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1章湘火炬
同一年,湘火炬跟陕西汽车齿轮总厂合资组建了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公司,湘火炬全现金出资131亿,陕汽齿轮厂以实物资产出资126亿。
湘火炬占股51,陕汽齿轮占股49。
之后很快又并购了纂江齿轮厂和株洲齿轮厂,成了华夏重型变速箱领域的大玩家。
占据全国重卡变速箱领域过半的份额。
还是这一年,湘火炬跟钱江集团合资组建浙省温岭隆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湘火炬出资3000万,占股60。
也就是说德隆把自己的势力延伸到了摩托车制造领域。
这一连串的动作下来,湘火炬在汽配领域的份额越来越大。
但。
老唐很快就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
哥的能量超乎你想象。
2002年春节刚过,湘火炬投资3700万,联合牡丹江华通汽配、富奥汽配在内的四家公司,联合成立了牡丹江富通汽车空调公司,正是进军车载空调行业。
再次拓展了湘火炬的业务边际。
随着一步步投资。
老唐在进军整车领域的野心再也藏不住了。
辣个男人,他来了
2002年7月,湘火炬出资3600万余东风汽车合资成立了东风越野车公司,并占据60的股份。
这里需要说一下的是,这个东风越野车公司,最后出了一款大名鼎鼎的军车东风猛士。
只可惜那时候德隆已经倒闭,东风越野车变成了东风的全资子公司。
书归正题。
如果说,东风越野车公司只是德隆在整车领域的牛刀小试。
那么接下来的操作才是真正的重头戏。
同年9月份,湘火炬跟陕汽集团合资成立了陕省重型汽车公司,注册资本49亿元,湘火炬出资25亿,占股51。
消息一经宣布,瞬间引发行业震动。
还没等众人消化这个惊人的消息。
duang、duang,老唐又给所有人来了一板砖。
2002年年底,湘火炬发布公告,已与重庆重汽集团签订合同,双方共同组建重庆红岩汽车公司,注册本金5亿华夏币。
湘火炬出自255亿现金,占合资股份51的股权。
消息如同一阵飓风横扫华夏企业界,甚至在全球重卡行业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什么影响这么大
这就要从华夏重卡格局说起了。
目前华夏重卡行业,大致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一汽、东风板块,两家公司分别占据全国重汽产销量的30以上。
第二板块齐鲁重汽、北汽福田、陕汽、重庆红岩。
四家公司外加一汽和东风,是全国重汽领域的六大玩家,每家的重型汽车年产量都超过了一万。
四家加起来占据全国重汽产销市场的22左右。
第三板块北方奔驰、魔都汇众、苏省春兰、三一重工、江淮jac等。
第三板块虽然数量众多,但在全国重卡市场的占有率,加起来只有不到10。
但伴随着华夏重汽市场的不断开放,重卡产业链变得越来越健全,竞争也在日益激烈。
一汽、东风板块的占有率正呈下降趋势,第二和第三板块日益崛起。
另外。
就重型车而言,有三个吨位段
812吨,这是一汽解放及二汽东风的强势区,此段吨位两家企业占到整個市场的95以上。
该吨位段产品特点是经济型重卡。
此种产品大多从中型车上跳过来,基数很大。
1215吨,这个标段是竞争密集段,也是重卡领域众多生产厂家的集中段。
15吨以上,目前仍是斯太尔三家的集中段,陕汽、泉城重汽和重庆红岩,拥有为无可置疑的优势。
现在德隆把陕汽和重庆红岩拿到手,直接占据了15吨以上重卡538的市场份额。
而且陕汽还是华夏军车的唯一指定单位,占据95的军车市场。
控股陕汽和红岩后,湘火炬直接以12的重卡市场份额,成为仅次于一汽和东风的存在。
更关键的是。
湘火炬不只是重卡整车领域的探花郎。
他还掌控了一条湘力发动机法士特齿轮汉德车桥的黄金动力链。
老司机都了解车、厢、桥,是汽车的关键总成。
湘火炬通过不断并购和发展,拥有了华夏最大的变速箱公司法士特,以及顶尖的车桥生产商汉德车桥。
湘力发动机虽然远不如潍柴,但好歹也是二线厂商。
可以说,在华夏重卡领域,除了一汽、东风、泉城重汽和福田四家外,其它卡车企业基本都要看湘火炬的脸色。
甚至这四家也要从湘火炬买配件。
通过这一系列并购。
