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海虽然说得气昂昂,但他内心却是十分稳重的,也知道要研发汽车,将面临很多问题。
众所周知,90年代,我国造车技术相对落后,核心技术被外资垄断。
到90年代末期,我国的汽车制造水平和技术能力有了大幅提升,这主要得益于与国外车企的合资合作。
然而,发动机等核心技术仍然被外资所垄断。
尽管如此,这个时期我国也涌现出了一批最早的造车先行者,他们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例如,利吉集团的创始人李书副在1996年创建了利吉,成为我国第一个民营造车企业。
利吉集团,比四海集团造车,早了一年有余。
而瑞奇汽车也在同一年悄悄成立,虽然最初摸索的是汽车发动机研发,直到1999年才探索出第一台自己的发动机。
此外,90年代初期,我国汽车市场还引入了一些外资品牌和技术,如标致505、夏利和奥迪100等。这些车型不仅展示了当时我国汽车工业的技术水平,也反映出我国汽车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
标致505和夏利等车型的引进,标识着我国汽车工业开始与国际接轨,同时也为我国消费者了更多选择。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90年代,我国的汽车制造技术和维修技术相对落后,汽车内部结构没有太多的电子控制部件,维修主要依靠个人经验和简单的电器类部件更换。
随着国内汽车开始批量生产,零部件不再稀缺,成本也大幅度下降,这使得汽车维修变得更加便捷。
然而,与国外相比,国产汽车的质量和维修技术仍有一定差距。
为什么总有人怀念九十年代
为什么总有人吹捧九十年代
除了念旧,我想九十年代的确有值得人怀念和吹捧的存在。
不可否认的是,在上世纪90年代及之前,我们国内出现了众多“经典”,不论是当初风靡一时的影视作品还是流行歌曲,在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口中,一直是津津乐道的话题。
当然,汽车也同样如此。
首先要提的就是红旗车。
我国第一辆超豪华轿车、第一次使用v8发动机、第一次使用自动变速箱、第一辆装配空调、电升降车窗的国产轿车。
国内第一款量产的合资越野车bj212、第一款量产的两厢轿车夏利、第一款量产的旅行车标致505,等等。
富康、捷达、桑塔纳这老三样,风靡我国二十年,这个时代的人,就算没有开过,多半也坐过。
在九十年代以前,我国的汽车工业,主要是靠引进技术。
九十年代以后,我国主要是合资为主,自研为辅,国产品牌渐渐崛起。
199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汽车市场逐渐走向多元化。
作为行业发展的重要策略,合资企业应运而生。国内外企业在技术引进、资金投入和市场拓展等方面达成合作。
这一阶段,我国汽车产业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过程中逐渐崛起。
但此时却恰是合资品牌的时代,上海大众桑塔纳凭借德系品牌背景和良好的性价比,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车型。
同样出自合资企业的一汽大众捷达,在国内市场拥有广泛的消费者基础,这款车在当时被视为中产阶级的理想选择。
唯独高档超跑方面,国内还没有很流行的品牌,不管是合资还是自己研发,大家都在中低端汽车发力。
可能大家都以为,以国人的消费能力,还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奢侈的跑车品牌吧
不仅国人这么想,就连外国人也是这么想的。
80年代,法拉利第一次到我国北金开车展,展示一辆价值人民币一百多万的高级跑车。
当时国人的工资水平,月薪才不过几十块钱,能拿到一百块钱工资,就算得上高薪了
一百万多的跑车,对当时的国人来说,无异于天价
当时有人断言,这辆车在我国不可能卖得出去
因为没有人买得起
法拉利公司也是这么认为的。
不过他们还是拿到我国来展出了。
他们没有指望能将这辆跑车卖出去。
其目的很简单,那就是品牌展示
他们要让更多的地球人知道,法拉利是一个奢侈汽车的品牌,是你们十亿人民都买不起的品牌
结果却出乎意料之外,这辆一百多万的豪华跑车,刚刚展示出来,就被我国北金的一个青年人给买走了
也就是那种车展,让法拉利公司对我国的消费能力刮目相看,更让世界看到了改革开放中的华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有钱人越来越多。
只不过我国的传统是这样的富不露财
有钱了,你得锦衣夜行,不然就会招惹祸害。
特别是刚刚经历过那场连挑担子走街串巷,也会被批判为投机倒把的年代。
国人一方面大肆的赚钱,一方面又小心翼翼的捂紧钱袋子,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直到九十年代,政策真正的放宽后,国人才开始敞开来消费,有钱人也开始富贵还乡,大造屋宇,光宗耀祖。
有钱人多了起来,大家对豪华轿车的需求,也会与日俱增。
就像李云海一样,他需要豪车,不仅是因为身份地位的需求,更是出于安全的考虑。
几百万级别的豪车,和几十万的车子,有什么区别
当价格触及百万大关,汽车已然是艺术品与科技结晶的完美融合。
百万级豪车,往往是各品牌旗舰的代名词,从动力的澎湃到科技的前沿,从极致的舒适到超凡的安全,每一寸细节都彰显出无与伦比的尊贵。
坐拥这样一辆车,不仅是对个人成就的肯定,更是对生活态度的一种宣言。它不仅仅代表财富,更是品位、眼界与社会地位的象征。
国内像他这样的富人还有很多
大家对豪车的需求都是一样的。
当然了,豪车的需求,永远是小众的。
劳斯莱斯一年只卖出几千辆车,但并不影响这家公司在全球汽车行业的影响力,谁也不能否定这家公司的价值。
