,说不定能受重用。”

    众学生也是一脸向往之色。

    就在李先生表情得意之际。

    突然。

    外面,砰砰砰,传来重重的敲门声。

    场中诸人脸色大变。

    众人赶紧收起一部份书本,交由朴英勋拿到后院藏了起来。

    等朴英勋回来后,就看到几个衙役已经进入前院书堂。

    几人在书堂翻了会,接着一副凶巴巴的说了几句。

    朴英勋听的清楚,大概意思是,从下个月开始,通州城和私塾老师,不准教汉语。

    看到有汉语相关的书籍都会查收。

    另外,像李先生这样的私塾,也得交税了。

    他们按人头收费,现场看到有八个学生,每人每年交五斗。

    这样就要交四石税。

    李先生的一半收入要交税。

    说完这些人扬长而去。

    学生们顿时七嘴八舌,又惊又怒。

    上完课后,同学们纷纷离开。

    朴英勋要走时,却被李先生叫住。

    “先生。”朴英勋恭敬的道。

    他以为李先生要说涨价的事。

    李先生要被收一半税,估计要涨学生们的学费,但他们家里,也是好不容易挤出一石粮来,哪有多余的钱。

    “我后天就离开通州,前往铁州,你若想跟我一起走,后天辰时一刻,到西城门口等我。”

    “啊”朴英勋非常惊讶。

    “你回去好好考虑下吧,明天休息,还有两天时间。”李先生最后淡淡挥了挥手。

    朴英勋这才想起来,明天是上十天课,休息一天的时间。

    明天不上课,后天就得决定是走是留。

    朴英勋被李先生洗脑多年,当然想走,但又舍不得父母和家人。

    他闷闷不乐的回到家。

    当晚大伯朴志海还请他们家到朴志海家吃饭,两家是邻居,但很少一起吃。

    朴大勇也莫名奇妙,结果发现伙食挺好的,朴志海烧了几个好菜,还杀了一只鸡,也不知哪来的。

    朴英勋虽然讨厌朴志海,但也很久没吃到这么多好菜,当然不客气。

    朴志海还拿了坛酒出来,请朴大勇父子喝。

    两父子喝的都有点多,第二天昏昏沉沉睡到很晚才起床。

    昨天的小麦没收完,第二天朴大勇起床后,赶紧让儿子去隔壁叫朴志海一起去收小麦。

    不料朴英勋过去一看,发现朴志海家里空荡荡的,一个人都没有。

    不好,他心里一沉,赶紧回来告诉父亲。

    朴大勇有点不相信,跑到朴志海家里翻了翻,发现家中很多东西都在,收小麦的工具也在,好像就人不在。

    “跑了难道跑铁州去了”朴大勇一时心情百感交集。

    朴志海平时天天骂大宋,一转眼,却是偷偷摸摸跑去大宋了

    他当然知道朴志海为什么要跑,昨天岸边开始筑围,肯定是抢在围栏前跑的。

    果不其然,等他们全家到了小麦田里,就听说主家发现昨晚有人渡河逃去铁州了,因为早上过来看到有围栏被推掉,现在开始查人,看是谁跑了。

    不出意外的话,很快查到朴志海家。

    主家也没说什么,只问朴大勇,朴志家的七亩田,以后由你来种如何

    朴大勇不知说什么好,他家就他和儿子朴英勋两个重要劳力,原本种八亩也很辛苦,再种七亩,会变的更累。

    但主家这田总要有种,而且朴志海跑了之后,他还要交邻里税。

    “特娘的。”儿子朴英勋破口大骂起来,凭空让他们家多了份税。

    朴大勇看看三个子女,长子也算成年了,次子才十二岁,幼女八岁。

    要是往前十五年,他也敢涉河过铁州,但眼下这些年幼的孩子怎么过太危险了。

    他默默的不说话,收割着小麦。

    “爹。”朴英勋来到他身前,低声道“我们也走吧。”

    朴大勇猛的抬头,没想到儿子会说这种话。

    他犹豫了片刻,咬牙道“这是咱们的国,这是咱们的家。”

    “国不爱民,民自迁之。”朴英勋狞声道。

    “嘘,你别说,小声点。”

    朴英勋却不管,又道“这是崔怡父子的国,哪是我们的国”

    你的国伱高看你自己了,爹,你不过是高丽国的一个下户而已。

    在崔怡眼中如蝼蚁一样的底层。

    朴大勇沉默了。

    两父子沉默了片刻,朴大勇终于叹道“朴志海先跑了,我们就难跑了,最近肯定加派巡逻。”

