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 第149章 官员人人皆知,人人不言的秘密
    第149章 官员人人皆知,人人不言的秘密五千字章

    容城是个中等县。按照弘治帝的圣旨,应积粮一万六千石。

    帐册上写着积粮刚好是一万六千石。

    官仓内一共有两百个粮屯。每个粮囤积粮八十石,也就是一万三千多斤粮。

    大明官仓所用麻袋,大小都是固定的。每个麻袋装麦子可以装一百斤。

    每个粮屯,垒着一百三十多个麻袋。

    常风先走到了一个粮屯前,用半截竹子一捅,流出来的是上等新麦。

    常风问黄知县“都是新麦嘛”

    黄知县脑袋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说话也吞吞吐吐的“啊,都,都是”

    常风一声令下“来啊,给我挨个粮屯查”

    石文义领着几个力士,扛着一张桌子,几把椅子来到了常风面前“常爷,徐爷,钱爷,你们坐。”

    如今石文义已升为了百户。在查检千户所中,地位仅次于常风、徐胖子、钱宁三人。

    常风坐到椅子上。吃着石文义不知从哪儿寻来的糕点,喝着茶。

    一个时辰后,各个粮屯摆在外面的麻袋查的差不多了。

    常风吩咐黄知县“让你县衙的三班衙役都过来,把粮屯外面的麻袋搬开,查里面的。”

    这次下来巡查官仓,常风仔细的很。粮屯内外都要查。这一路过来都是这么办的。

    黄知县目瞪口呆“啊还要查里面的没必要把,里外装的都是足重新麦。”

    常风从黄知县的眼神中察觉到了欺骗

    常风冷笑一声“怎么,粮屯里面的麻袋不经查嘛”

    黄知县连忙道“啊,下官不是那个意思。我是想说上差们查了一个多时辰了,劳累的很。不如到县衙里先用个饭。”

    常风怒视着黄知县“怎么,想用酒饭、女人甚至银子堵住我的嘴”

    “难道你没听过锦衣卫常屠夫的大名我的嘴,不是伱一个小小知县想堵就能堵得住的”

    正值三月底,天气已经很热了。黄知县满头大汗,脸憋得通红。

    情急之下,肥胖的黄知县竟然直接晕了过去,像一滩烂泥一般倒在了地上。

    徐胖子笑道“咱们还没查,他就吓倒下了看来果然有鬼”

    说完徐胖子走到了一个粮屯旁,施展锦衣卫头号大力士的本领,将外面已经查验过的麻袋一个个搬开。

    徐胖子拿过一个半截竹筒,插进了里面的麻袋里。

    流出的根本不是麦子而是沙子碎石

    徐胖子托着一巴掌沙石,来到了常风面前“常爷,里面袋子里装的是这玩意儿。”

    常风怒道“来啊用凉水把这贪官泼醒”

    一名力士端着一盆凉水,给黄知县当头浇下。

    黄知县醒了过来。

    常风指了指桌上的沙石“黄知县,黄世兄,这是什么能吃嘛遇到灾年能赈济灾民嘛要不你吃一口给我看看”

    黄知县磕头如捣蒜“下官有罪,下官有罪”

    常风道“先别急着认罪。我问你,你这官仓里存粮实数是多少”

    黄知县战战兢兢的回答“三,三千石。”

    常风大怒“圣旨上定的数目是一万六千石。你这里竟有一万三千石都是沙子碎石”

    黄知县的胖脸已经面无血色“是。”

    常风质问“粮呢”

    黄知县胆子很小,被锦衣卫的常屠夫一吓,早就七魄丢了六魄。

    他开始说起了不着调的疯话“啊,粮没收上来。啊不,是被下官贪墨了。”

    常风审问黄知县时,一个县衙的仓役偷偷离开了官仓。似乎是去给什么人报信了。

    常风怒道“你把贪墨的粮食卖了还是存在了别处”

