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历史直播]青史之下,百代共闻 > 63.迁都 天子戍边
    在虚假的建文四年, 真实的洪武三十五年秋,永乐大帝朱棣堂堂登基。一个幽灵,一个叫朱元璋的幽灵, 在已经含笑九泉四年后,再次飘荡在了大明朝上空。

    嗯, 再过二百年他还要再飘一次,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在宗法制中永生。

    虽然大家现在总开玩笑说朱元璋死后四年诈尸传位给朱棣,但纵观史料, 在靖难之初建文这个年号就不被承认了。

    回头看明史纪事本末和燕王的靖难檄文, “清君侧、奉天讨”后, 落款已是洪武三十二年。

    是的, 比大家想的还早,老朱其实在死后第二年就仰卧起坐啦

    从爷孙到父子,从兄弟到师生,大明在和谐友爱、哄堂大孝这方面,从未令人失望。

    飘荡在大明上空的幽灵死后诈尸仰卧起坐的朱元璋“”

    天幕幸灾乐祸的语气快溢出屏幕,皇帝嘴角直抽, 儿子和孙子真是孝死他了, 从坟头守将到洪武三十二年, 还入土为安,他都入土多久了, 谁见他安了

    若洪武三十一年方死, 那他还有时间, 能好好盘算后来事。朱元璋斜眼看朱棣,不轻不重赏了他个脑瓜崩,复又笑了:“臭小子。”

    张居正垂下眼,爷孙父子是明初事, 兄弟也有映照,但这师生不知是杨首辅与武庙,还是正对应本朝。

    小皇帝乖觉而依恋地攀着他,任谁看都是个尊师重道的好学生。

    年号是帝王政权的象征,侄子在大火中失踪,朱棣将侄子的政权合法性抹除,满朝文武眼睛一闭一睁当过去四年不存在,洪武后头就是永乐朝。

    再来点大明觉迷录,朱元璋原本就很爱燕王,想让老四继位,朱棣和老爹相亲相爱双向奔赴。

    爸爸和其他人都是逢场作戏,只有跟我才是真玩。

    怎么说呢,你们做老四的也真是,用力过猛了啊judy原本历史上朱元璋对朱棣也算不赖,燕王待遇就挺好,结果父子亲情小故事一写,后人看噫,爱得好肉麻好夸张,真实部分也不愿相信了。

    和其他儿子逢场作戏和燕王双向奔赴的朱元璋再次“”

    在位多年,他第一次体会到这种混合着肉麻欣慰与恶寒的复杂情感,低头看身旁老四人高马大,抬头见天幕朱允炆禽犬之行,朱标说诸子中陛下最爱燕王,不禁也发出声“噫。”

    还有什么“晋王旋师,太祖不乐,及上捷报至,太祖大喜”,还不待说话,晋王虎目圆睁,眼中寒芒直向燕王射去。

    自夸就自夸,踩咱算什么

    朱棣欲解释,朱元璋见他行动,本能退后两步,怕这小子也效仿宋人笔下的唐太宗,为表父子亲厚扑在他怀中痛哭,到时候江南文人再来个“吮上乳”,那就真说不清了。

    本以为人死便瞑目,如今得知还有如此孝子舍不得他老子闭眼,抱着满腔孺慕之心奉天靖难,登基后还不断向世人彰显他爹多爱他,明祖只觉鸡皮疙瘩掉了一地。

    他狞笑着把四儿子抓过来“从洪武三十五年到你大力宣扬的父子情深,看看什么叫弄巧成拙”

    还是少年人的燕王没修炼出脸皮,看天看地就是不好意思看自己爹,他胞弟回忆起天幕曾经的话,偷偷凑到兄长耳边:“身为四子,我从来没有勇气看父亲深邃的眼睛”

    爹和哥哥一人给了他一下。

    在四年战役后,朱棣着手恢复国家元气,制裁和赦免建文旧臣,让停滞的国家机器再次运转起来。

    此处又衍生出新的洗脑包如方孝孺的“诛十族”,给李景隆封赏因为对方是早就投奔他的二五仔,打仗时候放水什么的,都很离谱,都有很多人信,某种意义上朱棣也算洗脑包上长了个人

    judy judy,hay forever 如果永乐帝的辉煌故事到此结束,登基后表现平平,那在后世眼中他也仅仅是个成功篡位的藩王,靠超人的军事手段得天下,武功惊人是真的,但靖难绞肉机也绝非空话。

    自古内战最令人痛惜,王朝内部围绕权力进行的斗争更是老套得教人生厌,毕竟王权更改这样的事与小民关系实在不大,普通人想要的是活下去。

    但永乐帝的传奇才刚写下注脚,迁都北京,五征漠北,平安南,下西洋,组织编撰永乐大典,矜矜业业工作几十年,文治武功都挺牛,绝非所谓“仁宗的征北大将军”,胖儿子在永乐朝权势有限。