2003年拥有陕西重汽、重庆红岩、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法士特齿轮、株齿、綦齿、汉德车桥等三十多家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的湘火炬,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华夏币。
整个华夏汽车行业能跟湘火炬相比的只有两家。
一汽和东风。
三家的营收都在110亿华夏币左右,相差并不大。
可以说,现在的湘火炬是毫无疑问的华夏汽车三巨头。
aaatdivtentadvaaa湘火炬也是德隆集团实业资产皇冠上的明珠。
国内外大大小小几十家企业都觊觎着这个衰落的巨头。
徐良收购德隆,最大的目标也是湘火炬。
说实话,徐良很佩服老唐这个人。
不管德隆进入哪个行业,瞄准的永远都是第一。
三巨头
嘿,tui。
爷爷要当老大
所以,进入03年后,湘火炬的扩张仍旧如火如荼。
而且一上来就是大手笔。
58亿华夏币收购了华夏航天华晨汽车有限公司75的股权。
那这个航天华晨到底是何许人也
为毛这么贵呢
这里就不得不提高傲的大冤种法国汽车巨头雷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先进入华夏市场的大众汽车在这里赚的盆满钵满,羡慕坏了一众世界汽车巨头。
本田、丰田、通用等汽车巨头一股脑的涌了进来。
雷诺也是其中之一。
1993年,生产万山和江北两个品牌的轻型车和重型越野车的三江航天集团,与雷诺合资在孝感建立三江雷诺项目。
引进雷诺“塔菲克”豪华面包车等系列车型,项目总投资9800万美元,年产4万辆轻型汽车。
雷诺的技术实力不比德国人差,塔菲克在欧洲也是一款成功的车型,整个合作看上去前景光明。
但骄傲的高卢雄鸡在务实方面,显然远不及德国人。
不信任华夏工业的质量,一直不愿意把产业链本地化。
结果就是塔菲克75以上的零件,要从雷诺欧洲工厂万里迢迢的运过来。
高昂的运费和人工成本,导致塔菲克商务车价格居高不下。
相比之下,华晨海狮的价格只有四五万左右。
虽然在舒适度和质量上不如塔菲克,但皮实、便宜,客货两用的海狮无疑更受欢迎。
巅峰时期,一年就能卖出6万辆。
相比之下,八年卖了4000辆的三江雷诺,直接被爆成渣渣了。
曾经的金凤凰现在变成了草鸡。
作为控股方的三江集团也打起了退堂鼓。
恰巧这时候跟三江雷诺打擂台,迅速壮大起来的华晨找上门来。
一个想卖,一个想买。
双方一拍即合。
2000年底,华晨与华夏航天科工集团达成协议,将科工集团旗下的中国航天汽车工业总公司重组,改制为中国航天华晨汽车有限公司,双方持股比例各为50。
但管理权完全交给了华晨。
从此。
雷诺的这个混血女儿就成了华家妇。
塔菲克车型也进入了华晨的营销渠道。
不过区区一个塔菲克车型,连三江雷诺项目4万产能的十分之一都满足不了。
一心做华夏乘用车老大的华晨当然不甘心如此。
所以积极跟法国雷诺联系,希望改进生产线的同时生产雷诺旗下的甘果车型。
本就看好华夏市场的雷诺自然千肯万肯。
经过上次的失败后,雷诺也不头铁了。
爽快的同意了塔菲克车型供应链本地化。
丰富的供应链正是华晨的强项,所以塔菲克直接降价6万元,引起轰动,并在短期内造成了塔菲克的热销。
同时生产线改造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甘果车型的引进也到了临门一脚。
就在一切都前途光明的时候,华晨出事了。
历史原因。
这时候很多知名企业其实都是国企。
联想、海尔、美的等等,无不如此。
当草莽英雄们把企业做起来后,绝大多数都想着挣脱上面的束缚,自己当老大。
毕竟人性都是自私的。
但上面也舍不得放弃本地的支柱产业。
万一你跑了怎么办
我本地就业和利税还要不要了
所以,纷争就这么来了。
有的人比较聪明,城府深厚又有人脉,最后成功让企业改制,把企业拿到了自己手里。
比如联想。
有的失败了,创始人被灰溜溜的赶出公司。
比如华晨。
还有同归于尽的,比如健力宝。
华晨创始人仰融被踢出华晨后,他之前的一切都被清算,其中就包括三江雷诺项目。
总公司一声令下,驻三江雷诺的华晨中层管理人员开始全部退出,华晨对三江的重组彻底中断。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