    黄知县肥胖过度,身体本就不好。在常风的逼问下,他竟然又晕了过去。这回拿凉水泼都泼不醒了。

    钱宁毫不客气的抽出绣春刀,刀尖捅在了黄知县的肥屁股上。

    黄知县竟丝毫没有反应。

    钱宁道“常爷,这厮不是装晕。”

    常风走过去探了探黄知县的鼻息“气息奄奄啊。去,找个先生,给他好好瞧瞧。得想法子把他救回来。”

    徐胖子道“费那事干啥。把他就地正法了,再把家财一抄,不就齐活儿了嘛”

    常风微微摇头“不。咱们不能就地正法了他。咱们得把他带回京,对他公开处斩”

    “我再请旨,让官员们观斩。让满朝文武都看看,对皇上的圣旨阳奉阴违是个什么下场”

    有时候死人比活人有用,常风是想拿黄知县的人头为弘治帝立威。

    弘治帝哪儿都好,就是太仁慈了。对于一个老板来说,过于仁慈威慑不了下面的员工。

    几名力士抬走了黄知县。

    常风命令一众力士继续清查。果如黄知县所说,一万六千石囤粮里,只有三千石是货真价实的麦子。剩下的全都是沙石。

    常风问钱宁“查容城县的是谁来着”

    钱宁拿出一份名单册子翻了翻“是咱北司的小旗王德发。现在他应该在唐县。”

    常风道“派几个人,骑快马把他叫到容城县来。”

    “这厮要么拿了黄伯仁的银子包庇他。要么是办差不谨慎,只查粮屯外面,没查粮屯里面。”

    钱宁点点头“好,我这就派人。”

    入夜,县衙后衙。

    黄知县躺在榻上昏迷。常风则站在榻前,询问郎中“这厮如何了”

    郎中答“他本虚;正气不足;气、血、津液亏虚。气滞、淤血阻塞脉络。看来是老胸痹症了。”

    “小的只能开瓜蒌汤,给他宽胸散结。他的命能不能保住要看造化。”

    郎中所说的胸痹症,用后世西医的词儿说就是冠心病。

    黄知县一身胖肉,加上患有许多年的胸痹症,今日被常风一吓,直接犯病了,生死难料。

    常风对徐胖子说“得,咱们歇着吧。他若死了,咱们就抄了他家。”

    徐胖子微微一笑“嘿,我不在后衙歇着。我得出去查风问俗啊否则不是过宝山而空手而归”

    常风一挥手“滚吧悠着点,仔细马上风。”

    徐胖子一溜烟跑了。常风回到了卧房。

    一共查了五个县,查出一个县的囤粮有问题。总算没有白出京一趟。

    累了一天的他,躺下就睡着了。

    后半夜,县衙突然响起了“咚、咚、咚”的鼓声

    鼓声震天响,吵醒了常风。

    常风朝着卧房外喊“来人啊,去看看怎么回事”

    一名力士领命而去。盏茶功夫后返回“常爷,县衙外聚集了数千百姓。说是要伸冤”

    常风走出房门,自言道“那姓黄的王八蛋不知道让容城县百姓咽下了多少冤枉”

    常风来到了衙门口。

    衙门外的几千百姓推金山倒玉柱一般,齐刷刷跪下去一大片。

    “冤枉啊”他们齐声高呼。

    常风压了压手,示意他们噤声。随后常风道“诸位乡亲。我是锦衣卫千户常风。此次奉旨巡查容城县,就是来给你们伸冤的”

    “贪官黄伯仁已经被我看管了起来诸位可以有冤的说冤我一条条记了查实,严惩黄伯仁为诸位出气”

    一众百姓闻言,纷纷“呜呜呜”大哭起来。几千人的哭泣声震天撼地。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站起身,跟几个青壮打开了一把万民伞。

    常风有些奇怪我还没给他们伸冤呢,这么快就送万民伞了

    老人声嘶力竭的大喊道“钦差不要冤枉好人我们不是来给自己伸冤的,是来给黄知县伸冤的”