    就是运气不咋好,永乐大典丢失,下西洋中止,儿孙有优点也拖后腿,堡宗更是惊天巨雷炸塌了三大营。

    本以为到这就结束能安心躺着了,百年过去,又一次小宗入大宗将朱棣原本的“太宗”名头换成了“成祖”,嘉靖帝轻松一改,老祖宗悲伤五百年。

    这下连二哥三哥都换了种怜悯的目光看朱棣,人生世上岂能无忧,遇上些烦心事也就罢了,但朱棣这群能让祖宗悲伤几百年的儿孙还是少数。

    朱元璋原想宽慰他,想到这些也是自己的后人,再忆及堡宗做的糟心事,只想把朱棣尚未出生的儿孙也拎过来教育一通,深觉家门不幸。

    他咳了咳,打算等天幕结束就把老徐叫来问问,早听说徐家女才德兼备,既有佳妇,他这个当爹的让他俩培养培养感情,也算提前成就佳偶了。

    吕震记性颇佳,正试着将已知信息串起来。

    在后人的刻板印象中,陛下在靖难发生前就在府中锻造兵器,堪称猖狂,靖难四年一路平推,遇事便有奇异天象来助,靠建文的心软和李景隆的放水赢得战事。

    宁王是陛下骗来的,攻城是看到高皇帝的神牌才放弃炮轰的,登基后先是丧心病狂地砍了方孝孺十族,后来又成了太子手下的征北将军。

    怪道后人说陛下是洗脑包上长了个人呢,吕震总觉得天子背上骤然沉了不少,决心以后绝不能再以祥瑞请贺,免得惹陛下不乐。

    被臣子揣摩喜怒的朱棣却平静。

    他以藩王之身登临天下,担了许多口诛笔伐,本也不惧这些,只笑文人面对他时木讷不敢言,背后却唧唧歪歪尽写酸事。

    后人误解又如何抹不去的终究抹不去,青史自知。

    当然,若子孙能再出息些就更好了。君王怅惘,世无一代能成之基业,大典丢失还能阻止,儿孙事便不知天幕会不会细说了,至于庙号他忍了又忍,还是按捺不住,提前悲伤了起来。

    嘉靖朝的朱厚熜心平气和:“福生无量天尊。”

    先说迁都北京吧,很多朋友不理解,把都城搬到他大本营的事儿,怎么就成功绩了。

    在朱元璋登基后,北平就很受重视,元人是被打跑了,但没打光,依然虎视眈眈。朱元璋先后派徐达朱棣镇守于此,为的就是抵御依然有“引弓之士”和“归附部落”的元人。

    老朱想迁都,也让朱标出去巡视过,没迁成,朱棣登基后花了十几年,移民,治河通漕运,造宫殿城阙,在政治、经济、交通、人口、建筑等方面排除万难迁都,方有后世口中“天子守国门”的“刚明”。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永乐帝迁都北京都有抗击北方蒙古、巩固边防的原因,再加上建文帝对江南大幅度的政策倾斜,北方经济属于弱势地位,而南京距北方太远,很难有效把控。

    但还有一重,是在少数民族政权破裂后,作为多民族国家要完成的民族融合。北平曾是元朝国都,对蒙人来说意义非凡,还有很多普通蒙古人时不时在这溜达。

    当时的翰林院侍讲邹缉就举了晋武帝徙胡人的例子,说当年司马家没管理好内迁的异族,才有五胡乱华的悲剧,北京城的蒙人正如曾经的胡人。

    还有说这里曾经是金人和元人的国都,不是咱们的多少年过去了,民族观还没迭代呢。

    朱元璋隐有认可,确实如此,国朝南北不均,他为之头痛许久,也一直惦记迁都,这次标儿出巡也是因为天幕突然开始讲史,他怕后事有变,提前让太子去考察各地,没成想闻此剧变。

    不知标儿现在何处,身体如何老四做得不错,都城迁至北平,实为上策。

    北境的战略地位不容小觑,被驱逐出境的蒙古人贼心不死,南京鞭长莫及,不能及时应对,虽有藩王御敌,仍不是长久之策。

    将领在此,帝王会疑心手握重兵的武将;藩王在此,天子也看不惯享有权力的塞王。

    唯有天子戍边,方能成此“刚明”。

    皇座上的天子对着后人口中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融合陷入沉思。

    在讲五胡乱华时,他就从后人话音中听出千年后汉人与异族能和睦相处,但大汉与匈奴乃是不死不休的敌寇,听过便罢。

    在异族政权后的汉人王朝,要承担的便是民族融合的历史使命么。刘彻轻拂衣袖,桌上是刚送来的捷报,历史呼啸而过,从仇寇至融合,也不过两千年。

    民族融合惨痛而长久,但到了明朝,在经过漫长时光的洗礼和异族王朝后,执政者必须正视多民族国家这一顺应历史潮流的存在。

    中原,农耕的土壤,但有马背上的民族。元朝留下的很多东西不仅在汉人心中留有痕迹,在蒙人心中同样,要民众在新的大一统王朝中实现融合,历史需要一个能在农耕与游牧之间实现转圜的都城。

    成祖迁都后,十四朝都在为此事争论。仁宗欲迁回南京,往后也不断有臣子嫌弃此处苦寒窄小。

    但正如杨兆说的那样:“国家定鼎幽燕,北控大漠,盖枕夷夏之交,示弹压之势,居重驭轻,为远猷矣。”

    无论是军事上的守国门,经济上的南北平衡,抑或是思想上的融合交织,我们站在历史这头只能说,庆幸朱棣有此远见。

    但在时光彼端,还有汹涌波涛,踏浪而去,书写封建王朝极其罕见的一个概念海权。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8878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