    “我有办法,你等我。”朴英勋跑回城里,找到老师李先生。

    李先生是以做生意的名义去铁州,这个目前通州是不管的。

    当然,他需要有以前做生意的纪录,且有通行证,回来还得交税。

    高丽现在和大宋全方位合作,有生意来往,朝廷不可能限制人,不让所有人出城。

    李先生犹豫了下,点头同意。

    第二天一大早,朴大勇带着全家来到李先生家门口。

    只见李先生已经准备了三辆马车,他们全家呆在一辆马车上,由朴大勇驱动马车,跟着一起往西城门去。

    三辆马车刚到西城门就被守卫拦住。

    “干什么的”

    “去铁州做生意”李先生在前面道。

    说罢拿出通行证,证明自己以前也做过生意。

    “打开看看。”守卫掀起前两辆马车,发现是一些材料。

    等跟着李先生到最后的马车时,哗啦,掀起帘子,看到里面坐满了一车人。

    “这么多人”守卫瞪着里面的朴大勇家人。

    朴大勇这时脸色雪白,一旦对方要查清他不是李先生家的下户,那就真的倒霉了。

    却见李先生不动声色,从怀中取出一袋铜钱,飞快塞到守卫手上,道“都是我家下户,帮忙运货。”

    守卫看了眼朴英勋兄妹三人,运货要这么小年纪的干嘛,肯定是逃去铁州的。

    不过守卫也知道普通百姓比较苦,加上李先生又给了钱。

    他捏了捏手中钱袋,微微叹了口气“快走快走,早去早回。”

    朴英勋这才舒了口气。

    但这并不代表安全了。

    他们沿着大路官道往西走了没多久,远远看到有卡口守卫守在路上。

    “快,先藏一下。”李先生让两个弟弟妹妹先躲到两个空箱子。

    他这马车有五六个箱子,其中部份装了草药,有两个专门让他弟弟妹妹藏里面。

    李先生又塞了袋铜钱,这边粗看一眼,直接放行。

    朴大勇看在眼里,感觉李先生为他们家已经花了好多钱,倒有点不好意思。

    如此连续在路上过了三个卡口,终于离开高丽境内。

    在最后一个卡口这边,朴英勋也看的目瞪口呆。

    只见卡口就是一座桥,桥东面沿岸全是围栏,桥上是高丽士兵守着。

    对面有宋军也在桥上,双方还不时打招呼,聊着天。

    因为宋军和高丽并没有开战,而且宋军表面上是租借高丽五州,加上双方军士还一起打过蒙古人,所以关系都算不错。

    但高丽还是严防宋军,在东边建了围栏和小型敦堡。

    过桥之后就好像来到另一个国度。

    对面全是连片的麦田,田间人头涌动,正是麦收之季,到处是人。

    人们欢声笑语,一边收割一边聊着天,整个状态和朴英勋在通州看到的完全不一样。

    通州的下户们在小麦田里干活毫无生气,干活时也不说话,只有休息时会聚在一起骂大宋。

    这里到处都是欢声笑语,还有很多小孩子来跑来跑去的玩耍。

    甚至朴英勋看到有很多小孩子在河里玩水,对面的高丽军人,都紧张西西看着他们,生怕这些小孩子会游到通州地境。

    他们一家跟着马车很快来到一个地方,李先生去和一个宋军军官说了点什么,不一会儿,又把朴大勇一家叫了过去。

    “朴大勇,朴英勋”李先生用汉语熟练的介绍道“都是精壮,想过来生活。”

    “是自愿来的吗”那宋军军官开口用高丽话问他们。

    “是的,是的。”朴大勇却是开口说了句汉语。

    “会说汉语”宋军军官有些意外。

    “简单的会说,以前跟着宋军打过仗,当过民夫。”朴大勇说的结结巴巴,但还算清楚。

    宋军官比较满意,点头“我说下这里的规矩。”

    “你们刚来,先帮着干农活”

    表现好的话,可以去屯新田。

    铁州的田已经分完了,他们得自己家去屯新田,宋军会分给他们一片荒地,牛和种子,工具,能屯多少亩,就多少亩。

    只要他们愿意,屯五十亩都行,前提是他们家种的过来。

    早期宋军帐蓬,今年田屯完后,肯定来不及播种,但没关系,所有口粮由宋军。

    屯完田后,他们自己盖房子,全部材料也由宋军,并有工匠来指导帮助。

    朴大勇父子听到这里已经一脸不可思议。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