    “黄知县是打着灯笼难找的好官这柄万民伞,是今年冬天我们造了送给他的。他虚怀若谷,没有收”

    几千百姓纷纷大喊“黄知县冤枉啊”

    “黄青天是一等一的好官”

    “黄知县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容城的百姓怎么办”

    常风皱眉。

    常风的第一反应是这些人应该是黄伯仁的手下雇来的虚灶。

    所谓虚灶,用后世的话说就是托儿。

    无论古今,总有些当官的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在自己离任时,雇一堆托儿又是磕头又是大哭又是挽留。

    有时候都不用花钱雇,直接让衙门里的小吏找自己的亲戚朋友,演百姓苦留青天的戏码。

    那七十多岁的老人久经世事,似乎看透了常风的想法。

    老人高声道“今夜来给黄知县伸冤的,只是县城内和县郊六乡的百姓。”

    “本县其余二十一乡的数万百姓,明天陆续会到”

    “大人若一意孤行,冤枉我们黄青天,整个容城县的百姓都会进城长跪不起”

    常风听了这话,心里打鼓难道我真的冤枉黄伯仁了他的手下就算找虚灶,也找不来全县的百姓做戏啊。

    可是囤粮明明短了一万三千石。他自己也承认是被他贪墨的。

    常风朝着那老人一拱手“老人家,咱们衙内一叙,如何”

    老人跟着常风进了县衙。

    常风让人给老人上了茶,随后问“老人家尊姓大名啊”

    老人回答“学生黄韦功,是本县朱桥乡的乡约。”

    常风问“老人家自称学生,是有功名”

    老人答“学生是宣德八年保定府院试的秀才。”

    常风道“既是院试秀才,应该饱读诗书。老人家为何要回护一个贪官”

    老人面色一变“贪官谁是贪官你说黄青天他要是贪官,恐怕普天下就没有清官了”

    常风苦笑一声“没见过哪个清官十个手指带五个戒指的。”

    老人恍然大悟“你说那五个戒指啊我们黄青天家境很好,在京郊有祖上传下来的良田千亩。”

    “那五个戒指也是祖传的。三个金戒,内侧分别刻着廉、清、明三个字。”

    “两个玉戒,分别刻着忠、孝两个字。”

    “黄知县天天带着这五个戒指,是为了提醒自己廉、清、明、忠、孝的祖训。”

    常风惊讶“竟有此事老人家不是诓骗我吧”

    老人道“整个容城县的百姓都知道这事。大人若不信我,随便找几个百姓问问就是了。”

    “我们黄青天在容城县做了两任知县,本县百姓没有一个提起他来不翘大拇指的。”

    “他一不贪污,二不纳贿。爱民如子,断案如神。简直就是包青天再世”

    常风道“可是,皇上下旨命天下州县囤粮。你们县应该囤粮一万六千石。他只囤了三千石。剩下的全是拿石子、沙子充数”

    老人语出惊人“学生斗胆说句大不敬的话。皇上这道圣旨的初衷或许是好的。但到了地方上,圣旨成了剜百姓肉的刀”

    常风问“此话怎讲”

    老人侃侃而谈,告诉了常风一个官员们人人皆知却人人不言的秘密。

    朝廷收田赋,是靠各个县衙底下的粮长、差役去收。

    粮长、差役们会用“官斛减容”和“淋尖踢斛”的法子压榨百姓。

    所谓官斛减容,就是在收田赋的计量衡官斛上做手脚。

    本来应该装一百六十六斤的一石斛,有些只能装一百五十斤。黑心些的地方,一石斛实际只能装一百二十斤。

    官斛小了,百姓交的粮自然就多了。多出来的那部分,就被粮长、差役直至县丞、知县一层层瓜分掉了。

    淋尖踢斛顾名思义,官斛装满后,粮长会用力踹官斛一脚。洒出来的粮食成了“损耗”。损耗自然也会被瓜分掉。

    成化朝户部尚书马昂曾说过,朝廷每收赋千万石,百姓实缴至少一千五百万石。

    多出来的那些田赋,自然是被一层层的官吏瓜分了。

    但凡事总有个平衡。

    这两个把戏自大明开国以来,已经耍了一百二十多年。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官府可以对百姓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百姓也勉强能够接受官府的盘剥,已经习惯了。