很多制造低端车的企业,年销量或者很喜人,但年终财务报表,以及市值的高低,可能还不够劳斯莱斯打的。
李云海引进高端豪华品牌,并不意味着,他就不再生产中低端轿车。
相反,他引进豪车,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自己的品牌车。
既然要抄功课,为什么不挑一个最好的学生来抄
玛莎拉蒂的汽车,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都算得上豪车系列。
李云海只要把这辆车的一切摸熟了,抄明白了,他大概也就能造出一辆自己的汽车来了。
从九十年代往后,自主创新已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取得了许多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突破。
同时,一批本土品牌逐步走向成熟,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体系。
不可否认,大家都是从抄作业发家的。
只不过有的人抄得委婉,有的人抄得直接,甚至可以说是照搬。
同样,有人抄成功了,有人抄没落了,这也是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是自然的规律。
再到后来,我国汽车产业,弯道超车,以新能源汽车为主,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业王国
李云海知晓这一汽车发展的脉络。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树立起一个人人知晓的汽车品牌
事实证明,当新能源汽车强势崛起之时,真正做得好的车企,就是那几家从九十年代就开始造车的厂家。
他们积累了非凡的底蕴,也有着不俗的消费群体,占领了一定的汽车市场份额。
所以他们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发力,比其他企业都要厉害。
李云海要想赢得未来,在电动化、智能化与全球竞争中,赢得胜利,就必须从现在开始布局。
至于他为什么要投身这个行业
估计连林芝和沈秀兰这两个最好的红颜知己,也未必能理解他。
要说事业,三江公司不是事业吗
要说赚钱,三江公司不帮你赚钱吗
其实,李云海就是想做这个行业
想到了就去做
就像当初他从事电子产业一样。
男人的世界,没有那么多的为什么。
喜欢钓鱼你就去钓,喜欢洗脚你就去洗。
人生在世几十年,怎么活都是可以的,只要你开心快乐,又有足够的金钱,支撑你去完成这一切。
难道人生的理想,就一定要当科学家吗当个钓鱼佬不行吗当个爱洗脚的佬倌不香吗
当一个人做什么事情,都要三思而行,问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多半一事难成。
李云海知道造车的困难,但也不畏惧这些困难
且说第二天。
李云海等人来到德托马索公司,和对方签订了合同。
招待午宴上,德托马索公司请来了菲亚特公司的代表。
德托马索公司居中牵线,介绍李云海和菲亚特公司的人认识。
他们谈话,说的是意大利语,甚至是意大利的方言。
李云海是一句话也没听明白。
后来还是大卫告诉李云海,说德托马索公司的人,告诉菲亚特公司的人,说李云海是东方来的大富翁,人傻钱多,你赶紧把玛莎拉蒂那家工厂,高价卖给他除了他以外,不会再有人舍得花高价收购这家没落的豪车工厂。
李云海听了以后,既愕然又酸楚。
不过他也很庆幸,幸亏德托马索公司说的这番话,把他当成了大冤种,这才让菲亚特公司爽快的答应,愿意出售玛莎拉蒂的工厂。
最终,李云海几乎没费吹灰之力,就和菲亚特公司谈妥了。
他以20亿美元的代价,从菲亚特公司手里,买下了玛莎拉蒂的工厂。
李云海为了拉下这个豪车品牌,一共花费了45亿美元
以官方汇率83左右,换算成人民币,那就是374亿左右
再加上李云海在国内对车企的投入,前前后后,已经花了四百亿了
可是,他连汽车的尾巴还没有看到。
李云海手里的七百亿资金,已经花了一大半
接下来,他还要投入巨资进行设计、研发。
七百亿投进去,能不能生产出一辆自主研发的汽车还是未知数。
和菲亚特公司签了合同以后,李云海在意大利,已经待了一个星期之久。
这天,他和大卫商量,订后天的机票回国。
大卫问道“云海,你不到意大利其他城市旅游一番吗”
李云海道“虽然我很想去玩,但我更想回去搞事业。”
大卫笑道“事情没有那么容易的,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汽车也不可能一天研发出来。你难得来一趟意大利,不如放下一切,放松心情,好好旅游一下”
李云海心想也有道理,既来之,且安之,便问道“意大利还有什么景点你向我推荐一下”
大卫笑道“那我肯定要向你推荐罗马那里有著名的威尼斯广场,是交通枢纽和文艺复兴艺术的宝库。还有比萨斜塔,很有名气吧你们课本上都学过的。”
李云海道“罗马嗯,好,那就去罗马吧我们正好从罗马回国。”
大卫道“ok,那我们先去罗马,罗马可玩的景点很多。在那边可以玩上好几天了。你确定要去的话,我就先找朋友,在那边帮我们订好酒店房间。”
李云海说了一声好。
次日,他们便启程来到罗马。
罗马很有异域风情,一进城,就让人流连忘返。
这种异国风情的大城市,偶尔过来看看,会觉得很新奇,甚至很震撼。
但待得久了以后,就会觉得很乏味,新鲜感一过,就会觉得不过如此,还没有家乡的小桥流水美丽,也没有国内的历史古城有韵味。
就好比一个洋妞,初一看花枝招展,美不胜收,仔细一闻,身上居然有股骗人闻的味道,于是扭头就走。
李云海来到罗马后,先去当地的博物馆参观。
这也是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的最便捷方式。
这天,他们来到艺术博物馆,刚买了票,李云海忽然听到一个喊声
“嘿,这么巧,我们又见面了”本章完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