    可是去年弘治帝一道圣旨,打破了这种平衡。

    弘治帝要求的囤粮,是不包括在田赋之内的。

    他的本意是让地方官用官银收购百姓的粮。集中囤积起来,预防灾年。

    然而,这道旨意到了地方上。地方官们个个如获至宝、眼睛通红,跟打了鸡血一般。

    可算抄着了除了田赋外,又多了一笔肥得流油的大进项

    弘治帝旨意上的“囤粮”不是纳田赋,类似于官方粮食收购。

    定价权在官府手上。

    除了“官斛减容”和“淋尖踢斛”两个法子,他们还可以从定价上盘剥百姓。

    譬如一个老农按照官府告示,送来了一石上等好米。本来官府应付八钱银子收购。

    官员看了看米,愣说那是次等劣米,只能付五钱银子。

    你说不卖你敢官府收购你们的粮食囤于官仓,那是皇上的旨意你敢抗旨不成嘛

    天下州县的百姓,去年皆受到了官府两次盘剥。第一次盘剥是交田赋,第二次盘剥是囤粮。

    再说弘治帝的初衷囤粮备荒。

    粮食在老百姓手里才能真正备荒。

    粮食收到了官府手里,真遇到灾年,就说不准吃到谁嘴里了。

    就比如容城县。若按圣旨应该囤粮一万六千石。

    如今的知县是好官黄伯仁。若出了灾荒,他一定会拿囤粮赈济百姓。

    可是,黄伯仁已经在容城任上整整六年。今年铁定会升走或调到别处去。

    如果继任者是个黑心贪官呢遇到灾年,把赈济用的囤粮塞进自家腰包,给老百姓喝掺着沙子的稀麦粥

    黄伯仁虽然胆小,又有胸痹之症,但他脑子不笨能够看透这一层利害。

    他干脆只收了三千石粮充门面,先糊弄走下来验收的钦差再说。

    老人讲述完了一切。常风听得目瞪口呆。

    明明是利国利民的圣旨,传达到最底下,竟成了害国害民。

    更可气的是,了解实情的文官们,无一人提醒弘治帝

    连王恕、马文升都没有对弘治帝明言。

    说来说去,还不是怕得罪普天下的地方官

    难道说整个大明就没一个真正的忠臣

    常风道“老人家,我出京也有一个月了。这些事没人跟我说过啊。”

    老人道“敢问上差。你出京之后,可有微服私访,与各处的穷苦百姓深谈”

    常风语塞。

    他光把注意力放在了查官仓上。每到一地直奔官仓。哪里听过穷苦百姓的声音

    老人道“事情我已经说清楚了。请上差明察秋毫,不要冤枉了我们黄青天。”

    常风问“黄知县为何要承认是他贪墨了一万三千石粮食”

    老人道“没收齐粮食,等于是抗旨。或许是黄青天怕容城县百姓担上抗旨的罪名。这才谎称是他自己贪墨。他是在替全县百姓背黑锅啊”

    就在此时,一名力士走了进来“常爷,姓黄的那厮醒了。”

    常风连忙纠正他“什么姓黄的那厮,称黄知县”

    随后常风对老人说“惭愧,我险些冤枉了一个好官。”

    二人来到了黄知县的床榻边。

    黄知县气息微弱的说“上,上差。”

    常风道“你不用说了。事情的原委我都清楚了。你是个好官,我错怪你了。”

    常风心中有些好笑以前只听说过胆大包天的清官。这回头一次见胆小如鼠的清官。

    黄知县看了看常风身边站着的老人,知道老人跟常风解释了一切。

    他道“上差。我虽未贪墨,但也有抗旨之嫌。”

    常风宽慰他“你安心养病。等病情好转了咱们再详谈。”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